第一章 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原因
14-17世纪是英国由封建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英国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经济结构和新型的结构并行,为英国18世纪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本文论述的乡村工业,指的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手工业,是以交换为目的、而不是自给自足的手工业产品,特别是指销往国内外的手工业产品。
一、中世纪晚期英国养羊业的发展
英国养羊业的发展带动了乡村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兴起,本文将主要论述中世纪晚期英国养羊业对乡村毛纺织业的影响。
1347 年的黑死病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西欧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英国的养羊业和毛纺织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城市中的毛纺织业日渐萧条,濒临消亡,然而乡村毛纺织业则蒸蒸日上,几乎覆盖了整个英国,毛纺织业生产逐渐由城市转向乡村。而此时英国养羊业的发展可以从呢绒出口量与羊毛出口量变化来进行分析。14世纪中叶之前,英国的对外贸易是以羊毛出口为主,1350年以后,英国每年要出口将近3万袋羊毛,这些羊毛能够制造出13万匹的宽幅呢绒。1346年至1347 年,英国仅有4422匹的呢绒出口量,后者约是前者的三十分之一。伴随着国内毛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在 15 世纪 50 年代,呢绒的年出口量为五万四千匹(相当于 12500 袋羊毛),然而羊毛的出口却下降为年平均八千袋,羊毛与呢绒的出口比例变为了1:1.5。通过英国14世纪到15世纪呢绒与羊毛年平均出口的情况,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呢绒数量与羊毛数量在出口量中的显著变化。(详情见表2)。在1360年之后,羊毛的出口数量在不断的减少,然而与之相反的,呢绒出口量却在逐渐增多,在 15 世纪 30 年代,呢绒的出口量远远超过羊毛出口量,从而英国实现了由羊毛原料出口为主向以呢绒为主出口的转变。
由于毛呢业的巨大利润,早在亨利三世时期的牛津议会上就通过了一项保护本国呢绒业发展的政策,在此项政策中,禁止呢绒出口并规定英国的羊毛只能由英国人加工成呢绒,英国人也只能穿英国生产的呢绒。14 世纪初爱德华二世进一步禁止羊毛输出并且鼓励尼德兰呢绒工匠移居到英国。特别是在黑死病之后,农民很愿意去养羊,因为投入较少,收入却相对可观,在这一时期养羊业成为有利可图的行业。随着养羊业的持续发展,西欧的毛纺织业的生产中心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
二、城市商人资本向农村的转移
在13世纪末之前,呢绒业的生产中心不是在英国的北部和西部,而是在东部,不是在乡村,而是在城市里面。当时的英国伦敦、温彻斯特、牛津和约克等城市是生产及销售呢绒产品的主要地区。从13世纪末以后,上述传统的手工业城市出现了衰落的迹象,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数量的减少和财富拥有量的下降,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行业就是毛纺织业。例如牛津 1276 年时织工数量由之前的 70 个减少至 20 个,1291 年时只剩下 6 个,到了 1324 年一个织工也没有了。伦敦的织机1320 年时由原来的 370 架减少到只剩 70 架,1323 年时在莱斯特连一个漂工也没有了。1335 年,北安普顿的织工以前大概有 350 人左右,此时已全部消失,同时在伦敦、牛津和林肯织也出现了数量减少的情况。1334 年的林肯在城市排名中是第 6 位,但到了 16 世纪下降了 8 位,其下降程度非常快,48 个教区之中有 13个在15世纪被遗弃。在1301年林肯曾是英国最富有、居住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但从 1335 年到 1526 年城市财富排名中骤然降到了第 25 位。那里的房屋闲置,城市议会命令推倒被废弃的教堂,曾经繁荣一时的羊毛贸易己日渐萧条,所生产的纺织品仅够当地居民的使用,成为了一个鲜有商人的地区。温彻斯特的情况有可能更加糟糕。它的人口从 1378 年的四千人一度增加到 1418 年的七千人,但到了十六世纪初期再次下降到四千人,其财富拥有量在 1349 年位于第 12 位,但到了 1525 年下降了 23 位,仅排名第 35。[9]许多市民选择离开了该城市,被闲置的房屋就有 998 栋,18 个教区的教堂都己无办公之处。并且在中世纪它的纺织工业消失了,再也没有恢复。约克郡的情况可能会更糟糕。据统计,1394-1395年,约克的呢绒产量大约在3200匹。但在1476-1479年间,呢绒平均年产量估计只有923匹。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约克的呢绒产量下降了75%左右。
第二章 英国乡村工业的分布状况及生产方式
一、英国乡村工业的分布
