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志推进教师自我发展之叙事概述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35
论文字数:26958 论文编号:sb2015032409343712048 日期:2015-05-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小蜗牛日记》:我的教育叙事

 

一、《小蜗牛日记》的诞生

2012年的那个暑期,在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等再教育的同时,也不断思索着即将接任的一年级的教育理念。此时,张文亮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本书走进了我的视野,并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感和释然感。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又何不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会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这段话本是说给家长听的,但作为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笔者尝试着将这篇文章分享给老师和家长们,试图能够达成“松手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的共识。很幸运,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同,从此我们班的孩子便被大家昵称为“小蜗牛”,我们的教室被称为“小蜗牛教室”,我们的网络交流群被称为“小蜗牛群”……而作为班主任我还被家长和老师们亲切地称为“蜗牛妈妈”。“蜗牛妈妈”愿意用眼睛去观察小蜗牛,用心去感受小蜗牛,用笔去记录小蜗牛,于是又有了属于我们的《小蜗牛日记》。

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博客发表的平台。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济南市天桥区 2012 年开始招生的新建学校,所有教师都是从全区范围内考试选拔的,所以老师们的工作热情较高,对新学校的教育理念的认同感也非常强。那时候天桥区的教育博客已经开博将近两年,博客附属在天桥区教育局网站上,每位教师都分配一个账号,用以记录教师自身的教育点滴,在整个区域内有非常好的影响力和亲和力。老师们大多会将平时的教育感悟、教学反思、爱生故事甚至是休闲时间的所思所见发表到博客当中。慢慢地,教育博客成了许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交流平台,比较积极的学校也会有自己的博客圈子,并且已经形成了能够彰显学校教育理念的独特风格。作为高起点的新学校当然也不例外,从开学伊始我们就在天桥博客平台上建立了老师们的博客圈,为来自不同学校又聚在一起的老师们搭建交流平台,以期更快营造新团体的研究氛围。

 

二、《小蜗牛日记》的写作

一直觉得自己是有“孩子缘”的,凡有机会接触到的孩子都能够很快与我畅快交流,心向往之。但当自己信心满满地来到一年级这群六七岁孩子的中间时,事实却不尽如人意——虽然前期做好了思想准备,也有一些教育理念上的自我调整,但对于班主任任职年限较短的自己来说,新学校、新班级、一年级新生,事事处处都有不小的挑战。开学初,不论是学生常规还是课堂秩序,都十分令人挠头,班级管理状况百出,笔者时时感到沮丧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尽量平和地与自己对话,问询自己教育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而自己又应该把握哪些。于是,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便一幕幕呈现在我的脑海中,也自然而然地记录在了《小蜗牛日记》中。

所以,日志最初的记录,除了满足自己对于低年级儿童天真无邪的内心世界以及其成长背景的好奇心,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低年级班主任经验的不足,希望能够让有经验的老师们给支支招,达到向同事沟通请教的目的。比如,我观察到有些小朋友初上小学对家长的依恋及依赖,有些孩子还保存着幼儿园时期的无上下课观念现象,还有学生有口吃或者爱跟小朋友着急动手等情况……我把与这些孩子的“交手”过程及教育困惑发表到博客上,日志得到了区内很多同事的经验分享和教育共鸣,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自己对低年级的孩子越来越关注和喜爱,观察和记录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慢慢地,笔下的孩子开始活灵活现,低年级班主任的教育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起来,《小蜗牛日记》逐渐由表达困惑、无助变成了记录感动、喜悦,偶尔还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教育感悟了。如关于非独生子女的教育心得、关于隔代教育的感受,关于学生身上才艺与天赋的关系思考,关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这样的记录,不但让自己重新燃起了几近丧失的教育信念,更在关注与学生的互动中加深了师生感情,最终成就了学生的进步、教师的发展。

 

第二章  对撰写教育日志的思考

 

