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英国决斗的历史起源及其衰落
第一节欧洲决斗的产生和发展
在欧洲,决斗风俗起源于公元6世纪初,最初的形态为司法决斗,其实质是一种神裁法的表现形式。公元501年,勃艮第国王贡多巴德在法律上确定了这种司法决斗。在此之后,西欧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决斗判案的方式。比如,发生在英国的一个决斗事例很能说明这种决斗的具体情形,当时有一名被告被指控犯有重罪,他当即宣称以自己的身体来作无罪辩护,并抛下手套,表示向对方发出挑战。原告随即捡起手套,表示接受挑战并且给出回应。接着,被告将右手拿圣经,左手拉着原告的右手,许下誓言道:听着,哦,我牵着手的这个男人,叫自己的洗礼名约翰的这个男人。我称呼自己的洗礼名为托马斯,我没有谋杀他的父亲威廉,或者有过任何犯罪的念头。所以,上帝和圣徒帮帮我吧,我将以我的身体作无罪辩护,法庭将作出判决。”原告也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回应道:“听着,哦,我牵着手的这个男人,叫自己的洗礼名托马斯的这个男人,你艺术性地作了伪证,作伪证是因为你犯重罪谋杀了我的父亲威廉。所以,上帝和圣徒帮帮我吧,我将以我的身体作无罪辩护,法庭将作出判决。”接下来,就是定下决斗的日子和挑选武器,双方使用的武器必须一致。最初的武器是棍子,或是厄尔长、顶端有角的棒子,后来发展到长矛和剑。誓言中也加入了“未使用护身符和巫术”的内容。最后,在双方选定的日期进行决斗。
从理论上来说,原告和被告都必须亲自决斗,但是妇女、残疾人、病人、超过60岁的男性以及国王可以寻找代理人代替自己决斗。久而久之,一个代替别人进行决斗的代理决斗士群体逐渐形成,被称为“勇士(。这是极为危险的交易,因为如果“勇士”失败了,他将被砍断右手。决斗要选择专门的场地,场地内一般设有法官的席位,为决斗者宣誓而专门准备的黑色椅子,还有为失败者准备的绞刑架。信号一发出,决斗就开始了,原告或其代理人从南面入场,被告或其代理人从北面入场。被告如果失败,他将被判决立刻处死,如果他在决斗中死亡,那就代表天意公正的裁判。假如他杀死了原告或者能将决斗持续整个白天一一从早晨太阳初升到夜晚星星出现,他就将被无罪释放。对于原告来说,如果他胆怯、退缩,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法律上的权利并且声名狼藉,这时的被告不仅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还将永远免于此事件的指控。
第二节英国决斗形式的变化和次数的减少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决斗事件经历了一个从多到少,从有到无,从推崇备至到被鄙夷抛弃的过程。最后一场被记录在英国发生的决斗是两个法国流亡者之间的决斗。1852年,科朗与巴泰勒米在老温莎小镇上展开了对决,最后科朗死亡。在此之前,决斗的数量大体呈现出一个逐渐减少的态势,但在小范围年份内依然有波动。以下图表是《泰晤士报》1785年到1849年刊登的英国决斗事件的统计图表。
《泰晤士报》足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于1785年创刊,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比较具有代表性。尽管记录在案的决斗事件并不能展示所有决斗事件的全貌,因为通常有著名人士参加的、情节曲折的或有伤亡的决斗才会被记录下来,但至少能够大致反映决斗行为的概况。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790年到1810年拿破合战争前后决斗的数量比以往更多,之后逐渐递减,到1825年至1839年之间有小幅回升,1840年后又大幅下降。除了这份全国性综合报的统计数字之外,还有另一份地方报纸的统计情况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二章英国的反决斗运动
第一节反决斗运动的滥餘
