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作家群兴起的原因
18 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政治处于相对稳定时期,1707 年 5 月 1日英格兰、苏格兰合并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成一个国家。经济上,16到17世纪全国财富迅速增加,这些财富为英国的资本积累奠定了基础。达维南特曾作出估计,英国在 1600 年是财富大概是 1700 多万镑,1630 年是 2800 多万镑,到了 1688 年能够达到 8800 万镑。18 世纪英国对外殖民仍然继续扩张,财富更加迅速增加,国力日盛,此时人们购书需求愈加强烈,图书市场慢慢形成,英国流通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兴起,大大便利了女性读者。此时,18 世纪英国社会具有伸缩性的社会分层系统,通过社会流动带给整个社会活力。在这一阶段女性也第一次成了有史以来的重要文化消费群体,成为女性作家群兴起的原因之一。而在思想上,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妇女产生深刻的影响,她们坚信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女性自我意识形成,并逐渐开始蔓延开来。妇女的境遇有别于其他任何社会的群体境遇,因为她们并不是诸多孤立团体中的一个,而是人类整体的一半。多种因素促使18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迅速崛起,在这里主要介绍图书市场、女性文化消费形成,并且女性作家自我意识觉醒等几种原因。
(一)图书市场的形成
女性作家的兴起不是一蹴而就的,图书市场的扩大,不仅仅使读者数量猛增,更使女性也加入到读者群中。一方面由于共图书馆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出版业兴盛,报纸杂志日益受欢迎,从而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图书市场。
1、图书馆的增多
1725 年,英国的第一个图书馆在巴斯建立了起来,1740 年,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在伦敦建立,之后每十年便会有七个这样的图书馆建成,订阅费用一般在每年半畿尼到一畿尼之间,通常只要 1 便士就可以借一册书。多数流通图书馆都会藏有自传、诗歌、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其中吸引力最大的还要数小说,无论是上层的贵族富商,还是底层的学童、农家子弟、屠户、面包师、补鞋匠、补锅匠都可以出入,女性也被纳入到大众读者群中,这使得英国普通民众可以在固定图书馆和流通图书馆里阅读学习。什鲁斯伯里学院图书馆在 1643 年只有 704 册图书,到 1763年增加了两倍,到 1767 年达到了 5000 册左右。该学院图书馆成为该镇一处重要的文化学习园地,图书馆不仅向学院的广大师生开放,也向全体社会大众开放,图书馆里面出入的通常是形形色色的人,通过图书的借阅登记可以证明借阅者是以几倍的速度增长,到了18世纪70年代,多数城镇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并且每个城镇几乎都有了自己的博物馆。在上层,不列颠图书馆为提高艺术方面的鉴赏力,于1768 年成立了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下层书店在此时也增多了起来,在 18 世纪 40年代的什鲁斯伯里,书商托马斯·德斯顿在他的书店里出售神学历史、法律、医学、诗歌、数学书籍,以及祈祷书圣经学校课本和销路特好的二手书籍。
、
(二)女性文化消费形成
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诞生了消费社会,不仅在服装时尚、休闲娱乐、居家外出、服装时尚,还是美食、住宅、教育、读书消费上,大众对于文化上的消费都不吝啬,英国大众文化消费形成。尤其是由于女性接受到了一些简单的教育,使她们意识到提升文化的必要性,有一些是因为受到简单教育过后,文化基础识夯实且识字率增加,在闲暇时便可以通过读书打发时间。受教育女性数量增多,使女性眼界更加的开阔,加之由于书本价格便宜,更加推动女性消费文化的快速发展。
1、女性受教育增多
17世纪的英国在女性教育方面有所发展,早在16世纪,托马斯·培根为了使社会减少懒惰、不诚实和淫荡的女人,就已经提倡应该设立正规的女子教育学校。因为大多数妇女都没有文化,识字率低,只有在女修道院或上流社会女子才能享受教育,直到17世纪后期,专门的女子学校才出现。上层贵族或中产阶层家庭的女儿们由父母或家庭教师教育他们,不仅教授语法、音乐,还教授舞蹈、绘画等技术,也有一些家庭会将女儿送到私立女子寄宿学校,例如索茨伯利的寄宿学校。而中下层的女性主要是在慈善学校和非英国国教教会办的学校里面进行最普通的学习。
