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朝论兵文研究——以涉宋夏军事关系的论兵文为考察中心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inbingkun 点击次数:171
论文字数:24232 论文编号:sb201309192211258373 日期:2013-09-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 论
 
论兵文是现存宋人文字中份量极重的一部分,而其中涉及宋与西夏的论兵文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笔者粗略统计,仅宋仁宗一朝(1023-1063)四十年的时间里,写过论兵文的作家约有二百余人,涉及到论兵的文章约在八百篇以上,这其中还不包括其它散文以及诗、词等作品在内。涉及到论兵文的作家如此之广泛,涉及到论兵的作品如此之众多,持续的时间又是如此之长久,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现象。那么,宋代的论兵文究竟给宋代的作家及其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的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具有怎样的文学史意义?这就不能不引起人的思考。本文拟以宋仁宗时期的论兵文为考察范围,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的讨论。
 
一、“论兵”与“论兵文”
什么是“论兵文”?为什么要用这一概念,而不用“战争文学”、“军事文学”之类的概念?在进行具体讨论之前,有必要对这几个问题先予以说明。什么是“论兵文”呢?在这里,“兵”就是指军事,也就是讨论军事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指有关军事的方方面面,诸如战略战术、战争或战役、军事指挥、军队、士卒与军官(军人)、作战的后备问题以及战争带来的后果等等,都在“兵”的范围之内。“论兵”的出现是因为有“兵”,所以才会去讨论,也就是说有战争、战役的出现才会有论兵的出现。在中国古代——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战争都是一直存在的,那么论兵的出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而且讨论战争(论兵)也不只是军事学家的专利,文学家也是战争的亲历者、观察者、思考者和参与讨论者,因此战争也进入文学家的视域,进入文学的领域,于是就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战争文学。在一部漫长的文学史中,战争文学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那么既然由战争而来,那么为什么不称之为“战争文学”而称之为“论兵文”呢?
理由如下:首先要说明的是,“论兵”及“论兵文”并非本人杜撰,而是古已有之。古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者,兵也,论兵的产生是理所必然。所以《老子》有“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之论,《荀子》有《议兵篇》,《墨子》有《非攻》、《公输》及《备城门》、《备高临》诸论,而《孙子兵法》、《尉缭子》、《六韬》之类则为专门论兵之书。“论兵”一词的使用,即今所知,在历史文献中,至少出现于秦汉时期;在文学文献中,至少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如《战国策》卷四《甘茂攻宜阳》:“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 154 页)又如旧题汉·赵煜撰《吴越春秋》卷二载伍子胥“乃一旦与吴王论兵,七荐孙子。”
《后汉书 马援传》载马援“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马援(伏波将军)论兵更成了后世文学中的常典。其它如《晋书》、《陈书》、《魏书》、《北齐书》等,所在多有。文学文献,如果王充的《论衡》不算的话,可能以庾信为最早,而且也比较集中,如“论兵于江汉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哀江南赋》)、“取以论兵,即有山川之势”(《谢赵王赉米启》)、“童子论兵,即在中军之策”(《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辛威神道碑》),此外还有徐穆《陈公九锡文》:“公论兵于庙堂之上,决胜于尊俎之间”(见吴兆宜注《徐孝穆集笺注》卷二)、陆瑜《仙人览六著篇》:“避敌情思巧,论兵势重新”(《古乐苑》卷三十四)等。入唐后,“论兵”一词使用频率大增,以杜甫集为例,就有“君臣尚论兵,将帅接燕蓟”(《赠秘书监江夏李公》、“他日更仆语不浅,明公论兵气益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投赠哥舒翰二十韵》)、“萧索论兵地,苍茫斗将辰”(《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送元二适江左》)等。以“论兵”一词命篇者,现存文献中以晋朝袁准《袁子正书》中“论兵”篇为最早(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晋文》卷五十五);,以“论兵”为类者,可能是虞世南《北堂书钞》最早(《北堂书钞》卷一百十三《武功部》首列“论兵”一类);,文学性总集中列以“论兵”为类者,可能是姚铉《唐文粹》为最早了(《唐文粹》卷四十八列有“论兵”类文,卷八十又于“书启”类中列有“论兵”类奏折文)。
从历史中的“论兵”到文学中的“论兵”,从单篇的“论兵”之文,到类书和文学总集中的“论兵”之类,可以说到北宋之初,“论兵文”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文类了。此后更被文学家、文学选家或文学批评家经常使用,如南宋时杨万里《千虑策》有“论兵”类,陈瓘《四明尊尧集》有“论兵”一门;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有“论兵”类,明代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五十八有“论兵”条。与此相反,无论是“论战争”还是“论军事”,无论是“战争文学”还是“军事文学”,基本上都来自西方的现代概念(除“论军事”会偶尔出现外,其它在中国古代都没出现过)。用这样一些概念来表述本文的研究对象,显然是不相宜的。其次,“论兵文”与“战争文学”的指称范围、意蕴内涵等都有所不同。“论兵文”重点在“论”,而“战争文学”却不定是论,或者更多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所说的“战争文学”是指叙述性的文学作品,重点在于叙述,无论是《左传》、《史记》等战争文学的描写,还是后世的小说如《三国演义》等战争文学,无不如此。所以用“战争文学”就很难体现出“论兵文”主要作为议论文的“论”的特点来。所以,综合上述原因,本人认为“论兵文”更切与本文的中心。同时,“战争文学”更侧重于战争场面和战争战略战术的描写,而“论战文”不仅仅包括讨论战争场面和战略战术的文章,也包括讨论军队、士卒与军官(军人)作战的后备问题以及战争带来的后果等等。
 
第一章 仁宗朝论兵文的历史背景..............7
第一节 宋与邻国紧张的军事关系..............7
第二节 科举的改革.............8
第三节 士人对战事的关注 .............. 10
第二章 仁宗朝论兵文的思想内容..................12
第一节 论兵文中文人的战略观 ........... 12
第二节 论兵文中文人的战术观 ........... 16
第三章 仁宗朝宋与西夏论兵文的特点...............19
第一节 仁宗朝宋与西夏论兵文的内容特点............. 19
第二节 仁宗朝宋与西夏论兵文的艺术手法............. 21
 
结论
一、拓宽了散文的题材翻阅仁宗朝之前的政论文,我们会发现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如何为君、为臣、如何治理国家还有对贪官污吏的揭露与惩治等等,几乎没有看到有关“兵”的内容。在仁宗朝的论兵文出现以前,虽然也出现过“论兵”一词,但是只是出现在目录学书籍的范围之中。但是由于采取了不同于历朝的治国方案,外加宋代特殊的国情,兵学走进了文学家的视野,走进了文学家的作品中,开辟了文人论兵的先例,同时也意味着“论兵”开始成为散文的重要题材之一,也就是说对散文题材的领域也进行了拓展。当时文坛中开始涌现大批论兵之人,如尹洙、苏洵,随之而来的是大篇的论兵文。
二、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影响众所周知,宋人喜爱议论的程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在仁宗朝的论兵文中,已经看到了其喜爱议论的影子。宋以前的文学作品中,虽然也有干预政治的主题,但是基本都是描述时事政治的,例如唐代现实主义作家白居易的《新乐府》。但是在宋代,文章中的议论成分逐渐在增强。
 
参考文献
[1][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
[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
[3][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版。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版。
[5][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
[6][清]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版。
[7][明]徐师曾撰,罗根则点校:《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版。
[8][明]冯琦撰,陈邦瞻增辑:《宋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版。
[9][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版。
[10][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补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 年版。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