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在湿地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91
论文字数:31542 论文编号:sb2014121810432411232 日期:2014-12-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湿地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及其面临的问题

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生境类型,有“地球之肾”之美誉,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资源之一,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同时,湿地也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因我国疆域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复杂多样,湿地面积约为6000多公顷,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左右,位居世界第四,且囊括了《湿地公约》里列出的所有湿地类型。我国湿地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并跻身世界前列,仅水禽种类就有271种之多,是世界珍稀濒危水禽保护的重点地区,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持和经济效应;湿地环境还具有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等功能,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息息相关,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和优先满足农业用地的需要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湿地进行了大面积的不合理开发,导致珍贵自然湿地资源日益减少。从1950年至今,全国对湿地的开垦面积已达1000万公顷,截止目前,天然湿地的面积仅占到国土面积的3.77%,与湿地息息相关的河道亦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0%的河道被严重污染,20%的生态系统已丧失了基本功能并频临崩渍,特别是一些邻近经济发达城市的湖泊(如巢湖、滇池、鄱阳湖等,都遭到严重的污染;此外,过度的工业生产、建筑开发等人类活动也导致了湿地水质碱化,其中很多湿地已成为工业污水、生活用水等废水的排放池,使如今湿地的生态功能面临巨大威胁。

1.1.2湿地规划建设中的“场所精神’匿乏现象日趋明显

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和公园的复合体,除了囊括多种生态修复的自然功能外,还兼具审美、教育、文化、旅游等社会服务功能。但由于我国对其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各地的城市湿地建设多在走借鉴模仿之路,所设计出的湿地建筑亦呈多第一章绪论元化之态势。虽思潮纷呈且令人目不暇接,但许多只是在盲目追逐外观的表现,在不断追求创新和个体风格体现的同时,却忽略了建筑最本源的东西。随着近年来人工湿地大规模的兴建与开发,湿地建筑越来越凸显其“严重破坏场所认同感”之问题,忽视环境因素、忽视传统文脉等现象层出不穷。这种游离于城市之外的状态,给城市原有的空间环境和布局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建设具有“场所精神”的湿地建筑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并使其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2研究现状

1.2.1国内外场所精神相关理论支持

“场所精神”所在的建筑现象学研究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时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研究成果多以相关论文和著作为主。建筑现象学的研究较早出现在人文地理学领域,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拉夫的《场所和无场所性》及《有关现象学与地理学关系之探究》等为早前的代表作品;其后,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开始被引入到建筑的研宄领域中,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大师西蒙起到了突出作用。他的《住所、场所和环境》、《建筑、经验和现象学:走向重新调和秩序和自由》等著作全面地展现了现象学在讨论人类“生活世界”中的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象学领域研究较为透彻、最具影响的是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其所著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以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为其理论基础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对建筑本身的探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揭示了人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在这之后,建筑现象学的研宄逐步应用于人文环境、建筑景观、城市规划等众多领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建筑现象学理论的讨论,形成了一套建筑理论体系,并反映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是帕拉斯玛、霍尔,他们更侧重于将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直觉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以研宄建筑现象学给人带来的体验与感知;此外,许多如哈里斯,安藤忠雄等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都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建筑哲学、现象学的帮助下,对人与自然、人类与建筑空间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这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丰富的建筑场所体系的认知,并广泛影响至当今的设计理论与实践中。

国内相关领域中的名人、学者亦对此存有广泛之兴趣,但是对于场所精神的研宄和讨论在二十世纪末才得到一定的关注,例如段义孚的《场所倾向、环境知觉的研究》、《场所与空间》等是较为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主要研究人类的经验与“存在于世”之关系。在这之后,沈克宁的《建筑现象学》一书亦围绕着建筑现象学进行了初步的介绍,而陆邵明著有的《建筑体验一一空间中的情节》,则是从空间体验的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人对于场所的体验与感悟;在同时期的国内学界,有关“场所精神”的研宄作品也如雨后春癸般涌现,且都以诺伯舒兹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并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与分析,也为日后“场所精神”这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发展方向及目标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场所精神、湿地建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场所精神的概念

2.1.1场所

场所不等同于场地,而是加之于场地之上发生行为活动,故场所的形成是不能脱离人的行为乃至活动本身。场所由具有色彩、肌理、形状等材性的具体事物所组成的整体。其分为人工场所和自然场所两种:所谓“自然场所”,即人眼中的自然,而非离开人意识的客观自然;“人工场所”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把他所理解的自然具体化,翻译成人工制品、人造的形式。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质”,亦即场所的本质。场所是人们存在于世的立足点,它以具体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经历,以更为明确有力和更有积极意义的方式将人们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2.2影响场所精神建立的因素

围绕场所的理论,舒尔茨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内在的精神和特性,不同的场所也需强调其独有的气氛特征。然而,构成一个自然场所的总体氛围所需要的因素是多元的,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其构成中所涵盖的特定结构和形式也决定了场所应具有的特性;此外,在人为创造的环境方面,是由人的不同需求决定场所的功能和氛围,所以场所精神的建立是人与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故影响场所精神的因素一部分源自于人类的参与,而另一部分则是源自场所所处的具体环境。由此可知,以人为主体因素参与并感知环境事物且占据了场所精神建设的重要地位,而以空间、边界、色彩、文化等构成场所的环境因素也有着不可忽视之影响作用。

