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很多物种处在濒危甚至灭绝的边缘。《生物多样性公约》是 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UNCED)上通过的 5 个重要文件之一。从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在动植物区系、群落、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在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3]。如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未来》、《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继出版[4-6]。2004-2006 年又连续三年召开了第五、六、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讨论了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现状及其进展。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次国家报告、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三次国家报告也相继出版[7,8]。目前开展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与核心[9]。生物多样性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及生物种类丰富或生境条件多样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10-14]。从濒危物种的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仅采取迁地保护的措施很难达到拯救面临濒危生物物种的目的,因此从单一物种的保护转向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现在的形势来说自然保护建立显得十分必要和可行。现在,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比,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自然保护事业和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一般占国土面积的 5-10 %[15]。截至 2005 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 2349 处(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 14.99 %[16]。截至 2006 年末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数量已经达 190 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全国第一,保护区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 11.2%[17]。开展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是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首要问题之一。植物多样性(Plant divesrity)是指以植物为主体,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多样性的总和,在研究上涉及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的植物多样性研究方面,中国已有不少学者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主要研究有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北京蒲洼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元宝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神农架北坡堵河源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等多篇论文当中,在保护区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植物区系成分的多样性分析、植被类型多样性分析以及濒危状况和优先保护等级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建议[18-25]。
在植物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等级评价方面,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了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而确定哪些地区和哪些物种应当优先保护则是物种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任务[26]。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发布濒危物种红皮书,是根据物种受威胁的程度将物种划分为不同的濒危等级。而人们常依据经验而不是定量的方法来进行分类,这种方法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并且没有对时间水平、空间水平和物种的等级水平作出精确地规定[27]。为了让濒危物种等级的划分标准更加定量化,1984 年,IUCN 在题为“灭绝之路”的会议上,探讨了对濒危物种划分标准的修改,但是没有达成一致的方案。1991 年,Mace 和 Lande 首次提出了用一定时间内的物种灭绝概率来确定濒危等级的思想,并将物种划分为极危种、濒危种和易危种。1994 年,IUCN 将修订后的 Mace-Lande 物种濒危等级确定为新的 IUCN濒危物种等级的评价系统,并划分了 8 个濒危等级[28]。2001 年,IUCN 正式出版了《IUCN 红色名录等级标准(版本 3.1)》,这是对 1994 年的等级标准进行了修改和补充[29]。这个新标准和优先保护系统对全球和区域性物种优先保护等级的划分提供了一个准则。很多学者建立了不少适用于某些地区和某些生态系统的(即区域性的)濒危等级评定体系和方法,对某地区的植物物种优先保护评价的定量研究国内也有了很好的成果[30-37]。但在评价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中受威胁的种类、等级以及确定优先保护的顺序时,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从而在当前国内外对植物濒危等级的定量划分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都根据当地植被种类及其外界因素等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指标体系。
2 保护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本文的研究结合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开展的工作基础上,2005 年-2012 年对阿鲁科尔沁保护区植物种类调查和样方调查,对该区植物区系和植物多样性要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对植物区域性珍稀濒危程度和区域性优先保护等级进行科学评定;研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组成、重点种类的确定和综合评价;调查当地原住牧民的植物学传统知识,了解当地原住民对其周围环境当中植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研究,可达到为该保护区制定科学的保护管理和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主要形式。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重要的措施。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24]。植物种分布区的形成是该种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受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发生传播迁移和分化的产物[125-126]。植物区系是某一个地区,或者是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126]。当前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中的很多前沿问题,如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都与植物区系研究密切相关,如确定遗传资源保护战略就需要了解在哪里保护,保护什么与怎样保护[124]。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作为新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植物区系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4
3.1 主要研究内容........14
3.1.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14
3.1.2 野生植物资源研究........14
3.1.3 民族植物学研究......15
3.2 研究方法....15
4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23
4.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23
4.1.1 植物分类群组成......23
4.1.2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31
4.1.3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分析....41
4.1.4 植物区系与周围地区的比较分析........43
4.1.5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45
4.2 植被分类及其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46
4.2.1 植被分类......46
4.2.2 主要植被类型特征........49
4.3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54
5 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61
5.1 植物资源与植物多样性....61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组成........61
5.3 重点野生植物资源的综合评价....92
5.4 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109
5.5 小结....113
结论
本区种子植物区系 219 属可划分为 14 个分布区类型、8 变型,占中国 15个分布区类型的 14 个,除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类型在本区没有分布外,其余分布区类型均有分布,反映了本保护区植物分布区类型的丰富多样,植物区系的组成和起源较为复杂。其中温带分布属共计 136 个属,占总属数的 62.10%。。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型有 13 个。温带成分共有 174 种,占总种数的 47.28﹪,为该保护区主要的分布区类型;属东亚分布的有 92 种,属泛地中海分布的有 81 种,反映了该区植物区系属温带性质,同时又受东亚植物区系和泛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影响。该区 373 种植物中,多年生草本植物有 217 种,占总种数的 58.18%,表现出草原植被种类组成的特征。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植物为主要,共有 163 种,占总种数的43.70%,但由于本保护区湖泊数量较多,从而保护区的水生植被和湿生植被也较多,共有 15 种水生植物和 34 种典型湿生植被,形成保护区水生植被和沼泽植被。再者,本保护区处于科尔沁沙地,组成沙地草原植物的旱生植物种类也较多,旱生植物有72 种,中旱生植物也有 40 种,这两种类型的植物占总种数的 30.03%。反映了本保护区地理成分复杂,植被类型多样。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平.《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起草过程与主要内容[J].生物多样性,1994,2(1):54-57
2 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1(1):20-22
3 陈灵芝.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4 陈宜瑜.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未来[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5 许智宏.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 陈宜瑜.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次国家报告[R].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三次国家报告[R].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9 金鉴明,王礼嫱,薛元达.自然保护区概论[M].中国环境出版社,1991:231-245
10 Meyers N.Threatened biotas “Hot http://sblunwen.com/mzgxlw/ spots” in tropical forests[J].Environmentalist,1988,8(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