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标
目前,中国出版业正在进行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数字化技术也对出版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笔者希望通过结合自己在北京印刷学院学习和在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留学的亲身经历,以对比两国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出发,从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英两国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差异,力求能够在差异中寻找出值得我国数字出版研究生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从而使我国在激烈的数字出版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研究理论与方法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和归纳分析+实地考察调研+SWOT 分析法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为了全面了解中英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现状,通过调查与中英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相关的文献,通过学校丰富的图书馆资源、网络数据库途径收集与数字期刊用户阅读喜好密切相关的数据、文本和已经公开发表的中外文文献等资料,对中英高校数字出版人才有初步印象,从而帮助研究课题的确立。
1.3.2 归纳对比法
归纳法即把零散不系统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而对比法即通过比较找出单独类似的事物的异同,从而区分相似的事物。
1.3.3 实地调研法
对北京印刷学院和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的相关数字出版课程教师进行访谈和调研,进一步了解中英高校数字出版培养的传播发展及其现状,做出相关的比较研究分析。
1.3.4 SWOT 分析法
利用 SWOT 分析法,对中英两国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综合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以识别各种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关的战略对策。
第二章 中国数字出版人才构成及需求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络(World Wide Web)以Web页的形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Web页在浏览器的开发的基础之上,以超文本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多媒体服务,从而引发了互联网世界的第一次革命。这一时期被称为 Web1.0时期,即任何人都可以交换信息。在 Web1.0 的互联网环境下,出版的信息资源空前丰富、海量储存、传播及时、检索方便、交互性强,纸质文献逐步转发为数字文献。纸质的期刊转变为数字期刊,同时还建立了期刊数据库,学术专著转变为电子图书,图书馆则开始购买学术数据库资源。
2.1 中国数字出版行业人才需求
2.1.1 中国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
首先,体现在编辑知识结构的缺陷。数字出版是集合数字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软件知识、硬件知识等)、出版管理知识、出版知识于一体的出版工作。这无形之中,对于出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学识提高了要求。但是,中国目前自己的数字出版编辑人才还是处于紧缺阶段,大多数编辑只是擅长对印刷出版物的编辑,对在数字出版中必要的数字技术则不够了解,这在客观上也一定的抑制了数字出版市场的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是客观需求环境的影响。出版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传递信息的两端分别为信息的编制者(出版工作者)和信息的接受者(读者)。传统的印刷技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传承,但是数字出版才刚刚起步,这决定了大部分的出版工作者更加熟悉编辑印刷出版物的工作,此外,广大的读者从阅读习惯的角度来讲,也更接受印刷出版物。这种客观情况不利于数字出版快速发展。
2.1.1 英国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
英国高度重视新媒体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性,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1997年—2007年十年间,英国新媒体产业的年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5%,年均增长率为 5.3%,是整个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英国的新媒体产业就业人数达到200万,是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政府从国家层面规划新媒体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采取多种途径,从青少年的创意创造力抓起。现在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巩固时期,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提供全方位的新媒体服务,这个新兴的产业也在由一个众多小企业构成的产业,迈向全球合作的和职业化管理的产业部门。
2.2 中国数字出版人才知识结构
2.2.1 人文社科基础知识
扎实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是数字出版人才的根基,反映人才的基本素质。基础知识掌握的越多,其学习其他层次的知识的能力越强。出版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工作对象——内容,包罗世界万象,种类丰富多彩。这就要求人才具有充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人文社科基础知识主要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性的人文知识。数字出版人才作为出版人,应当是一个应当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杂家”,具备文理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2.2.2 编辑出版专业基础知识
从前严格的行业分工界限在数字时代已经被打破,所以新时期的出版人才需要对整个出版操作流程熟悉,从宏观上对出版大概念进行把握,此外还应具有扎实的出版实务技能和版权相关知识,特别是数字时代的版权贸易知识。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数字出版专业课程的核心课程有:数字出版概要、传播学简史、出版学、编辑学、出版社经营管理、出版法、版权贸易等,在课程编排上注重出版编辑的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2.2.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知识
计算机技术根基由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构成。作为数字出版人才,既要了解出版相关业务,还要能够有适量的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储备,对 IT 技术能够熟练地使用。因此,在数字出版人才的计算机技术结构之中,应当包含网站运营维护技术、自动化办公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
2.2.4 新媒体技术知识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出版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技术知识这一块,数字出版人才应当具体掌握五种相关知识,即数字内容管理技术、海量内容有效存储技术、海量内容安全快速传输技术、海量内容再现技术、媒体的有效表达。
