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以无锡市大学生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37
论文字数:42653 论文编号:sb2015031713452611953 日期:2015-03-19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来看。自然界产生于六亿年前,人类社会产生不到三百万年,工业文明仅仅三百年,但我们目前面临的却是三百年的工业文明给整个自然界和人类文明造成的不可磨灭的灾难,人类是否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来修复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皮之不存,那么毛将焉附?20世纪 60年代以来,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困境,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 2010 年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07 年人类生态足迹为 180亿公顷,人均生态足迹为 2.7公顷,但是地球的生态承载力仅为 119亿公顷,人均生命承载力为1.8公顷,生态耗竭已经超过50%。换言之,2007年人类消耗的可再生资源地球需要 1.5年的时间来再生,若我们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维持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大量生产、过度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排放,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本身是不合理的,不可持续的,地球生态系统根本无法支撑人类社会庞大的人口和过度的消耗,一种新的、合理的、可持续的文明意识必须被人类所认识和接受,这种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思想和战略是人类克服环境危机,重建人类自然家园的唯一选择。

从国情和省情来看。2012 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把“美丽中国”做为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大会报告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强调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4年4月召开的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会议提出了发挥科技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支撑作用,加强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新要求。2013年7月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年会在我国贵州省贵阳市召开,论坛倡导: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然趋势。江苏省在 2013 年 7 月出台《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规划提出,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根本上扭转“GDP 至上”的传统发展观念,实施“两步走”战略,到2017年,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到 2022 年,达到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综上可见,我国的国情和省情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在根本上必须付诸于受教育群体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以及由此意识觉醒所影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这也是选此课题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从国内学者的文献来看,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学术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急剧上升,这表现在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且广度和深度均有大幅度扩展。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为主题,在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可以发现,2007年之前,每年均只有低于50 篇的发表数量,而 2008 年以后数量每年均在 100 篇以上,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为主题,在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时间是从2006年至2014 年,共有论文2019篇。支撑本文研究的相关成果资料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 对生态文明理论界定的研究

姬振海主编的《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余谋昌的《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年版)对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产生过程和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的《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汇集了当前世界和中国学者对生态文明研究最前沿的成果。沈国明主编的《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探讨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及未来展望,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并且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多方面论证了生态文明的实践途径。分析上述文献发现,中国学术界在生态文明内涵、特征、发展路径、制度保证、实践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水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了大量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研究

通过对国内学者的文献梳理,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朱黎丽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的是利益的结合,在利益的结合中产生受教育者所要规范的行为准则。以孙瑞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按规律办事、责任感意识、竞争意识、和谐包容精神等一系列“绿色”品质。彭秀兰等学者则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突破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重人际伦理、轻自然伦理的模式,从而唤醒和突出强调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培养,是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蒙睿、周鸿等学者则从生态文化渗入的维度论述,认为生态教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以期塑造不同于以往价值观念的“生态人”,最终达到全体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和完善。王民的《环境意识概念的产生与定义》和白杨、王敏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等文献均对此做了阐述。

 

第二章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与特征

2.1.1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

生态文明意识源于生态意识与现代文明意识的综合,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意识形态的一种。生态意识也即环境意识(EnvironmentalAwareness)或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Literacy)。首先倡导于西方,经过不同背景的社会学者和研究者的论证,生态意识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对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人类自身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而从意识形态层面上萌生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是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关于生态意识内涵的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与了归纳:

第一,从哲学的角度,生态意识被认为是人类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时,从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的角度出发,在准确认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之上,不断调整自身社会行为和经济活动,主动协调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程度,从而形成的一种意识自觉性。

第二,从意识定义的角度,环境意识是人类意识的一种,人类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生态意识则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各种意识之和,是人们对所处的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伦理学的角度,环境意识是人类对待所面临的环境,从伦理道德和观念形态上所产生的心里觉悟的总和。因此,生态文明意识从广义上是人对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人类在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活动时,自觉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预先观念和根本出发点,是人们对生态环境高度负责任的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总称。从狭义上,是人们对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文化、道德的态度。

