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人口众多的汉族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疆域,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于我国领土的周边省份。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我国主体汉民族服饰已被全盘西化;然而在我国的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却生活着许多服饰形态极其特殊的汉族群体。这部分人群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进而对其服饰进行研究、探索。并申请了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及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团队项目。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就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陇川县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具有悠久的历史,曾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其秀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以及富饶的土地资源,使其成为了人们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是镶嵌在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正是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适宜人群居住的生活环境,使得陇川县一度成为过去邻国的争抢之地,战争频频发生。中央政府为了稳定国土,派遣大量汉兵长年驻守陇川,于是就有了明代与清代两次大规模汉兵迁移。同时,家眷也随之迁入,后屯田驻地渐由军户变为村落。除去战争因素,经商、逃难、地方政策及对更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也是这部分“特殊汉族人群”迁徙至户撒定居的重要原因。
这部分“特殊汉族人群”生活在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之中,其女子头缠硕大的黑色包头,上面插满花卉与金银装饰;身穿大襟右衽的上衣,下穿不折裤脚的宽松长裤,腰部系有腰带、围裙等部件;胸部、腰部、腕部等处佩戴有数量、种类繁多的金银装饰,她们的服饰形态与当今的主体汉族服饰差异甚大。
今天我们看到这群穿着打扮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群时,引发了大家对他们生活习俗的探究:他们的服饰既有汉民族古老服饰的遗风;也有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使得这部分汉族融合了少数民族的特点,成为了汉民族中独具特色的特殊的群体。这部分汉族群体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基本保留着本民族的生活形态,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影响逐渐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族群文化特质以及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中的组成部分。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于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这些特殊的汉族群体,他们分布的地域都较为偏远,又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与外界交流甚少,这就使得他们原本族群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又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的生活、交流中发生微妙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族群文化。正是他们独特的族群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记录了在历史长河中,汉民族的变迁以及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碰撞。他们是族群迁徙留下的历史产物。通过对他们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其服饰是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在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其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对这个族群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了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民族服饰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专家及学者对于这部分“特殊汉族群体”的关注度较低,相关研究工作开展的较少。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对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填补这部分民族服饰研究中的空白。另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以及交通信息的发展,工业化已经在逐步侵蚀着传统手工艺,即便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特殊汉族”的传统服饰过去一直是自织、自染,纯手工缝制,但现在一些服饰的局部装饰已有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材料出现。甚至年轻人的生活服装全部受现代商品的影响,与我们的服装形态完全相同。他们精美的传统服饰及其文化内涵,急需我们去研究与保护。通过对这部分汉族服饰的研究,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族群、关注这个族群,可达到对民族服饰文化推广的目的,使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汉民族服饰文化发展,也对这部分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 2 章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文化背景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留存。在历史长河中,每一种不同的服饰形态都离不开其特定的存在环境。服饰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服饰就像是历史的一面镜子,生动地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更清楚地了解到其服饰形成的原因,进而能够对一个族群的发展历程有清晰的认识。
地处云南省西南边境的陇川县户撒乡地理位置偏远,历史上与内陆地区通信不便,当地的人们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中,使得这一地区的各民族服饰保留了许多传统风格。同时当地汉民族长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民族间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使当地汉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进而影响其服饰形态。大包头汉族6特殊服饰形态的成因不仅是延续了其传统的服饰形态,还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下文通过对陇川县户撒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溯源等方面对这部分特殊汉族的服饰文化背景进行细致的分析。
2.1 自然环境
大包头汉族居住于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陇川县位于云南省的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东邻潞西市,南接瑞丽市,北边与梁河县、盈江县相连,西与缅甸接壤。境内山脉均为西南走向,东北高峻,西南低平。其地貌有以下几个特点:断陷盆地集中,面积较大;河谷阶地分布较广;盆地与小山丘相对集中;山峦洪积扇较多;低山山区分布广、海拔低。这片沃土为生物的繁衍提供了温床,土地肥沃,植物繁多,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四季不同种类的花卉交替开放,决定了大包头汉族的审美方向。
户撒阿昌族乡隶属陇川县,位于陇川县西北部。全乡的总体面貌是两山一坝的狭长小盆地,全乡总面积为251.5平方公里。户撒乡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不明显。这就决定了大包头汉族的服装种类较少。他们的服装并不分衬衣、夹袄、马甲等,一年四季仅单衣单裤就足以应对,天气较凉时仅将两件单衣叠穿即可。同时,当地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以当地人多习惯缠包头。大包头可很好的抵御早晚的寒凉。户撒乡当地有林地277698亩,耕地面积67771.2亩,其中有水田36078亩,适合种植优质稻、草果等农作物,还有25度以下荒山荒坡2.6万亩未开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决定了大包头汉族主要从事农耕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决定了大包头汉族女子衣身紧窄、便于劳作的特点。穿着时习惯卷起的袖子也方便了手臂的活动,同时适应早午的温差。
