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佛舍利”释义
舍利,为梵文Sarira的音译,又译“设利罗”,意为身骨、灵骨。粒状的称舍利子,细如芝麻、大如黄豆,此外,还有未焚化的佛指、佛牙、佛骨,都叫舍利。在千千万万的佛教徒心目中,佛舍利是至宝圣物,是释迎牟尼佛的缩影,因而对其进行礼敬膜拜。据佛典所载,佛祖释迎牟尼涅梁后,其弟子用香木将其遗体火化,其遗骨数量有八解四斗之多。
佛教经典将佛舍利分为两大类。一为法身舍利,即释迎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法华经·法师品》云:“若经卷所在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大唐西域记》也说:.“印度之法,香木为泥,作小牢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②二为生身舍利,即释迎牟尼火葬后的遗骨。我们通常所说的舍利即指生身舍利而言,生身舍利又可分为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若是佛舍利,捶打不碎。”③“击之不坏,焚亦不焦”。④说明佛舍利坚硬异常,不易损坏。而菩萨、罗汉等也有舍利,惟其坚固不如佛陀。随着时间的推移,佛舍利定义的范围逐渐扩大,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火化的遗骨也称为舍利。不仅如此,由于佛舍利的数量有限,出于广布佛法的需要,还出现了舍利的代替品,“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梨众宝等造作舍利”,或“至大海边拾清净砂石”,或选用“药草、竹木根节”诸物“造作舍利”,以代替舍利。⑤本文将菩萨、罗汉、高僧大德的舍利排除在外,所涉及的多为释迎牟尼的舍利及其一些代用品。
第二节唐代佛舍利的发现和研究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繁盛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崇佛现象,其中场面最为壮观、多见于史籍的是迎送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的事件。《旧唐书·彭宗本纪》载:“四月八日,佛骨至京,自开远门达安福门,彩棚夹道,念佛之声震地,上(爵宗)登安福门迎礼之”。卫当时的场面十分壮观,朝野上下都表现出了对佛骨的极度虔诚。佛舍利怎样流传?它与整个唐代历次的崇佛、灭佛事件有何具体关系?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
第二章唐代舍利的源流
第一节唐代舍利的渊源
按理来说,佛舍利应当都是源于印度,或由印度、西域僧人带来的,或是中国僧人西行求法时,从印度或西域带回来的。中国早就有舍利的记载,三国时康僧会献舍利于孙权,孙权因此建塔供养舍利,此事在《高僧传》卷一《魏吴建业建初寺康僧会传》中有详细一记载。其后也有许多关于佛舍利传入中国,并得到妥善的供奉、保存的一记载,甚至到了唐代,仍有高僧从印度等地带回舍利。另外,从诸多的史料中,我们还了解到部分的舍利是因感悟而得来的,这是在中国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总之,唐代佛舍利的渊源主要归结到两点:海外传入和感悟所得。
唐代以前流传下来的舍利,因流传时间久远,或史料记载的不明确等因素,使我们对其了解有一定的局限。但就唐代佛舍利的流传资料而论,不论是源于前代的流传,还是在唐代时才出现开始有记载,其来源都颇为神异,对此需进行详细、具体的考察。
一、海外传入
据佛教经典记载,佛陀灭寂火葬后的舍利有八解四斗之多,最初被摩揭陀国、迎毗罗国等八王瓜分。原来装舍利的金瓶及火葬后留下的炭和骨灰也算两份,然后建塔供奉。这正是佛教徒所谓的:“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①十塔当是安奉佛舍利之滥筋。佛涅梁约二百年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73一2犯年),以武力建立了印度半岛上第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这位以剑与火起家的开国君主,深谙文武张弛之道,尽力弘扬佛教,亲自巡礼佛迹,又将佛舍利塔中的舍利取出来广为分奉。阿育王将所获取的佛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派使者在印度各地及邻近的欧亚国家传播佛教,于是,佛舍利塔的数目剧增为八万四千座。对此,《释氏稽古略》也有记载,佛寂百年后,“东天竺国阿育王碎七宝末造八万四千宝塔,尽收西域及龙宫所藏世尊舍利,一一塔之。命耶舍尊者,舒指放光八万四千道,令捷疾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遍婆婆界,震旦国者,一十九所。”②所谓“震旦国”即指中国。............
...............
第三章唐代舍利的类型与性质.....................................43
第一节唐代佛舍利的类型.............................................43
第二节佛舍利的性质.....................................................45
第四章唐代舍利信仰及影响.........................................48
第一节舍利供养群体.....................................................48
第二节舍利的安奉.........................................................50
第三节舍利崇拜的影响..................................................57
结语
佛舍利作为佛教的圣物一直受到世人的瞻仰和崇拜,人们通过敬奉舍利的方式以求接近佛,得到佛的保佑。舍利崇拜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就己出现,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到唐朝时,中国的舍利信仰达到了高潮。本文以唐代“佛舍利”为研究对象,对唐代佛舍利的渊源、流传、分布情况、类型、性质、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唐代舍利崇拜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以唐代为中心探讨佛教圣物舍利的历史,有助于人们对佛教圣物—舍利有所认识,使今人清楚地了解佛舍利的本质。其次,通过对唐代佛舍利的研究,使我们对唐代佛教的研究角度发生转变,不再集中于佛经翻译、高僧大德、宗派发展等问题上,而是从舍利信仰这一侧面使我们对唐代佛教有了更新的认识,了解到舍利信仰对佛教发展的积极贡献和重要影响。
最后,弄清唐代佛舍利的来源、演变流传、地理分布等情况,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发展的物质流传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中亦可看出前后代的延续性和差异性。这不仅对隋唐史学、宗教史学和唐代社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对研究当今中国佛教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