英国乡村工业涉及到很多行业,例如纺织业、陶瓷业、皮革业、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采矿、冶炼、采煤、金属加工业等,其中在所有乡村工业部门中毛纺织业占得比重是最大的。“在英国的乡村到处都有毛纺织业的工人,散布在无数的村庄和农舍之中。”英国乡村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都主要散布在英格兰的西部、东盎格利亚和约克郡的西莱丁地区。
西部诸郡在14—16世纪成为英国毛纺织业的生产中心。它位于布里斯托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之间,也是英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西部的毛纺织区包括沃里克郡、萨默塞特郡、多塞特郡、威尔特郡等地区。这一时期的西部毛纺织业在广大乡村而不在城市,它成了英国出口宽幅优质呢绒的主要产地。在14世纪中期,英国排位最前的毛纺织中心城市分别是布里斯托尔、索尔兹伯里、伦敦、约克、温切斯特和格洛斯特,其中西部城市有4个。对于整个英国来说,呢绒出口有较大增长的时期是在 14 世纪的最后 20 年里。记录表明这次增长的关键地区是威尔特郡和萨默塞特。到了 14 世纪 90 年代,萨默塞特有 12000 匹呢布己经成为当时英国最大的呢绒生产郡,高居榜首,威尔特郡以7200匹位居第二。除此之外唯一呢绒生产量在3000匹以上的地方只有布里斯托尔,约克城,沃里克郡,但这些地方都大大落后于威尔特郡。西部呢绒出口港是布里斯托尔,1360-1369 年布里斯托尔的年均出口呢绒为5116匹,其中一年高达7701匹,远超当年伦敦的3219匹,这十年伦敦年均出口仅为 2170 匹。1385 年,布里斯托尔呢绒出口达到 9626 匹,是全国呢绒总出口量(3万匹左右)的1/3。随着毛纺业的继续发展,西部的经济地位日渐明显。从1523年与1334年的税收对比中就可看出西部诸郡的成长。1523年,东部林肯郡上缴的税额与 1334 年相差无几,格洛斯特郡比 1334 年多 62%,而诺福克郡比1334年仅多14%,格洛斯特郡财富的增长点正是依托于毛纺织业的发展。
二、乡村工业其他行业的发展状况
在英国除了有三大毛纺区之外,在十七、十八世纪乡兰开夏郡也是村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形成了著名的棉、麻纺织业中心。根植于农村大地的棉纺织业,逐渐形成以曼彻斯特为源头,向东部和北部的乡村延伸的一条5至10英里宽的棉麻混纺业地带,途径波尔顿,通往北部的布莱克本。其中曼彻斯特发展最为迅速,曼彻斯特村庄几乎全部都从事棉麻混纺业,据统计大约有 50%-70%的人从事该职业。1608 年,布莱克本的一个小商贩,向法庭控告有 8 个棍纺布织工买了他的棉花和亚麻却拖延付款。这些织工里有好多个是这附近村里的人。在兰开夏西部和南部,大部分乡村以从事麻纺业为主,这一乡村工业地区南连切郡,北接威斯特莫兰郡,主要生产中心在普雷斯顿。
在兰开夏郡,从事纺织业的人大多来自乡村。1655 年,当兰开夏工业并不是很发达的时候,该郡就有大约 3 万贫苦人民从事纺织业以及金属制造业。乡村中的纺织业人口一般都多于农业人口,而且增长速度极快。在部分教区里,纺织业人口数是农业人口的好几倍,甚至占总人口的 75%左右。这些纺织业劳动者包括三类人。第一类是小自由农,他们是真正的农夫。第二类是自由农和佃耕农,以从事纺织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第三类则完全依靠出卖劳动力而生存,几乎没有土地。正是他们提供了纺织业所需的大量工资劳动力。
从17世纪中期开始,在诺丁汉郡以及莱斯特郡的乡村织袜工业兴起后,诺丁汉郡和德比郡的交界、舍伍德森林的边缘地区,以及人口密集的莱斯特南部村庄,成为织袜业的中心。17世纪在德文郡的东部,花边工业扩散到农村。17世纪末到18 世纪初,花边生产成为低收入农民家庭的补充副业,在白金汉郡、北安普敦郡和贝德福德郡兴起。
16、17 世纪,英国乡村手工业发展趋势己经愈加的普遍化,不仅在纺织业,在其他工业部门,例如制铁业、冶金业、金属加工业、皮革业、木材加工业,还有采矿业等经济部门,也有农民参与生产。虽然从整体上来说,这些工业对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农民家庭经济的影响不如毛纺织那样深入,但是在某些地区,某些工业部门,商人资本的渗透及其影响并不亚于纺织业。
第三章 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影响…………26
一、乡村工业对农村的影响………………26
二、乡村工业与非农化和城市化………………29
三、乡村工业对资本主义兴起的意义………………30
总 结………………34
第三章 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影响
在转型时期的英国,乡村工业使乡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农耕社会经济基础也随之被动摇。不断发展的乡村工业,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变革,而且还改变了城乡面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乡村工业极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这一部分将具体阐述英国乡村工业发展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关系。 所谓资本主义的兴起,一方面是指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指资本主义关系逐步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
一、乡村工业对农村的影响