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大包头汉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其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2.2社会环境
2.2.1人口分布状况
陇川县分为坝7区和山区、半山区,坝区人口分布相对稠密,山区、半山区人口相对较为稀疏,居住分散。陇川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汉族、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白族、回族等29个民族。其中主流汉族人口居多,大部分分布在陇把,其次分布在章凤、景罕、王子树等乡镇。大包头汉族为户撒阿昌族自治乡特有的汉族族群,全部生活在户撒。其主要与阿昌族、景颇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混居在一起。
大包头汉族在其生活的区域中人口相对较少,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中的少数民族,由多民族包围着。大包头汉族生活的户撒乡有项姐、保平、腊撒、芒炳、芒捧、明社、坪山、户早、隆光、朗光、潘乐等 11个村委会,每一个村委会都有大包头汉族居住,但人口数量差异较大。其居住地一般在平原或低山山区,以芒东为分界点,芒东以北的大包头汉族多居住在西边平原地带;芒东以南的大包头汉族多居住在东边靠山地带。其居住地选址总体可概括为:靠近耕地,靠近水源,地势较平坦,离交通主干线较远。也正是由于大包头汉族的大部分村落距离城镇较远,又多被大面积耕地围绕,所以才保留了其原生态的村落环境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大包头汉族与当地阿昌族混居在各个村寨,每一个大包头汉族的寨子里都会同时居住着阿昌族。
2.2.2社会关系与家庭结构
内地的汉族一般以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为主,家庭结构较简单,户撒乡的大包头汉族则沿袭了传统汉族的家庭制,为一夫一妻,但传统的大家庭观念依然很重,结婚后女方嫁于男方家与其直系家人同住。一家的老人若有多个儿子,则老人跟小儿子住,遗产由小儿子继承,则家庭结构为孩子、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其他的儿子则需自立门户,最后组成父母与孩子的小家庭。大包头汉族一般结婚较早,为15岁到19 岁,只有外出上学的青年男女20岁以上结婚,所以家庭中经常出现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情况。过去的婚姻多为包办婚姻,一般按照年纪的大小顺序结婚。家庭观念很强,注重家庭的完整性,极少有离婚的现象存在,且家庭成员的的地位一般也是平等的。偶有近亲结婚,或者哥哥去世,嫂子嫁于弟弟的现象。
第3 章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形态分析.........................11
3.1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概述....................11
3.2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男子服饰...................12
3.2.1男子服饰.............12
3.2.2男子丧葬服饰............................14
第4 章 云南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工艺分析....................38
4.1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结构特征................38
4.1.1服装的构成方式..........38
4.1.2服装数据分析............................42
第5 章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清代汉族服饰比较......................55
5.1清代汉族服饰...........55
5.2户撒大包头汉族服饰与清朝汉族服饰异同.............63
5.2.1服装形制的异同...................63
第 7 章 现代文化背景下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保护
7.1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时期,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其服饰形态。“社会的巨大变迁带来了各种力量的相互竞争和相互否定,一方面传统的旧思想、风俗、习惯以及其他不同的文化形式仍然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旧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仍然存在,传统的价值观使思想保守的人们固守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使新的文化开始产生,新的文化特质开始涌现,新的价值观也开始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传统文化的地位开始发生动摇。”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目前就陷入了这种两难的境地,时刻面对内心的矛盾。
户撒乡大包头汉族同许多接收到外界信息的少数民族一样,其传统服饰的穿着人群呈现一种“女穿男不穿,老穿少不穿”的状态。男人由于长期担任与外界交流的角色,已经完全融入当今社会,极少有人再穿着传统服饰。青年男女多受过教育,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接收外界的信息量也相对较多,受到现代社会影响较大,已经不再穿着传统服饰,且大部分年轻女子不懂得如何穿着传统服饰。
大包头汉族的传统服饰原为日常生活的装扮,现如今对于大部分 60岁以下的女子只有在“会街”、“赶摆”及结婚等特殊活动时才会穿着,且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其审美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原有服饰的基础上,佩戴起了色彩艳丽的围巾、手巾,手上出现了玉镯,颈间佩戴金链子等。同时,受到现代化机械大生产的影响,现代的鞋子实用性较强,结实耐磨且价格低廉,使得传统的刺绣公鸡鞋已鲜有穿着。
结语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大包头汉族是生活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部分特殊汉族人群。其服饰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汉族、又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特殊服饰形态。大包头汉族的服饰就像是我国服饰史中一段灿烂的篇章,不仅让人感叹其服饰的绚烂,更让人感受到我国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包头汉族多是由明清时期迁往户撒定居,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其服饰中所呈现的清朝时期汉族服饰的特点,很好的证实了书中对其历史的记载。但他们的服饰又不是一成不变固守着的其服装旧制,而是通过同混居阿昌族服饰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不断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其现有的服装形态。同时,大包头汉族也以其强大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周边的阿昌族,使得两个民族都在保留其独特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足迹。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户撒乡的这群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本文首次对其传统服饰的特征、结构、织造工艺、色彩语言、文化内涵等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同时对其服装的历史溯源与同周边民族服饰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其现有服饰形态的由来。并针对其传统服饰的传承、保护现状,对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发展提出了合理性建议。总的来说:一方面,增强当地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服饰的核心,再配合政府的资金投入,相关保护机制的完善,各地传承人的培养,以点带面的推动传统服饰的传承。另一方面,提取传统服饰上的图案、色彩、工艺等元素与现代生活、现代时尚相结合,借鉴好的发展模式,向旅游商品、家居产品、时装、配饰、城市建筑等多领域发展。但传统服饰的延续和民族文化的传播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此文不仅在于挖掘大包头汉族这部分特殊汉族群体的服饰审美及精神内涵,更是为了唤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绵薄之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有更多的人在关注民族传统服饰,传承传统技艺,使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瑰宝在世界的舞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