17、18世纪,当时的英国人认为教育能稳定社会秩序。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那么他就不会被狂热和迷信所左右,而在那些无知的国家才会经常发生致命的暴乱”。在英国一些大城市中,会有一些教区学校、慈善学校、贫民习艺所和其他学校设有对女孩的简单就业培训,儿童在学校不仅学习最基础的知识,还学习一些简单的职业知识,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就业。有的学校只教女孩子,这些女孩子靠自己的劳动收益维持生计。学校对女性学习有一定的标准,如女性在学习阅读时,要符合女性的道德标准;女性在学习写作时,要学习那些神圣的或是哲学书籍,并且要让她们达到熟记的程度,这样就能让她们不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女性在学习纺织时,心中也要时刻保持贞洁。女孩子学习到的也只是最简单的生存技能和基本的识字能力,这些都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利于培养一批批有知识的女性青年。到 18 世纪,英国女性识字率快速增长,在 1754年对英国274个教区结婚登记的抽样分析,男子识字率为60%,女性为35%。
二、女性作家群代表
17 世纪在继贝恩之后,有多名女性作家参与政治、宗教活动,或偶尔撰写文章,但是总的来说女性阅读和写作比较罕见。贝恩的写作很快有了女性读者群,这让其他一些跃跃欲试的女性敢于拿起笔来写作,在18世纪,出现了“蓝袜子”作者群,包括萨拉·菲尔丁、弗朗西斯·谢立丹、夏洛特·史密斯、夏洛特·伦诺克斯等,“蓝袜子”作者群之外还有著名的来弗朗西斯·伯尼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等。
(一)“蓝袜子”女作家群
“蓝袜子”女作家群是英国18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一批女性作家组成的团体。她们多是中、上阶级富裕知识妇女,他们积极参加文化沙龙,纷纷拿起笔投入写作、翻译、出版等活动。“蓝袜子”的名称有一个有趣的来源,有一次弗西夫人邀请本雅明· 斯蒂林弗利特参加她的聚会,本雅明推脱说没有一身合适像样的西服去参加晚会,弗西夫人让他穿脚上的蓝袜子去参加舞会就好了,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绅士出席正式场合脚上应当穿黑丝袜,“蓝袜子”绰号迅速成了文学女性的代名词。主要代表人物有伊丽莎白·蒙太古、萨拉·菲尔丁、弗朗西斯·谢立丹、夏洛特·史密斯、夏洛特·伦诺克斯等。她们经常邀请像塞缪尔·约翰逊、大卫·盖里克这样的社会贤达出席她们的活动。“蓝袜子女作家群”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女性开始扮演新兴阅读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艾基华斯在《致文学女士的信》中写道:“近些年来从事文学活动的女性作者比过去几年大大增加,她们已经成为一个阶层,完全吸引了公众的视线, 由此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和价值”。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者斯图阿特·居兰(Stuart Curran)认为:“蓝袜子女作家群”这个群体的出现,说明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有关社会礼仪和人文价值的思考已经延伸到部分女性的头脑当中了。”
1、萨拉·菲尔丁
萨拉·菲尔丁(1710-1768),出生于富贵之家,不料家道却中途衰落,由于母亲改嫁,她童年时期是与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她是著名文学作家亨利·菲尔丁的妹妹,有着过人的记忆力,精通希腊语、法语和拉丁语三种语言,并能够分毫不差的背诵上千行诗句。1760年女作家斯科特在给伊拉贝莎·蒙太古的信中说“萨拉·菲尔丁受到诸多追求科学与美的作家的称赞,这在名誉上是至高无上的”。她曾将希腊文本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忆录》翻译成英文版本,并且多次在其哥哥亨利·菲尔丁主办的《考文特花园杂志》上发表文章。她对英国的诗歌和戏剧研究也很深入,主要作品有《素朴儿》、《女家庭教师》、《大卫·辛普尔的历险》等。