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北宋对外遣使概况
北宋立国后,经过太祖、太宗两朝的经营,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宋前期,统一了中原地区。然而,此时的国际政治形势己经出现了新的格局。北位于其北部的辽朝地域宽广,国,逐渐取代了辽在北方的统治地位。实力雄厚;北宋后期,女真兴起并建立金与此同时,西北地区的党项族日益强大,建立了西夏国,与北宋、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此外,与辽相邻的高丽也与北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成为北宋极力争取的外交盟友。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北宋统治者采取和平手段处理本国与他国(政权)之间的事务,通过不断对外派遣国信使,确保其在东亚地区的地位。’
1.1对外遣使与多元国际政治形势
北宋一朝主要向辽、金、西夏8、高丽等国派遣国信使,其总数共有861人,姓名可考者为8’58人(本文中多次出使者以重复计算)。从出使次数来看,出使辽朝者共683次9,出使金朝者共64次(详见表1一1),出使西夏者共75次,其中姓名可考者为72次(详见表1一2),出使高丽者共64次(详见表1一3)。北宋国信使出使辽朝的次数达到总次数的近800k;出使金朝者虽绝对数字不高,但北宋与金朝的使节往来多集中在北宋后期的短短8年中,其出使频率也不算过低;西夏与高丽则相差无几,平分秋色。因此,北宋时期的对外遣使出现了以两极为主、第三方势力为辅的多元化格局。
1.1.1两极格局的形成
宋前期,辽成为其外交战略的重中之重,北宋也与辽形成了对等的互派使节制度。然而,在宋朝建立初期,赵匡)一直忙于吞并割据政权,无暇顾及北方的辽国。此时的辽国国势衰弱,也无力南侵。因此,宋辽之间尽管存在小冲突,但双方并无大战事。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十一月,辽琢州刺史耶律踪致书宋知雄州孙全兴,请求与宋通和。宋太祖得知此事后,下令答书许和。开宝八年(975)三月,辽先派遣克妙骨慎思出使宋朝;开宝八年(975)七月,郝崇信、吕端奉命出使辽朝。这是宋辽之间的首次正式交聘。然而,这种和平往来只维持了短短四年便戛然而止。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宋太宗歼灭北汉政权。之后,太宗乘胜攻取琢州、易州,并向幽州逼近,大有收复燕、云之势,但宋军在高粱河一役中大败,宋太宗也负伤逃回,可谓是功亏一箫。雍熙三年(986)三月,太宗再次北伐,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在此后的十多年中,辽朝数次南侵。...............
......................
第二章北宋国信使群体素质分析
古代交聘,出使者是一个国家的代表,因此,“审择其人”6q乃交聘往来中的首要大事。诚如刑部尚书宋琪所言:“若精选使臣,不辱君命,通盟结好,饵战息民,此亦策之得也。”65张方平对此也有相同观点,认为:“若使得其人,才’略足用可,以发圣朝之光采,扬大国之威灵。睹事先机,所助至博,折冲排患,此诚要务。”66可见,使者素质之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与外交使命能否顺利完成。
根据第一章的数据分析,出使辽、高丽的北宋国信使大多为文官,出使西夏的北宋国信使仍以武官为主,而出使金朝的北宋国信使则以职事官居多。与此相对应的文官、武官、职事官的官阶比较,则分别以从六品、从七品、正四品为主。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笔者依次选取了考功员外郎吕端、供备库副使高遵裕、吏部侍郎李若水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北宋国信使群体所具备的共性素质。除此之外,右正言余靖作为三使辽国的北宋杰出外交家,因其独特的个性素质而有别于上述三人,也在笔者的重点考察范围之内。
2.1显赫的家世背景
为了体现大国的威严,北宋在对外遣使的过程中,大多选择拥有显赫家世之人。因为选择此等有名望的世家子弟出使,往往会引起他国的尊重,从而表现出国信使的重要作用以及赵宋王朝的外交地位。
端拱元年(988)四月,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吕端奉命出使高丽,加册高丽王治检校太尉,因其父、兄身份显赫而被宋太宗誉为“人家子弟”67。吕端的父亲吕琦,在《旧五代史》中早有传记。后唐时,庄宗礼贤下士,授其代州军事判官;天成初,明宗拜吕琦为殿中侍御史,迁驾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后晋石敬塘入洛后,也十分器重吕端,改授其秘书监。天福中,吕琦修撰《唐书》,掌管选部。之后,他累迁礼部、刑部、户部、兵部侍郎,官阶高达金紫光禄大夫,爵位也升至开国子。起初,晋高祖想寻求一名辅佐之相,宰臣李裕便向他力荐吕琦,认为“可大用”6衬。于是,晋高祖数次召见吕琦,与他谈论时政,“甚奇之”69,正当欲倚其为宰相之时,吕琦因病去世。尽管吕琦最终未能坐上宰相之位,然而晋高祖对他的欣赏与倚重的程度也进一步体现了他在当时朝野中非同一般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
...................
第三章北宋国信使的出使效应··········································43
3.1双边关系的正常维系···················································43
3.2双边关系的盟约缔结···················································52
3.3多边关系的连环制约··················································.55
结语
纵观北宋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制度已不再广泛适用。随着辽、金两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以宋一辽、宋一金两极相抗衡为特征的国际政治格局,并以此拥有了各自的国际关系网;而高丽、西夏则分别成为这两大国际关系网中用以分化对方的第三方势力,对整个时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面对周边错综复杂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结盟或矛盾,为了平息战争,谋求国家利益,北宋的外交活动十分活跃。在外事活动中,北宋国信使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他们肩负重要职责,往来穿梭于各国之间,是北宋外交政策的真正执行者与贯彻者。
综合来看,北宋对外派遣国信使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北宋国信使必备素质之多元化,其具体表现为:显赫的家世背景,优异的学识‘能,杰出的性格品质,卓越的外交处理能力。
显赫的家世背景来源于国信使先辈的辉煌功绩,这不仅能引起出使国对北宋国信使的尊重,更能显示出北宋的大国威严。优异的学识刁’能来源于国信使后天的勤奋努力,是国信使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杰出的性格品质是国信使内在的修养品格,体现了其在出使过程中所能施展的人格魅力。卓越的外交处理能力是国信使外在的交往方式,是衡量其外交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因此,北宋国信使自身所具备的多元化素质,为其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实现出使效应的多元化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条件。
北宋对外遣使的特点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90
Tag:
相关其它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