16世纪70年代,荣誉决斗连同荣誉理论一起从发源地意大利传入英国。到来之初,英国国内便出现了反决斗的观点。对荣誉决斗习俗最早进行系统性批判的,是洛多威克布里斯基特的对话录一一《平民生活的论述》。这本对话录写于16世纪80年代,到1606年才出版。到16世纪90年代,决斗开始遭到越来越多的人批评,这些人包括普通法律师、古文物研究者和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等,他们认为来自意大利的这种影响十分危险,意欲保护英国本土一对一决斗的文化。这种情况下涌现出的第一股反决斗势力,就是致力于捍卫英国武术传统的武术教师。
英国至少从13世纪就有了职业武术教师。意大利的武术教师与英国本土的武术教师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意大利教师的学生是绅士阶层,英国教师的学生主要是社会身份较低的阶层。第二,意大利的剑术教学是专门针对一对一决斗的,英国传统的武术教学仍然是为战争服务的。两国武术教师本来相安无事,但当意大利的荣誉理论传入英国并侵占英国本土的武术领域时,英国的武术教师们坐不住了。他们开始攻击其意大利对手,认为这种新习惯践踏了英国尊贵的传统。1592年,托马斯纳什在他的书中写道:“噢,意大利,专业的杀人犯,危险之地,向各国出售毒药的药铺:你还想究售多少种危险的武器呢?1632年,唐纳德卢普顿蔑视新的剑术学校,认为在那里学生们似乎接受了奇怪的教育,因为他们除了玩什么也不干,当然也会有很多殴打事件,不过几乎没有流血。乔治希尔弗是英国的剑术老师,有人称之为“英国剑客之父”,他向意大利的决斗技艺发起了一场彻底的攻击。希尔弗和他的兄弟托比决定向文森蒂和杰罗尼莫萨维奥洛发起挑战,双方要比试诸多武器,从长剑、单剑到战斧和莫里斯长矛。希尔弗兄弟公开了他们的挑战,但是萨维奥洛没有回应。于是,希尔弗决定口诛笔伐。1599年,他出版了《防御的恃论》,这是一本专门针对意大利剑术和萨维奥洛的书。希尔弗在书中抱怨剑术已经成为类似于时尚的东西,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逐渐丧失了真正的原则。他提醒读者小心剑术的庸师,在他看来,萨维奥洛的书完全无用,里面既没有指导决斗的真正原则,也没有决斗的理由,而且意大利剑师最无用的一点恰恰在于他们选择的武器——长剑。希尔弗表明古代作战短剑比长剑更有优势,长剑是孩子们的玩具,在战争中没有任何作用,不能作为防御武器。最重要的是,意大利人完全误解了一对一决斗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传统的英国一对一决斗是考验勇气和技能的方式,而不靠运气决定胜负,真正的防御艺术应该是让对手无法伤害自己。对于希尔弗来说,理想的一对一决斗应该单纯展示过人的才能,他支持英国传统的决斗,想要通过决斗展示骑士作战的本领而不是个人受辱的荣誉。他强调,被侮辱和发脾气时,寻私仇显然是不合适的,野兽才会使用暴力,人应当运用理性,受到伤害就应该诉诸法律。
第二节反决斗运动的深化
针对荣誉理论的核心一一荣誉,反决斗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决斗者信奉的是歪曲的荣誉观念,人生的目标应当是为国家提供崇高的服务,这样声誉才能不朽。他们不承认挑战是维护一个人的勇猛和刚毅的最好方式,也不承认这样可以维持绅士地位。侮辱不会损伤荣誉,荣誉依靠的是个人的美德,侮辱对美德没什么影响,自然也不会影响荣誉了。
18世纪早期最重要的决斗批判者要数苏格兰政治家和主教约翰考克本了,他的作品《决斗史及其询问》后来成为了反决斗者的教科书。跟世纪的反决斗者不一样的是,考克本这一批反决斗者试图更加系统地重新定义荣誉的概念,并以此证明现在流行的荣誉定义是错误的。他们认为:第一,现代荣誉建立在对耻辱的恐惧之上,而古代荣誉建立在对光荣的追求上。对光荣的追求产生了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而对耻辱的恐惧却导致了霸道的可恶行为,这是道德上的懦弱,不是真正的勇气。第二,流血不是真荣誉的必要条件,虽然荣誉是古希腊古罗马社会的核心准则,但他们也不曾决斗,拿生命冒险才能洗脱胆小的恶名的想法是疯狂的。第三,真正的荣誉等同于美德,用一场决斗证明是否享有荣誉非常愚蠢,因为这个人可能在其他方面道德败坏。第四,现代荣誉准则仅仅适用于一小部分人,真荣誉应当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荣誉不属于任何国家,也不局限于任何等级,它是所有人的普遍权利,每个人能够享有并追求,那些没有的人只能受到谴责。”