数字内容管理是一种对资源的管理和生产的方式。数字内容管理技术主要指运用数字技术深度挖掘数字内容、管理结构化的数字资源库,为二次研发内容提供保障。海量存储技术是指数字出版人才能够处理复杂的媒体类型和庞大的数据库,并且跨越多种存储平台的限制。海量内容安全快速传输技术指能够适应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即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每一个人都既是发送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海量内容再现技术指利用三维技术、动画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应用,让信息的传播更生动、直观和有效。媒体的有效表达指数字出版人能够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和审美,从而进行多维化的跨媒体内容发布。
第三章 中英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12
3.1 一般性发现..................12
3.2 关于培养目标的发现.....................13
3.3 关于师资力量的发现.......................14
3.4 关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发现.........................15
第四章 中英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SWOT分析.............22
4.1 中国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机会.............22
4.2 英国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机会...................23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27
5.1 关于培养目标..............27
5.2 关于师资力量.....................27
第四章 中英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SWOT 分析
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归宿和出发点,而专业的建设成就就得靠所培养的学生的受欢迎的程度和其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来判断。所以,培养出符合业界求的人才是数字出版教育的目的,针对社会发展的动向制定合适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方案、教师团队、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目标。因此,围绕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可以运用 SWOT 分析法来分析两国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优与劣、机会与威胁,通过发扬优势、克服弱点、利用机会、解除威胁,找到合适中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
4.1 中国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机会
在过去的 30 年来,出版专业在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和出版业界的支持下,取得了辉煌的发展。中国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机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设立了合理的培养目标。正是由于有了合理的培养目标,我国的出版教育事业才能够进一步的指导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如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时提出的培养目标,即“具有系统的出版编辑理论知识与技能、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书籍报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出版、编辑、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及教学与科研的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23在这一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培养出了大量的各层次人才。
第二,相对于“学”在英国数字出版教育中所占比重较为轻的现状,“学”在中国的出版教育的氛围更为浓重,教学层次比较丰富,尤其是本科生教育具有系统性和完备性;
第三,2010年底,我国全面性的完成经营性出版单位的转制。目前,销售、资产均超过百亿的国际大型传媒出版企业就有6到7家,并在中国形成了区域性的出版发行集团,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虽然数字出版行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但是数字出版的勃勃生机和行业未来的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展漏无疑,数字出版人才在未来的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将会无疑有一个比较好的就业前景。
第四,中国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虽然与现在的新行业无法适应,但是数千年传承下来的教学经验,却可以在未来数字教育中得以运用,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1 关于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设定方面,应当参考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在教学理念上以培养实用出版人才为目标,坚持将当前的市场需求动向作为指导方向,做好学科属性的定位和课程模块的设置,在教学思想上要积极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方式上,要增加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度。
同时,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也应当充分学习研究北京印刷学院的做法。即应面向数字内容产业,站在当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中,主动地适应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建设、以及当今社会发展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动态需求,对数字媒体素材编辑加工基础技术的掌握、对现代科学文化艺术基本素养的熏陶、以及对数字媒体产业运作规律的了解,这些都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希望达到的效果。
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缓解教师团队数字出版人才不足的问题。首先,应当重视数字出版师资队伍的培训,比如可以利用北京印刷学院优势的师资力量开设师资进修班和培训班,通过对教师队伍进行相关的知识的培训,来缓解中国数字出版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外,可以借鉴北京印刷学院,利用教师在行业内的人脉资源,吸收和引进数字出版行业的专家和一线从业人员,来到校园里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将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和信息在课程中进行展示,在数字出版的知识与实践进行对接上让学生能有更多更优的机遇,进行多种媒体的互动和融合的实战训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