2.2.1主体因素

场所精神建立的主体因素,是通过人在对空间中环境事物产生认知、感观并全心智地投入和参与的过程来体现的。主体因素也正是由“空间体验”和“心智地图”两个方面来构成。

2.2.2空间体验

空间体验是个体对场所认知的必要条件,个体需通过多方面的直接体验才能领会构筑空间中的意义和精髓。人则是空间体验的主体,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综合感知,参与到空间体验的过程中去。人们要体验的对象不仅仅是空间表象所带来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等,更为重要的是体验和感悟环境、场所、建筑及它们相互作用下的空间关系。对于设计师来说,巧妙地运用空间造型、尺度、材质因素来正确把握当下环境与空间结构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传统美学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为达到与周围的环境空间相协调,该建筑釆用苏州传统“粉墙黨瓦”的建筑意象,达到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相互辉映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在空间布局方面还是对传统美学及文化的全释方面贝聿铭都把握得十分到位,其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的现代结构丝毫没有削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阐释。博物馆屋顶采用1:2比例的坡顶,沿袭了苏州传统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以“中国黑”的花岗岩片为瓦,材质采用以现代钢结构取代中国传统园林惯有的木构材料,玻璃屋顶与石瓦屋顶相映衬,这有效地解决了建筑内部空间的采光问题,增加空间内部的灵动感,也为进入其中的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展厅与展厅之间,设有许多别有乐趣的露天空间,自然光线不仅可以维持展厅走廊里的光照要求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情趣。主庭院以灰白两色为主基调,大面积的施以白色背景墙精神而不失精致,配以一潭碧绿且清澈链漪的池水,仿佛整个空间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宋代文人画,让观者通过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空间心理的端摩,寻求对空间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图二-1、图二-2、图二-3)。

 

第三章场所精神在湿地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与实践研究..........16

3.1新加坡双溪布洛自然保护区.......16

3.1.1历史沿革.......16

3.1.2场地生态条件.....16

第四章结论.....43

 

第三章场所精神在湿地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与实践研究

 

鉴于前文有关湿地、场所精神方面的探讨,本章以新加坡双溪布洛自然保护区、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三个较为典型性的案例作为初步的分析与调查研究的对象,以期提出一些在湿地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实际性问题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3.1新加坡双溪布洛自然保护区

3.1.1场地生态条件

该保护区内拥有湖泊、河口湾和潮间带泥滩等多种水文条件,同时存在海水和淡水两大类水,且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候鸟途经东亚的主要中途停留站,并拥有20多种珍贵的红树林散布其中。

3.1.2规划理念

双溪布洛自然保护区按其规划理念可理解为是打造一个集生态、学习、科普于一体的、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湿地公园,并最好地保留其原有的场所精神——乡野气息。

3.1.3规划布局

场地中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人工设施皆是在保护自然生态、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对该区域合理地加以点缀而得以与整体环境融合得当;其总体布局主要是由游客中心和三条重要的人行道组成的(图三-3、图三-4)。

 

第四章结论

本文对场所精神、湿地和湿地建筑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调查并提出理性的设计思路,在经济迅速发展而导致的现代景观趋同现象的背景下,讨论并探索了城市湿地公园中建筑“场所精神”的保留及营造的途径与方法。归纳出影响湿地场所精神的四个主要因素如下:

空间体验方面应强调的是人与场所空间的关系;心智地图方面须注意场所的建立对人带来的不同影响或引起心智地图发生相应变化;自然环境方面须强调设计应与环境统一融合的问题;而人文环境方面则应强调每一座建筑都须尊重其所在环境的历史文化并进行深入挖掘。

除以上四个影响因素外,笔者在对湿地建筑场所精神的研宂过程中,认为还有以下几个保留和营造湿地建筑场所精神的重要途径:

1、精准的湿地规划定位。总体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周边大环境因素之关联性,只有提出明确而又精准的定位,才能体现该地区的场所精神。、低影响开发策略。

2、低影响开发是指湿地建筑设计除前文提到的空间体验、心智地图、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这些相关影响因素之外,还应考虑建筑对于湿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即如何使湿地中的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及今后的使用过程中不影响整个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甚至是可以提高湿地的生态效率。并通过节能材料的使用,以及废物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低影响开发。

3、加强湿地建筑设计规范化。在湿地公园景区内,通常建筑体量不应过大且应有高度的限制,宜适当分散而不宜过于集中,应因地制宜,随地势而建。凡不适合湿地环境发展要求的应加以改造或拆除;并加强规划设计意识和施工管理监督,防止建设的随意性带来的破坏和危险隐患。

4、完善湿地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的手段,加强对于地区文化及湿地生态的保护,严格湿地建筑的审批流程,并在湿地规划到施工的每一个阶段,都得通过专家委员会及市民代表听证等手段,来加强对于湿地建筑设计的监管力度。

5、公众参与方面。引导公众通过参加绿色活动的亲身实践,增加其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进一步了解,提高其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并有利于树立公众的责任感。在此,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制度,从而鼓励公众参与到各类环保公益性活动中,以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只。

6、把握旅游特点和发展态势。以实现湿地公园带来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并应重视开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学考察等多种旅游方式,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旅游者的需求;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并科学统计游客容量,以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因此,结合以上影响湿地建筑“场所精神”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一座完整的城市应该是物质与精祌的统一结合体,它的精祌性就体现在它的拥有者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中,并担当着人们情感寄托的载体。当今,对周围生态的保护就如同对人肌体的保护,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是在对人类情感的保护。一处场地,不管它以何种文化为主,只要人类生存在其中就必定有情感的抒发,这也就是使其成为维系人与场所情感的重要途径;遗留下来的文化是人类经过百年风雨创造出来的真实历史环境,它既能可以充分激起人们对历史的怀念,又能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就如我们在研究或者欣赏湿地的同时,就会慢慢地对其加深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将其进行开放,让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生态湿地。只有让人们感受到自身所处区域的文化特征及场所精神,才能使其意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独特性,场所精神才能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