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电视情感类访谈节目会话分析比较研究 ——以《艺术人生》和《真情指数》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56
论文字数:26532 论文编号:sb2015031714264511962 日期:2015-03-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对于大陆民众来说,台湾比美国更遥远。这里的遥远指的并不是空间距离上的遥远,而是一衣带水、一脉相承、同文同种的大陆和台湾之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和价值观的分歧,隔阂太深、误解太多。虽然两岸破冰已有数年,但是要迎来真正的春天尚需时日。在媒体行业,两岸对彼此也是存在着不少的误读和偏见,台湾人认为大陆媒体是共党的传声筒,是没有灵魂的宣传工具;大陆人则认为台湾媒体娱乐泛滥,毫无深度。20世纪50年代,西方大众传播的里程碑上出现了电视访谈这一突破,而电视访谈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出现的。各国的国情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植根于社会环境的电视访谈节目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我国的电视访谈节目属于舶来品,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访谈节目影响较深,但是中国社会的环境和电视传统决定了电视访谈节目的某些特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话语研究类型,引起了研究学者的关照和注意。

按照美国学者吉尼·格拉汉姆·斯克特的分类,可将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定义为“人际关系、自助、心理和日常生活节目,包括以个人困境和失调的人际关系为娱乐的节目、更严肃的个人问题和自助心理学节目、更严肃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节目。”,综艺类访谈节目则是融合了歌唱、舞蹈、戏剧、模仿、魔术等综艺形式的谈话节目。从《艺术人生》和《真情指数》两个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显然可以被定位为情感类访谈节目。而选择《艺术人生》和《真情指数》作为研究样本,其原因主要是《艺术人生》和《真情指数》分别是大陆和台湾情感类访谈节目的代表性作品。《艺术人生》开播至今已有十二年,仍然深受观众欢迎,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之一,而央视又是中国大陆最大的电视台,具有非常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因此,《艺术人生》在情感类访谈节目中具有典型意义和很高的研究价值;台湾的访谈类节目大多属于娱乐性质,情感类的访谈节目在当中属于凤毛麟角,十分特别;其次,《真情指数》是台湾情感类访谈节目的代表,曾获得台湾广播电视业界的最高奖项金钟奖,并且在其停播以后,至今没有情感类访谈节目获得这一奖项,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虽然该节目已经停播,但导致其停播的原因并不一定是节目本身的问题,尤其是访谈过程和内容的质量,而是方方面面的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因素并不影响其作为台湾地区优秀的情感类访谈类节目代表。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突出《真情指数》在访谈过程中的优点和长处,并与大陆的情感类访谈节目代表《艺术人生》作比较,以帮助大陆的节目取得进步。现时的节目研究大多是以当下热播的节目作为研究样本,本文从历史中找寻进步的经验,也可视为一种创新的手段。

 

1.2 研究意义

1、从实践角度来说,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电视情感类访谈节目提供来自台湾的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台湾的节目带来大陆访谈节目的视角和制作手法,使得两地电视媒体可以相互借鉴,丰富节目内涵,提高节目水平。

2、从学术角度来说,国内学术界关于电视访谈节目的探讨仅限于一般原则性或探因分析,可操作性不强,理论层次探讨不深,且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研究的样本多为国内的访谈类节目,或是将国内节目与西方的电视访谈节目作比较研究。本次研究尝试在会话分析的理论框架指导下对大陆和台湾的电视情感类访谈节目作横向比较研究和描述,丰富电视访谈节目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访谈节目文献综述

1993年上海电视台推出首个电视访谈节目——《东方直播室》,开启了电视访谈节目的新篇章,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在1996年开播以后红遍全国,创造了收视奇迹,到了2000 年,电视访谈节目的盛况仍然空前,全国电视台共开播了80多个电视访谈节目,到了200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79个。除了情感类访谈节目以外,其他类型的访谈节目,如综艺性、新闻性访谈节目也陆续上演。从数量上来看,电视访谈节目发展的势头十分迅猛。