《素朴儿》是其代表作品,在《素朴儿》里面的一个女性叫南妮,是一个珠宝商的女儿,因为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她的父亲急于想把她嫁给一个有钱人家,但不考虑女儿内心的想法,一心只是想要获得男方的聘金,南妮无法容忍自己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最后选择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书中反映了 18 世纪当时女性地位低下,被男人视为传宗接代工具的情况,如书里有一个求婚者认为娶戴维·素朴儿是因为他的家业需要有一个继承人,而不是真正喜欢她,更喧嚣的认为他的庞大家业会使他能够娶他任何想娶的姑娘。
(二)弗朗西斯·伯尼
弗朗西斯·伯尼(Frances Burney,1752~1840)生于一个富足的家庭,父亲是一个音乐史家,与当时的文化名流如名演员加里克、约翰逊博士、埃德蒙·伯克、画家乔舒亚·雷诺兹以及一些知名的文人有很密切的来往,家里文化氛围浓厚。她自幼就很喜欢写日记和编创小故事,沉浸在自己的文学写作世界里,到了二十六岁便出版了《伊芙琳娜》,并很快成为非常受欢迎的畅销书,被称为是简·奥斯丁之前最成功的女性作品之一。该书在 1778 年出版后便轰动了整个伦敦,并颇受女性读者的青睐。
《伊芙琳娜》写作风格独树一帜,通篇以书信体格式构成小说,由几位主人公在8个多月里的往来信件所构成,其中大多数信件都是伊夫琳娜写给乡村牧师维拉斯先生的,描述生活中的发生的点点滴滴事情及感想,这种书信体格式更能让读者直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真实情感,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全书结构严谨且语言生动有趣,委婉地表现了妇女在父权社会中的艰难处境。女主人公伊芙琳娜是一个灰姑娘式的人物,贵族父亲不承认她,于是从小成为孤儿,由乡村牧师维拉斯抚养,并在农村长大,十七岁这年到伦敦访亲会友。对于初次到大都市伦敦的伊芙琳娜羞怯胆小,经常在大场所迷失且在公众场合出丑,即便她不知道社交礼仪的规范、说着不合适宜的话,她仍是一个恪守本分、坚守贞洁具备典型妇女品质的好姑娘,结局是她最终嫁给一个德才兼备的贵族青年,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部小说里真实的反映了 18 世纪时,舞会和礼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涉及到身份和社会地位,伊芙琳娜在伦敦初次舞会上对礼仪一无所知,显示了女子的困惑无助和渺茫,婚姻是女孩子们体面的“职业”,而舞会则是人生命运的战场,对于没有富裕财产的女子,随时面临着失去缔结美好姻缘的机会,18 世纪的英国很多人就是依据女子的表现是否得体才被选为结婚对象的。弗朗西斯·伯尼笔下的伊芙琳娜具有冒险精神,委婉的表现了那个时代妇女们被压抑的处境及勇敢逃脱这一困境的尝试。作品中还透露出的爱与怕的结盟,不仅昭示出女性对男性的屈从,还揭示了女性不甘于顺应社会的规范的努力。伯尼在作品中体现的实际上是一种女德,代表的是一种特殊的女性主义,虽然表面上是多愁善感、懦弱无助、柔柔弱弱,实质是号召女性为维护女性利益目标而崛起。对于伯尼来说,作为 18 世纪的女性作家,要她公开地批判和质疑男权至上的社会,揭露英国上层社会主流人士,很有可能遭到抨击并为世人所不容。于是,伯妮巧妙地借助于伊芙琳娜的笔端,用手中的“武器”来宣泄自己对当前社会现状的不满。18 世纪的读者认为能从这部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社会的本质。
三、女性作家群的进步思想及影响...............25
(一)对经济独立的要求......................25
(二)对家庭地位及婚姻自由的追求.........................27
(三)对性别平等和教育权利的争取....................29
(四)女性作家群的影响........................30
结 语........................32
三、女性作家群的进步思想及影响