在撰写《小蜗牛日记》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撰写日志对于自我发展的益处,同时积累了一点写作的经验。在此,也想也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对教育日志的撰写做出自己的思考。

 

一、真实、及时的记录原则

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教育日志是一种真正的原创,被称为“草根式”的写作方式。在我们的周围,不乏擅长叙述教育故事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家都会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彼此交流,很多事情都可以绘声绘色娓娓道来。对于教育日志的写作,笔者认为也应该回归这样的朴素,竭力避免走入大段理论阐释的误区,并代之以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这里,笔者强调的真实不是否认大多数老师记录的事实存在,而是意在提醒教师的写作群体,不能因为迎合受众的心理仅仅记录令人感动的师生画面,却忽略真实教育生活中“不美好”的问题所在。真实,要求我们将所经历的有意义的教育事件、与学生交往的教育行为尽可能原始地呈现在自己的教育日志中,可以表达困惑,也可以描述教育生活中“不够美好”的一面,这样才能在撰写过程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有客观的认识,在回顾思考时才能够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也只有真实记录自身的实践,真实表达内心的声音,才能引起更多同行教师的共鸣,达到沟通交流的最终目的。

 与此相关的,及时记录也尤为重要。教育日志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记忆,所以在时间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快撰写、及时记录、详细描写是非常可贵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状态不允许我们有了思考立刻下笔成文,现实情况往往是忙碌起来思绪繁多,静下心来却脑中空洞,很多灵感已经很遗憾地转瞬即逝了。当然,教师群体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没有太多大块的时间以供记录和整理。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平时与学生交往频繁,所以可撰写素材自然就广泛。但工作头绪多、工作任务重,这些素材往往就被湮没在了繁忙的工作中。笔者建议,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便签甚至是手机相关功能,将教育生活中的灵感或者是困惑用关键词、短语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静下心来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从长计议。毋庸置疑的是,师生相处的瞬间感触是极其珍贵的,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研究和自省资源。

 

二、持续、系统的坚持过程

朱永新教授说过,只有坚持记录教育日志,才能将教育生活中的“各种碎片”粘合成最完美的珍珠。单独看这些“碎片”的时候好像没有价值,其实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还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利用,如果把它们加以组合,它们就会光彩夺目。

所以,教师应该有坚持记录教育日志的习惯,并且做到系统地整理日志。教育日志用来作为一种意识流的记录,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通常是不会有什么客观性的,这其实是一种“把所有的东西都列出来”的方法,写作过程中通常不会对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进行编辑整理。所以,教育日志撰写完毕后,肯定不能束之高阁。出于某些需要,有时会查找学生之前的教育过程,有时需要翻看当时的师生交流情况,进行许多有意无意、定期不定期的整理,经常“合并同类项”,或者将针对某些孩子的日记进行整合,形成日志库。然后,通过对日志库的检视,回顾师生的成长历程,这个过程本身也是自我定位的好时机,其乐无穷。从整理日志的角度来讲,教育日志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笔者对于教育现象“再评价”的作用,不但在实践中有评价,在记录实践时同样有评价。通过长时间的撰写和阅读自己的教育日志,教师也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一定的认识,并在不断地变化中确定自己的方向。

正如《小蜗牛日记》,在零零散散记录一年多的时候,我开始经常回过头一篇篇地看,在欣喜孩子们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观察和反思,并且潜意识里开始整合那些单独记录的案例,总结教育规律。如,从《小蜗牛日记——折翼的天使》开始,我陆陆续续记录了班级里四个单亲家庭孩子的状况,其中有个别孩子还间断记录多篇。在记录的过程中,我对这几个孩子的家庭状况的疑问越来越多,所以关注也就越来越多,慢慢地通过与家长的真诚沟通,家长开始信任并且依赖与班主任的这种同盟关系,而不是起初的在诸多活动中回避甚至是孤立自己。我把这些孩子称之为“折翼的天使”,便是希望在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守护下,飞得更加健壮、有力。还有,在日记回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对男孩的观察面要远远高于女生,其实是因为“出问题”比较多的貌似也是男孩子们,这也促使我关注男孩教育,理解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弱势,给予他们应有的童年关照。再就是容易受到忽视的优秀学生的教育,他们往往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扮演老师强大的“助手”,而通过教育日志的记录,笔者感受到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从而提醒自己不要只是需要“助手”,也要爱护“助手”……