在电视访谈节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当中,始终存在着不同学者、机构的讨论和研究,据笔者统计,1994年到2012年间发表于各类期刊上的访谈节目研究论文共929篇,其中直接与电视访谈节目相关的研究论文共348篇。在这348篇中,概念辨析以及基本特征占38%,主持人占35%,栏目定位9%,策划8%,演播室技术环节6%,受众3%,栏目运行管理1%。统计显示,在中观研究方面,具体栏目研究的比例达到58%,是一个极高的比例,说明中国电视访谈节目栏目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观众对十几年来访谈节目的发展水平仍然不甚满意,这可以从大量的文章探讨看出来,有关西方节目的翻译介绍和中西节目对比研究也较为常见,对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发展的回顾总结、趋势展望的文献则比较少。而在宏观研究的视野内,基于文化社会视野的研究占44%,说明人们倾向于将访谈类节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其中传播学和语言学作为与访谈性节目联系最紧密的两门学科被多次运用到研究当中。

从语言的角度对电视访谈进行研究的时间相对较短,所占比例也不大(18%),(詹庆生,2005)。在对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研究过程中,电视语言尤其是主持人的口语对白已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孙剑锋(2006)认为语言驾驭能力是优秀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必备素质;王卓(2007)以传播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了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传播活动和日常语言交流活动的异同,并归纳出话语传播对主持人语言上的要求;武雅琴、王悦东(2009)提供了使主持人话语品质提升的几种方法;罗宁(2011)认为主持人在访谈中的提问技巧是访谈节目成功的主要原因;马琳琳(2011)以《非常静距离》为例描述了主持人口语修辞的运用方法;刘莹(2011)以会话结构和广义修辞学为基础,探究主持人在提出话题、推进话题和结束话题阶段的语言策略;季然(2012)探讨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大多总结和归纳了主持人在话语传播和节目主持中的口语修辞方面的口语特点和语言策略,但是缺乏相互比照的案例,无法突出主持人在某一方面独有的优势,在同一类型的节目方面,也很难讨论哪位主持人更适合主持这类节目。

 

2.2 会话分析的基本概念及代表性研究

2.2.1 基本概念

会话是人类生存的核心。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领域,各个阶层,乃至一切社会环境之中,它普遍存在并居于中心。(Zimmerman and Boden,1991:3)。会话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一种基本形式,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定则,不同的学者对其概念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指任何形式上的会话研究,也可以指从民族方法学发展而来的会话分析研究。

克里斯托(Crystal,1992)在《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里将会话分析定义为:说话者介绍或是转换一个话题,或者在其他参与者中间插入一个更高的角色关系的行动。

Sinclair 和 Coulthard 认为会话分析属于话语语法学,主要研究语篇衔接和话语连贯。

在 Widdowson 的体系中,会话分析被定义为“句子为了完成社会行为中的交际行为的研究”。

Van Dijk 和 Halliday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会话分析主要是揭示人类之间如何理解彼此的语言的活动。

Stubbs 从会话分析的对象和内容上将“会话分析”定义为“自然发生的连贯的口头或书面话语的语言分析”。

会话分析在提出之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近几十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国内外学者的积极推动下,借助于录音设备的不断完善,学者们得到了更多用于研究的语料,他们结合会话时的不同语境,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角度,包括对答结构、修正、插入序列、话轮转换等,研究会话行为的内在规律和定则,同时与其他的学科进行融合,极大地拓宽了研究思路。

 

第三章 整体会话结构的比较 .................. 9

3.1开端部分比较 ........................ 9

3.2主体部分比较 ...................... 10

3.3结尾部分比较 ............. 13

第四章 局部会话结构的比较 ................. 16

4.1话题的比较 .................. 16

4.2话轮与话轮转换方式的比较 ........... 31

第五章 电视访谈话语角色比较 .................. 3

5.1主持人的形象风格比较 .................. 31

5.2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比较 ............. 32

5.3主持人的体态风格比较 ....................... 35

 

第五章   电视访谈话语角色比较

 

在会话角色研究中,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主要承担介绍者、评价者和总结者的话语角色,由访谈开始到结束,主持人的肩上都担负着关乎节目得失成败的重任。在访谈进程中,主持人通过他的提问实现对整场谈话的进程和话题的引导和把控功能,承担着流程控制者、话题引入者和参与讲述者等话语角色。嘉宾相对于主持人而言,他的话语会受到节目进程和主持人提问的制约和控制,在节目开始的时候他是主持人介绍的对象,节目过程中他是讲述者,节目的最后还要接受主持人和栏目组的致谢和欢送。同时,主持人与节目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节目品牌打造成功了,主持人的身价也会跟着水涨船高。《鲁豫有约》之于陈鲁豫,《领导者》之于芮成钢,《杨澜访谈录》之于杨澜,无不体现着这一定律。

