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回纥的祖先与匈奴有甥舅关系,①北魏时期有一族名为高车,后讹称为铁勒。其时,高车内部有六个种姓,即"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回纥出自高车六姓中的袁纥氏,所以回纥不等于铁勒,只是属于铁勒族的一支。至隋代袁纥被称为韦纥。对于回纥的族源,程溯洛先生在其文《维吾尔族族源考》中考证,回纥的袓先还可以追溯到春秋以前活跃在我国北方的狄族。另外,汉文史料中多次提到"九姓回纥"、"铁勒九姓"等称呼。"九姓"又有"内九姓"和"外九姓"之分。④"内九姓"就是回纥本部,包括九个姓氏,其中以药逻葛氏居首,以后回纥历代可汗大多出于这一氏族。"外九姓"是包括['1]纥部在内的九个铁勒部落的总称。在唐代"回纥"的含义在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涵义。在骨力裴罗建立回纥之前,漠北存在的只是一个以回纥部为首的回纥联盟,而在骨力裴罗帮助唐朝破灭后突厥汗国,唐玄宗册封其为"怀仁可汗"后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纥汗国。对这两个历史阶段林幹先生曾比对其区别之处,共列举出六点,现概括为如下五点:
第一,统领疆域的区别;
第二,唐册封名号的区别;
第三;政权稳固程度的区别;第四,在铁勒诸部中的领导地位的区别;第五,独立程度的区别。①回纥联盟在隋时就已初具规模。当时,漠北东突厥实力超群,侵压其他各部,而尤以铁勒诸部为最。炀帝大业年间,突厥处罗可汗"攻胁铁勒部,裒责其财,既又恐其怨,则集渠豪数百悉坑之。"
韦纥协同仆骨、同罗、拔野古一同叛去,组成回纥联盟,共推药逻葛氏的时健(旧唐书中作"特健")为回纥联盟首领,时健自称俟斤,"回纥"一名史载于册。但此时回纥联盟刚刚组建,实力很弱,仅仅包含"内九姓"和少部分"外九姓"部落。时健子菩萨时期,是回纥联盟发展的重要阶段,史载:"时健死,部人贤菩萨,立之。母曰乌罗浑,性严明,能决平部事。回纥繇是浸盛。"*自此后,药逻葛氏世袭回纥首领,初歩建立起以回纥药逻葛氏为核心的回纥政权。贞观初年,菩萨率部在"马鬣山"击败突厥欲谷设率领的十万骑兵,扩大了自己的领地,并依附于薛延陀、加强与唐朝的联系,为回纥进一歩的发展打下基础。菩萨之子吐迷度时期,又利用唐朝欲制衡薛延陀的机会,依靠唐朝的支持,兼并了薛延陀的领地,与唐朝正式建立朝贡关系,太宗为之覽六府七州,并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而且此时吐迷度已然自称可汗,仿照突厥建立起一套职官系统,确立了回纥在回纥联盟中的首领地位,至此北方悉平,回纥联盟继突厥、薛延陀,成为漠北草原新的主人。贞观二十二年(648),吐迷度被其侄乌纥所杀,回纥联盟存在四分五裂的危险,所幸唐朝遣崔敦礼进行安抚,进而册封吐迷度之子婆闰,使之"为左跷卫大将军、大俟利发、使持节回纥部落诸军事、瀚海都督。"婆闺在位时期,回纥联盟有了进一歩发展。
贞观二十三4二 (649),太宗令高侃发回纥、仆骨等兵共击突厥车鼻可汗。"永徽二年(651)七月,西突厥沙钵罗"/汗寇庭州,高宗令梁建方、契宓何力等"发秦、成、岐、雍府兵三万人及回纥五万骑以讨之。"①显庆二年(657),高宗又发回纥兵随苏定方等一并攻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②龙朔元年(661),婆闰又随萧嗣业讨高丽,建立功勋。③可以说,婆闰时期,回纥在帮助唐朝平定西突厥叛乱的战斗中功绩卓著,从唐朝每次征调回纥军队的数目来看,回纥此时的实力己经十分雄厚,几乎能够独立承担对抗西突厥的重担了。回纥实力的迅速膨胀,使得回纥统治者产生了脱离唐朝的野心。婆闻死后,其子比粟毒反唐,联合同罗、仆固侵犯唐朝边境,被唐军击败。④但是唐朝在击败回纥后大杀降卒,自身也因追击过甚而损失惨重。面对如此紧迫形势,唐随即以契芯何力为安抚使,安抚余众。契宓何力轻骑简从,说服各部,于是铁勒诸部再次归顺,唐朝为加强对回纥的统治,以碛为界,移故"燕然都护府"于回纥地,更号"瀚海都护府",又将故瀚海都护府移至云中,号云中都护府,将碛北诸州府皆隶属于瀚海都护府。唐朝此举旨在以新瀚海都护府统治回纥,加强对铁勒诸部的控制。开耀年间,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连兵侵唐,唐以裴行俭为定襄道总管平乱,回纥在此次平走西突厥的战争中功不可没,史言:"裴炎疾行俭之功,奏言:"(阿史那)伏念为副将张虔勛、程务挺所逼,又回纥等自碛北南向逼之,穷窘而降耳。"