 

第三章  “教育日志”之于教师自我发展的价值 .......... 33

一、点滴积累,铸就爱生情怀................. 33

二、坚持写作,促进自我反思..................... 39

三、专注研究,沉淀教育智慧.................. 40

结语 ................... 44

 

第三章  “教育日志”之于教师自我发展的价值

 

一、点滴积累,铸就爱生情怀

爱,是教育的第一法则。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不吝啬师爱才能换来学生真正的信赖,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享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师爱是在互动中才能感受得到的,这样的爱是尊重、是信任、是宽容、是理解,是持续的积极关注。积极关注是教师理解学生情绪、情感,步入学生情感世界的前提,能在瞬间捕捉表情和行为的细微变化,迅速而准确地观察学生,深入细致地体验学生的情绪状态,全面而客观地洞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真实地判断所发生的情况而不为假象所迷惑。从这个角度讲,“教育日志”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关注方式,这种关注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如同《小蜗牛日记》,当笔者漫步其中、回味来路的时候,看到的是从最初热情有余、自信不足到两年后自信满满、从容淡定的自己。而这其中看得见的所谓“成长”,笔者认为便是自己的师爱能力在互动中得以不断提升。

 

结语

撰写教育日志为教师自身的定位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很感谢《小蜗牛日记》,让自己两年教育生活的心路历程及教师形象跃然纸上。虽然择取案例时很多图文并茂的日记不适合引用,已为遗憾。但让笔者内心更多忧虑的是,自己是否犯了“王婆卖瓜”的忌讳,有失客观,又担心自己的叙述过于平淡,点评不足无法例证。

但能够肯定的是,“教育日志”的叙事研究无疑可以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一种实践行动中的参考。首先,一线教师是“教”的主体,我们处的位置比局外人更能敏锐地发现教育情境中存在的问题,更能弥补单纯理论研究脱离实际的缺陷。其次,教师在运用理论知识对自身经历的实践情境进行多层次观察和分析时,不但参与了研究过程,更提升了教育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本叙事研究为广大一线教师展现了《小蜗牛日记》的诞生、写作过程,并从多个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教育日志在记录教育实践、促进多元对话、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自我反思等方面的作用,相信笔者的全盘托出已经达到了与同行教师共同分享写作得失、沟通撰写经验、生成情感共鸣的目的。

教师的自我发展取决于自我意愿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让教师尽量释放自我成长原动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的过程。正如论文中所作出的思考,一线教师对于教育日志写作意识的提高和写作习惯的养成是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撰写教育日志的过程中,只有真实、及时的记录,才能完成系统的回顾整理,最终促进沟通对话与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沉淀教育智慧、指导教育实践,终促自我发展。从客观上来说,教师的自我发展又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不论是被动的还是自觉的教师自我发展,都取决于榜样引领、经济刺激、制度约束、舆论影响、文化渗透等多种外在的影响,这也为教育管理者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空间。

《小蜗牛日记》尚有很多不足之处,许多思考和记录还缺乏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撑,在学科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着意。但毫无疑问,它已经是笔者的一笔精神财富。很幸运,两年整的现在能够借毕业论文的撰写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也为接下来的教育研究生活做一个美好的展望。我想这仅仅是一个逗号,在今后的教育生活中,一定会以此继续反思、督促自己坚持不懈,以期为四年以后毕业的“小蜗牛班”和“蜗牛妈妈”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