访谈类主持人不但要控制整个节目的流程,更要懂得并善于向嘉宾提问题,一个到位的问题可以引起嘉宾的访谈兴趣,活跃现场气氛,取得好的收视效果;而一个低级的问题则会使嘉宾和观众顿时失去兴趣,场面陷入尴尬当中。每个主持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风格都会凸显不同的主持风格,有的风趣幽默、有的稳重大方、有的气场强大,这些不同的风格使节目也贴上了主持人自身的标签,呈现出不同的节目效果。

 

5.1 主持人的形象风格比较

谈到朱军,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他在春晚舞台上的一贯形象—— 说的好听点叫稳重大方,说的直白点就是高高在上。随着信息获取和娱乐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朱军和央视成为了网民争相调侃的对象,有人说朱军就是“央视下的蛋”,身上有着极深刻的央视烙印,刻板、说教、意识形态化风格严重,更有人调侃朱军就是央视的“男版倪萍”。在《艺术人生》的节目现场,每次录制过程现场观众都会看到一幅熟悉的画面:朱军在台上面露一贯的激昂表情,用其特有的诗朗诵语调,循循诱导受访者说出一些感人的故事,然后一期成功的节目出炉了——受访者最终没有抵挡住催泪弹的袭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会话分析,对两档节目进行对比研究,试图找出两档节目风格不同的原因所在,探究它们在开端主体结尾部分、局部会话结构、主持人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文章首先对两个节目的整体结构进行比较,包括开端、主体及结尾部分的不同点。其次对两个节目的局部会话结构进行比较,包括话题的选择、发起方式、语篇连贯方式以及话轮转换方式的不同。再次对两位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形象、语言、体态语等方面。研究结论如下:

1、在整体会话结构比较方面,本文对两个节目进行了开端、主体和结尾部分的比较。在节目的开端方面,两个节目的开端方式各有千秋,主要都是以介绍来宾为主,具体的开端效果要根据嘉宾和节目内容的不同而定,不能一概而论;节目主体部分,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朱军在访谈功力、资料准备、话题控制方面均不如蔡康永,因此在节目主体部分的精彩程度上,《真情指数》要远胜于《艺术人生》;节目的结尾部分,《艺术人生》采用的是程式化的结尾方式,即主持人向嘉宾致谢,并给嘉宾送上节目组的祝福,但《真情指数》却显得有点草草收场,在这方面应当向《艺术人生》学习,采取较为正式的结尾方式,给观众以圆满的仪式感。

2、在局部会话结构方面,本文分别进行了话题的比较(其中包括话题的选择、话题的发起方式、语篇连贯与话题衔接方式等三个方面的比较)、话轮与话轮转换方式的比较(其中包括话轮的构成、反馈项目、对答结构、话语打断现象等三个方面的比较)以及主持人风格比较(包括形象风格、语言风格、体态风格三个方面的比较)在话题的比较方面,两个节目的话题选择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对相同话题的处理手法却大不相同,《真情指数》的处理技巧更为体贴、照顾嘉宾的内心感受;话题的发起方式上,《真情指数》更注重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嘉宾的主动发起话题话题使得访谈顺利、宾主尽兴;《真情指数》的话题衔接的方式更多样,衔接的过程比《艺术人生》更为流畅、自然,《艺术人生》很多时候需要依靠语境衔接(嘉宾表演、现场播放短片)等来延续话题。话轮与话轮的转换方式上,《艺术人生》更多采用长话轮,《真情指数》多采用短话轮,减少了嘉宾一个人说的时间,主持人不时插话,增加问题的深度和互动的次数;反馈项目方面,《艺术人生》采取的反馈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真情指数》的反馈方式则相对强烈和热情,让嘉宾感受到主持人对他本身的兴趣和友好;对答结构方面,《艺术人生》囊括的类型比较多,《真情指数》的对答结构以“询问——回答”为主,《艺术人生》在这一点上比《真情指数》考虑得更为周全;语言打断现象方面,《艺术人生》较多地打断嘉宾的访谈,其目的主要是制造适时的幽默,增强节目效果,而《真情指数》则更加注重心与心的交流,甚少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打断来宾的访谈。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