大约是在 15 世纪初前后,英国的农村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在 1381 年的农民起义后,绝大多数的农奴获得了解放,由“维兰”身份变成了“公簿持有农”,农民们不仅要努力耕种份地,还要缴纳一定的地租,还有一部分农民租赁了封建领主的土地,进行经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有一部分农民因为这样升级到了“约曼”,就是所谓的自由的自耕农,又叫大农。从此,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萌芽应运而生。但是,即使大农出现了,小农分化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它的自然发展过程是非常缓慢的,这代表了一种趋势,但不能作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乡村工业的发展从正面加快了农村商品的经济化,且带有资本主义色彩。正因为乡村工业的商品经济化和资本主义化,才加快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土崩瓦解,不仅促进了经济生产结构的重大变革,还改变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和传统的格局。
首先,乡村工业的广泛发展促进了乡村所有物质资料生产的商品化,村民们所必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全都渗透着商品的细胞。于是,商人资本家意识到为了加快乡村工业的发展,只有就近生产原材料,减少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转手以及运输上的周转,来加快资本生产的速度,从而推动了工业原材料生产的发展和商业化的进程。比如,乡村毛纺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羊毛的需求量,养羊业便成了有很大利润的生产活动,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再比如说,乡村毛纺业的生产促进了养羊业的进步,15世纪英国南部有几个庄园上百户佃农的养羊数量高达七千头之多。圈地运动之所以在乡村毛纺业已经历一段发展后的十五世纪末才较有声势地进行,这绝对不是偶然现象。乡村工业的发展要求有大量的原材料和一定专业技术的工人,总而言之,乡村工业的发展引发并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巨大变革,将广大农村和农民带入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中,加快了乡村资本主义的成长。它在极大程度上打破了中世纪共耕制的基础,也在最后彻底剪断了小生产者与庄园共同体的联系纽带。除了养羊业之外,其他的纺织工业原材料的种植也开始兴起,棉麻纺织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作物在种植业方面的发展。十六世纪,英国的西北部已经开始种植亚麻,而且各地的农村也开始种植染料植物,到十七世纪初,人们又在西北部种植棉花。
总结
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其中,乡村工业兴起是推进英国社会早期近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15、16世纪农业技术的提高、商人资本向乡村的转移、农业商品化、市场的扩大以及国家的保护政策促使乡村工业特别是有“民族工业”之称的毛纺织业广泛的发展起来。在乡村工业生产方式不断推进下经历了初级家内制,典型家内制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几种形式,在生产的过程中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关系,成为近代工业革命发展的桥梁。它们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提供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工人,创造了技术革新的条件。
其次,英国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促使封建农本经济迅速瓦解,加速了经济生产结构的变革,改变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和传统格局,而且乡村工业发展使非农业人口增长和聚居,使一批新型自由工商业城市涌现。
最后,我们可以从英国乡村工业的发展身上获得借鉴和启迪。工业和农业的进步并不是势力此消彼长的过程,而是一个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运动。首先,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农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所能创造的剩余产品维持了工业人口的生计,应该说,工业是在农业的基础上起飞;工业的强大带来了农业现代化实现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农业本身无法获得的。正是由于英国的乡村工业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率先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