遂诛之。"纵使裴炎因嫉妒裴行俭的功劳才说出这段话,使得唐朝斩杀阿史那伏念,但是裴炎所言也一定属于实情,否则何以能夺裴行俭之功劳呢!可以相信,此次战争回纥的确曾出兵助唐。早在贞观六年(632),回纥"外九姓"之一的契部千余家,在契芯何力的率领下南徙至唐的沙州,被唐朝安置在甘、凉二州。而回纥大规模迁往河西是在回纥独解支时期。开耀二年(682),突厥阿史那余党骨咄禄等率部反唐,后突厥汗国复兴。天授二年(691),骨咄禄死,弟默啜即位可汗,不久默啜就攻破回纥联盟4:,回纥酋长独解支为保存实力,率领回纥与契S、思结、浑四部南下归唐,唐朝将其安置在甘州、凉州地带。关于默啜攻破铁勒诸族的时间,史籍记载十分含糊,只是说"武后时,突厥默啜方强,取铁勒故地。"^介于此,我们首先可以判定其攻破铁勒的时间在骨咄禄死后至武则天执政结束期间,即691至705年间。其次,根据"突厥默啜方强"一句,可以判定默啜取铁勒故地时其实力正值最强盛之期。由此可以与汉文史籍中的记载相对照。
第二章安史之乱对西域与河陇政局的影响............17
第一节吐蕃攻占陇右............17
第二节唐征集西域军队入关和唐朝在西域强权政治的衰落............19
第三节唐回同盟的建立............21
第三草贞元五年(789)至贞元八年(792)吐蕃与回纥对西域的争夺 ............28
第一节争夺战争前两国内部形势............28
第二节贞元五年(789)至贞元六年(790)吐蕃与回纥北庭之战的经过............32
第三节西州争夺战和贞元七年(791)的匀曷户之战............33
第四章《贞元八年(792)以后吐蕃与回纥在西域的争夺............38
第一节西州反复易手............40
第二节吐蕃与回纥的龟兹之战............46
结语
在此,笔者将本文的主要观点做一次归纳总结。
第一,早期吐蕃与回纥虽然在领土上并不接壤,但是依靠唐朝作为纽带,双方之间还是发生过一些接触的。尤其是在回纥四部南徙唐朝甘、凉地区之后,吐蕃与回纥接触逐渐增多,其关系主要是依唐朝的态度而定,基本上承军事对抗状态,只是在王君毚事件中,有过一度的联合。
第二,唐朝与回纥在顿莫贺可汗之时建立起共同对抗吐蕃的军事同盟关系,与此同时,吐蕃也将经略的目标锁定在西域地区,继而发生了贞元五年(789)至贞元七年(791)间的北庭之战。争战的结果是吐蕃一方暂时取得胜利。随后回纥在贞元七年勾易户之战中取得胜利,连续取得北庭、西州、沙州,取得了天山控制权。至此双方第-次大规模交锋暂告一段落。
参考文献
1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 李延寿编:《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刘响等编:《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 司马光编,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6 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7 杜佑编:《通典》,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
8 王钦若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9 王溥编:《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 董浩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