18世纪女性作家群处于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同其他妇女一样饱受性别歧视,妇女在经济上仍受到种种束缚,在家庭和婚姻中的依旧处于丈夫的从属地位,虽然女性受教育情况有所改善,但同男性相比,受教育的权利也处于不平等状态,这些女作家感受到了妇女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因此利用启蒙思想中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发起种种呼吁女性经济独立和提高家庭地位及男女平等的声音,发出了同时代其他女性内心渴望发出却无法表达的心声。这些进步的思想体现在对经济独立的要求,对提高家庭地位及婚姻自由的追求,要求消除性别歧视和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一)对经济独立的要求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金钱是衡量人存在价值的标准,有钱就意味着身份优越,然而金钱却限制了女性。英国从中世纪起,便对女性在婚前的财产有了法律规定,女性在婚前要有一定数量的嫁妆,并在婚前签订协议,主要内容为规定丈夫不能侵犯妻子独立处理财产的权利,用以保障妇女及其子女的财产权利,但这样的协议通常会附上一些限制性的条款,如妻子对财产的处理必须是在丈夫知道的情况下,否则丈夫对妻子的处置行为可以撤销。根据习惯法传统,婚后妻子的嫁妆会自动的转化为丈夫的从属财产,女性的财产权在不可挑战的夫权下受到严格的控制。任何阶级的妇女结婚后,她们已经在法律上成为“死亡的公民”:她们失去对自身权利的支配,就如同永远踏入监狱般,连选择自己住处的权利也受到束缚,充当法律上的证人和签署文件的权利被划到男性的范围中。女性在财产继承权上也明显劣于男士,英国在财产继承权上是有一定顺序的,长幼有序,如果没有男性继承人,则在近亲中挑选一名男性为财产继承人,最后得到财产的才是女性,导致很多女性不得不寄希望于能在舞会上遇到一个白马王子。
18 世纪的妇女最初处在父权的管辖之下,后又被丈夫管辖,诸多行动受到限制,她们对自己赚的钱无权处理,其丈夫认为供养了她,对她负责,但是一旦女性离开丈夫,丈夫则可拒绝履行还付这些债务。这便意味着,一旦婚姻不幸,女性如果没有生活来源,她的生活则是相当凄惨的。更有很多失去工作和生活来源的独身妇女,她们不得不接受兄弟们的馈赠,然而,那些兄弟们都认为接济她们是一种负担和累赘,例如萨拉·菲尔丁曾有一段时间就依靠接受其兄亨利·菲尔丁的资助。18世纪后期,女性写作慢慢被社会接受,她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达到经济独立,很多女性从业余消遣变成职业女性作家。
由于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男人们多在组织规模较大的工厂内工作,妇女很多都不能参与到工作当中,男子正变成牛奶师、理发师,甚至是以前女性从事的接生等职业。这使得她们更加依赖婚姻,使她们的社会地位更加被削弱,她们更要求获得经济独立,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这种情况导致了资产阶级女权主义思想的兴起,这种女权主义思想内涵是:妇女应有很强的独立性,妇女是一种特殊的创造者。①玛丽·安妮·拉德克里夫质问道:“所谓法规是什么?难道只准男性生活,而不允许女性生存?”面对男权体制下的种种“清规戒律”,妇女小说家的反应大体可归为三类:一种表现为抗议和声讨,一定程度上还伴有对“功成名就”的同性作家的质询。
结语
到18世纪时,经过10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新生市民、商人、企业主等中产阶级迅速崛起,文学从喜剧、寓言、传奇、讽刺故事吸取营养后也迅速崛起,在十八世纪历史类小说和创作型小说两个类型随着沿平行线前进,远离幻想性的神话,对叙事题材的小说有更严格的标准。
英国女性作家在17世纪的阿芙拉·贝恩以后出现了很多的职业女作家。其中著名的女性作家代表者有海伍德、“蓝袜子”女作者群包括弗朗西斯·谢立丹、萨拉·菲尔丁、夏洛特·史密斯、夏洛特·伦诺克斯,后又有思想激进的弗朗西斯·伯尼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92年发表的《女权辩护》压轴。这些女性作家积极争取政治参与权,追求经济独立、发出改善家庭地位及婚姻的权利的呼声,积极倡导男女性别平等,认为男女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18世纪后期英国所处的时代是进步的时代,一位男性评论家评论一部妇女写的诗歌集是激动的说:“从没见过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会有这么多有价值的改革,也从没见过废除了如此多对自我的偏见。”
18世纪英国女作家们一个世纪以来富有成果的写作实践,不仅为19世纪之后妇女小说的成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及其通过作品表达出的先进思想,同时代其他妇女无形中受到平等、自由、独立的思想影响,也积极为改善自身环境做改变。在人文科学内,正是由于一些大大小小的现实关怀,或是文学上的思想迸放,才推动人们不停地进行有价值的思考。18 世纪的女性作家所掀起的思想旋风不仅影响着人们思考方式和精神状态,更为其他妇女起到了模范的榜样。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