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英国文化协会概况探究
英国文化协会 80 年发展的成功经验,需要从英国文化协会的成立背景入手,了解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今天的成就。
第一节 英国文化协会成立原因
一、英国文化协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英国文化协会成立于1934年11月5日,最初是“不列颠对外关系委员会”(BritishCommittee for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之后又更名为“英国对外关系协会”(British Council for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1935 年英国外交部正式宣布将“英国对外关系协会”改为“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
英国文化协会成立的时候,正好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既是一个表面和平的年代,更是一个蕴藏危机的年代,这一时期的英国处境异常艰难,是内外交困的 20年。具体来说,导致英国文化协会成立的背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大英帝国到英联邦,文化联系的重要性凸显
一战后的英国,虽为战胜国,损失却极其惨重,曾经的帝国地位变得岌岌可危。首先,战争使英国国力急剧下降,统治大英帝国的基础受到严重破坏。其次,经过战争的洗礼,力量不断增强的白人自治领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和印度等,要求得到与“母国”——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英国政府认识到,阻挠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要求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会招来无穷的麻烦。深思熟虑之下,英国政府在帝国政策上采取了较大的让步,以英国为核心的英联邦诞生。1931 年 12月,英国议会根据 “贝尔福报告”( 1926 年帝国会议通过)和特别专家会议建议案(1929 年),制定并通过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威斯敏斯特法案》(Statute ofWestminister),从法律上确立了宗主国英国与自治领之间的关系,标志着英联邦的正式形成。至此,英联邦其他成员国在法律上正式获得了内政和外交的自主权。尽管英联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英帝国内部的联系和团结,但是其控制力已大大减弱。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加强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建立英国文化协会成为加强控制的重要步骤之一。
第二节 英国文化协会的组织性质
一、英国文化协会自身定位
在英国文化协会的官方网站上,我们看到,英国文化协会是根据英国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成立的慈善机构,“是英国提供教育机会与促进文化交流的国际机构。我们为英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国际机遇,积极构建英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融合及信任。”也就是说英国文化协会是非政府组织。然而从前文所提到的英国文化协会的成立背景来看,英国文化协会与其他非政府组织有很大不同。
二、英国文化协会与英国政府的关系
从高层管理人员构成情况来看,英国文化协会董事会成员由公开选举组成。根据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的相关规定,外交部长有权任命一名董事会成员。经选举产生的董事会主席和副主席也需要经过外交部长的批准。
从资金来源来看,英国文化协会接受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Foreign andCommonwealth Office)资助以实现其独立运行。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第二章 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
第一节 英国文化协会在华成立背景
英国文化协会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建国前的英国文化协会重庆办事处曾经为中国的科技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首任负责人李约瑟在中国有较高的知名度,且受人尊敬。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冷战的爆发,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英国文化协会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恢复驻华活动。
一、建国前英国文化协会驻华机构
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最早的办公室是由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世界著名科学家,胚胎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于1943年在重庆成立的,这也是亚洲各国中最早的办事处。但是当时的办事处被称为“中英科学合作馆”,隶属于设在伦敦的英国文化协会,后来发展成为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的办事处。
合作馆里有中、英两国的科学家共 17名。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些人担负着为中国科研和教育机构提供援助物资和信息的任务。在李约瑟和英国文化协会的全力帮助下,有“6775 册科技图书从海路被运到印度再转运到重庆,还有约 200种英国科学工程和医学杂志被复制成微缩胶卷运到中国,成为当时中国科学界的主要信息来源”。李约瑟还竭力将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推荐到国外的科学期刊上发表,介绍许多学者到英国进修深造,邀请英国学者来中国讲学,以帮助中国科学工作者和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正是在李约瑟等人的积极努力之下,中国教育科研机构不仅加强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而且科学研究成果也得以远播国外”。正因为如此,李约瑟受到了中国科技界、教育界的广泛尊重。
二、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文化协会驻华机构
尽管英国早在1950年 1月就已承认新中国政权,并表示了建交意愿。但是由于英国在台湾问题等方面的态度模棱两可,直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才与英国建立起了“代办级”的外交关系。
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9年11月英国文化协会重返中国大陆。迄今为止,英国文化协会已经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四个办公室,近 350名员工。在北京,英国文化协会作为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开展工作;在上海、广州和重庆的办公室则是作为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开展工作。
第二节 英国文化协会在华开展的主要活动
中国是英国开展外交关系的重要国家,自然也是英国文化协会的重点工作国家。那么,在中国,英国文化协会都开展什么工作呢?又是如何开展的呢?一句话总结就是,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大力推广英国丰富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社会项目和艺术遗产,以及英语的教学、考试与评估。
一、艺术活动