第四,环境意识也即环境素养。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的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认为环境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特征:对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对环境问题了解并具有经验、具有关心环境的情感、具有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可以说,生态文明意识是现代人类文明意识的最高形式之一,它是人类意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涵健康的生态思维、良好的生态道德和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同时也包括关于生态环境的科学意识、法制意识、消费意识等理念。因此对生态文明意识内涵的把握对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2.2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理论溯源

2.2.1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意识

中国传统的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最初意义的敬畏自然,保护生灵的朴素生态意识,这些本初的生态意识对当代人的生态意识的培育和行为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这些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古代哲学智慧,其中以儒、道、佛三家最能体现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核。

儒家思想的生态伦理观主要体现在“仁爱万物”、“知天畏命”的生态意识,“乐山乐水”、“知动仁静”的生态伦理情怀,“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的生态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仁爱万物”,即以高尚的道德情怀,博大的心胸情操,对万物生灵进行关怀体恤,“知天畏命”是孔子敬畏天命,顺应万物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对自然界最初的尊重;“乐山乐水,知动仁静”则体现了儒家思想将万物生灵同人类活动相互融合,同体同德,而不是将人与自然相互对立起来。“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体现了儒家的生态节俭思想。这些思想都是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理论根基。

道家的生态思想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代表,主要精髓在于“顺应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表现在:老子主张“无为”的处世态度,所谓“无为”即对自然万物不加以人为干涉,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道家崇尚节俭,符合自然规律,以人道行天道,天人合一,不过分索取的处世方式,这也是“道法自然”所在。

佛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主张世界万物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世界万物都是相对而存在,并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强调“普度众生”,以慈悲的心怀对待万物,体现了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精神境界。

在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无论是儒家的“仁爱”的整体性、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同源性、还是佛家的“普度慈悲”的平等性,无不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基调,强调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大学生对生态意识培育的思想宝库和精神源泉。

 

第三章 无锡市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15

3.1调查问卷说明.................15

3.2生态文明知识水平现状................17

3.2.1 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度水平.....................17

3.2.2 生态文明知识的接受水平.......................18

第四章 无锡市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34

4. 1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特征因素分析.....................34

4.1.1 生源地的影响........................34

4.1.2 专业背景的影响..........................35

第五章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原则和内容.................44

5.1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原则.....................44

5.1.1 内容综合性原则与层次差异性原则.........................44

5.1.2 实践参与性原则与创新发展性原则....................45

 

第六章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方法与对策

 

6.1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作用

中国高校正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其内涵建设也正从规模扩大到品质提高的过程中发展。高校在内涵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冲击和矛盾,但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必须克服学术思想和社会潮动得各种冲击,肩负国家和历史的使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输送人才,为培育具有先进生态文明意识的大学生发挥主阵地作用。

6.1.1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作用

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容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寻找到了稳定的载体,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将生态文教育纳入其课程体系、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分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知识和思想集聚的高校,面对生态文明的呼唤,必然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看作是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重任,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力量,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化其中,孕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以社会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而忽略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维护和培养,造成了大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缺失和懵懂。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以下思想素质:第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让大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的生存之基,也是审美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善待自然、友好共存是生态文明之本。第二,人与人关系的新理念。生态文明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利他主义,因为它需要人类超越个人主义而拥有从整体主义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整体主义思想,更多地将个人融入社会环境整体去考虑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具备生态文明意识。第三,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高校“生态人”使命上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具备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高尚道德素质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通过思想领域的浸染和渗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都能够通过生态文明道德理念进行协调,实现大学生人格的转换和提升,达到与生态文明基本要求相一致。以上即是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

 

结语

生态文明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孕育而生的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党的十八大构建“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将生态文明意识在全体公民中牢固树立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带动社会意识转型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也是履行全球生态责任的方式之一。

本文以引入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理论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四个重要支撑点“知识、价值观、意识、行为”进行了调研,对调研结果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构建了高校、家庭、社会、自身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可行性对策。

笔者认为,本文调研的样本数量相对偏小,样本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能力和理论根基仍然不是很强,提出对策的可行性仍然需要考量。因此论文难免有诸多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拙文在学术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领域,笔者愿与众学者共同努力,不断推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相关研究得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