与考克本等人相比,另外一些反决斗者显然更加温和。他们实际上已经接受了意大利的荣誉决斗理论体系,承认其关于荣誉、侮辱的概念,但同时也明白决斗对君主、国家政权稳定的威胁。因此,他们希望寻找解决荣誉问题的替代性方法,从而抑制决斗的泛滥。有人建议利用法律解决荣誉问题,普通的民事法庭或者特别荣誉法庭都能处理这类问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第三章英国社会环境对决斗的制约..........36
第一节法律与决斗的博弈............36
第二节媒体对决斗的抨击........40
第三节文明之风对决斗的冲击...........44
第三章英国社会环境对决斗的制约
第一节法律与决斗的博弈
曾几何时,决斗被默认为是贵族之间解决荣誉纷争的首选方式。这就使其成为与司法体系相背离的特殊权利,与法律水火不容。从决斗风靡以来,英国统治阶层试图利用各种手段抑制决斗的发展,亦是想要保证中央政权和司法体系的绝对权威。反对决斗的法学家们十分想把在决斗中的杀人行为归入谋杀罪的范畴。事与愿违,大部分决斗案例中发生的杀人都被归入了过失杀人罪的名下。支持这种判决结果的人认为,是否存在恶意的杀人预谋是判断罪名的关键;谋杀罪罪犯的目的是杀死受害人,因此必然预先谋划过;而决斗者的首要目的是战斗以维护自己的名誉,不存在直接杀死对方的预谋,结果也不一定致命,因而不能以谋杀罪定罪。不过对于决斗来说,何种罪名己经不那么重要了。在强大的决斗风气影响之下,法庭的审判人员或多或少地对荣誉文化持包容态度,因此并未严格按照法律对决斗者实施惩罚。那个时期对决斗案件的审判程序如同其他审判一样,都很简短。首先是开庭陈词,接着传唤证人入场,为法庭提供口供,通常法官会询问证人整个事情的经过。一旦庭审开始,原告律师就不能阻止或反驳被告方的辩护,他既不能质疑证人证言中关于被告的部分,也不能攻击被告自己的陈述。这样一来,起诉的关键就仅限于证据了。
《纪事晨报》曾经刊登过一起决斗事件,反映了那个时代庭审决斗的一些风貌。“法律顾问陈述整个案件的细节,发出命令,接着告知陪审团:‘如果事实正如他刚刚陈述的那样,他看不见他们怎样赖掉有罪的判决。’但其实他虔诚地希望某些事突然发生,以帮助他们逃脱罪责。在检查证据环节,每个人都明白法官、双方法律顾问和证人都绞尽脑汁防止被告被判刑,每个人都释放着自己的同情心。起诉人向陪审团再一次重申在决斗中杀人当以谋杀罪论处,但同时也指出证据中还有一些技术性的缺陷,并在强光下将他们列了出来。陪审团转过身去,过了几分钟,他们做出了判决“无罪”。
结语
相较于欧洲大陆,决斗在英国的发展历程显得短暂而局促。这与英国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其他地区隔离开来,使之成为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帮助英国人成功地抵御了来自大陆的入侵者,也相应削弱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了英国人独立思考的空间,也给了英国文化一份傲然于世的独特。纵观历史,英国的发展处处体现出“融合”“妥协”二字。正如钱乘旦所说:“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走相互融合的道路,这是英国文化模式的显著特色。”丨决斗的消亡也是贵族阶层与中产阶级相互妥协的结果,在理性思潮的影响下,他们联手推动了新兴社会风尚的形成,而决斗却被当做旧社会的标记,排除在这份新风尚的目录之外。
19世纪的英国,商业正在蓬勃发展,对于科学的深刻理解得以产生,传统和偏见开始屈从于理性。同样,稳定、规范的政府和薪新、公平的法律体系也在此时开始出现。各国自由的交往使人们的视野幵始拓展,伴之以心灵和道德的净化。人们摆脱了黑暗时代不文明和不方便的束缚,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此时的决斗然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格,无法避免其最终消亡的命运。然而,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它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动人诗篇,以供后来人欣赏和回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