范勇鹏在《论文化外交》一文中,将文化外交分为“思想外交、文明外交和艺术外交三个层次”。“文艺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等,最可以展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美的看法、美的标准和实现美的途径”。因此,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开展的艺术活动以期打动人心,培育认同。这些艺术项目展示了英国创意产业的品质、深度和创新,并且为在中国的英国文化部门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机会。英国文化协会为来自英国的新创意领域的企业和中国的艺术家与观众创造联系。“2012 艺述英国”是在中国举办的英国文化和艺术最大的艺术展览,在29个城市有225场活动,吸引了超过四百万的人关注。2011 年在中国几乎每一天都有超过一家的博物馆成立,他们通过文化项目在中英两国创意机构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发展了中英两国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领导能力。
二、教育合作
与驻在国开展教育合作是英国文化协会的核心业务之一。因为通过教育,可以使对方国家的学生形成对英国的好感和认同。很多世界知名的领导人就曾接受过英国教育,如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都曾留学英国。这种留学经历,培养了他们“亲英”的观念和行为。
在中国,教育是与国家发展目标以及个人发展紧密相关的。在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里,教育仍被放在国家发展和改革政策的核心位置。而许多中国人第一次与英国打交道几乎都是通过教育。2014年是中英留学40周年。4月23 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出席中英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的“中英留学40年”活动时表示:“1973年中国学生赴英留学只有 16人,而2013年则已超过10万人。中国已成为英国最大的生源地国家”。①
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拥有广泛的教育项目,涵盖了中小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学院教育和大学教育等领域。英国文化协会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会分享他们在教育方面的最好经验。不仅在政府和政策领域开展工作,还跟社会相关机构如社区、企业和个人进行合作,以努力提高英国教育的形象和构建英国教育的可信度,通过他们的项目在两国之间建立长期的教育伙伴关系。
第三章 英国文化协会在华活动特点...................26
第一节 员工管理,科学高效.....................26
一、国籍构成......................26
二、学历构成...................27
三、员工招聘................27
四、员工培训.................27
五、员工文化生活.................28
第四章 英国文化协会未来发展趋势..........39
第一节 英国文化协会发展存在的不足.................39
一、影响力相对有限...................39
二、易受政治关系影响,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40
三、开展活动的合法性定位............41
第四章 英国文化协会未来发展趋势
从1934年英国文化协会成立到今天,它已经在110个国家的近 200个城市成立了办公室,80 年的发展历史让许多类似的国际文化交流组织羡慕不已。从 1979 年英国文化协会重返中国大陆到现在,35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四个办公室,影响力得到很大提升。那么未来,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本章将从其目前的不足入手,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英国文化协会发展存在的不足
任何跨国组织在异国发展都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有很多不足。具体到英国文化协会来说,其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影响力相对有限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开展对外活动、实现政府外交目的时,是能够更加易于被对方国家的人民大众所接纳。但同时必须意识到,“文化”本身是一剂“慢性药”,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才能改变人们脑海中已有的观点。如果文化外交仅仅停留在“文艺外交”层面,而不是上升到“文明外交”和“思想外交”的高度上,那么它的影响力将是有限的。
例如由于历史上“新大陆”与“老欧洲”的渊源,英国在美国主流舆论中通常被描述成是保守、古板的国家,因此即使其在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类似于“创意英国”的文化外交活动,但面对美国主流舆论铺天盖地的强大力量,英国媒体和相关机构所发出的声音很可能仅仅处于边缘地带,文化外交难以持续前进,国际公关的影响力也被大大削弱,效果难以得到施展。
又如在莎士比亚诞辰 450周年之际,英国文化协会对中、美、德等 5个国家的5000 名参与者进行调查——“请写下一个你认为和英国当代文化最有联系的人”,莎士比亚居第一,紧接着是 JK 罗琳,英国女王等。而“莎士比亚”在中国最受欢迎,相比较,最不受欢迎是在美国。
结 论
英国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针对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的业绩和财务状况公布了其年度报告,其中包括对英国文化协会2012年至2013年的工作评价。
外交事务委员会高度认可了英国文化协会的工作对于英国的价值,特别是对英国软实力的施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委员会还认为英国文化协会混合经济融资的模式是再合适不过的,在纳税人可以接受的成本之上,这种交叉补助的方式可以确保英国在海外的影响力和存在感,也可以加深其他国家人民对英国的理解。同时,委员会认为,如果英国文化协会只依靠商业资金将会使英国文化协会的影响力降低,尤其是在那些拥有强大“软实力”的地区;而如果只依靠公共资金,将会缩小英国文化协会的组织结构和影响范围。
从1934年成立到今天,英国文化协会已经在110个国家的193个城市建立了办公室。作为英国实施文化外交的前哨和打头兵,英国文化协会在全世界各地开展一系列的艺术展览和交流、教育合作、英语推广和宣传项目。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的类似机构,英国文化协会的成就更加明显。英国文化协会与中国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40年代。新中国成立至今,英国文化协会已经在中国大陆开设了四个办公室。英国文化协会利用其准官方的性质,与中国国内各个领域和机构开展合作,从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再到英语教学和推广,各项活动都得到了中国观众和客户的较高认可。这些成功的取得,与英国文化协会在华工作的特点密不可分,那就是科学管理当地员工,积极开展员工“内部公关”;紧跟市场变化,注重内外部改革;利用双重性质,在中国开展活动做到“官民结合”,既走精英路线,又贴近大众;地区不同,项目不同,及时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分析现状,制定战略目标。根据战略地位,有所侧重的开展活动,并注意创新形式,采用易于被中国普通大众或精英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努力扩大影响力。
然而英国文化协会发展至今,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全球范围内,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对其资金援助呈逐年递减趋势;在中国,由于文化作为软实力,不能在短时间内达成效果和目的,导致英国文化协会工作影响相对有限。又由于其有着官方背景,使其在开展活动时难免不受到双方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在人权等问题上,英国政府与中国政府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如何在开展活动时避免由此种因素带来的消极作用,也值得英国文化协会思考。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雅思考试也面临挑战,如类似英语水平测试项目的竞争,考官合法的工作签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英国文化协会去认真对待。
毫无疑问,中国目前和将来都是英国文化协会的重点工作国家之一。英国文化协会将会在更多层面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同时以更加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来达成英国的外交战略,为英国软实力的展示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