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在历史进程中,战争作为流血的政治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战争和现实政治紧密相连,因此,对特定时期战争演变的研究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先秦时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中,战争始终存在并有一定的发展。公元前2070年的夏王朝在战争中诞生,400多年后又在战争中被商汤伐灭,再往下500多年,商在牧野大战中战败又被周王朝取代。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和战争这一特殊社会形态密切相关。据《左传》记载,在242年之中各国共爆发战争480多次。战国二百余年中见诸史册的大战就有200多次。也许就是如此多的战争使先民们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的认识,战争同祭祀一样,在当时被看作国家大事。本文主要选取周代的战争作为研究对象,来论述春秋战国之际军事战争各要素的变化。
一、选题意义
古代战争是古代史和军事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先秦时期由于时代久远,资料严重匮乏,使得这一时期军事战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因此留给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有待进一步的开掘。周代八百余年,上承夏商,下启秦汉,地位重要。先秦时期的很多制度在这一时期定型、成熟。西周时期战乱不断,主要是周王室镇压反抗和叛乱、巩固边防和征讨贡赋的战争。春秋时期是诸侯林立、战乱频繁的时代,战国时期更是几乎平均每年都有一场大的战争。在这个战争如此频繁的时代,对战争进行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战争和政治的特殊关系,研究战争比较战争要素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社会状况的变化。从战争的成熟可以看出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着战争向更高水平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周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军事战争中兵源、兵种、作战方式和战争规模这四个要素的变化,来看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革的状况。
二、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周代军事战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
1.论著方面罗現、张永山在《中国军事通史(第一卷)夏商西周军事史》—书下编西周军事中,较为详细述及了西周时期不同阶段的战争,并分析了西周武装力量的构成和兵役制度、军事训练和军事装备等。黄朴民所著《中国军事通史(第二卷)春秋军事史》②一书中述及了春秋时期的军事战争,其中包括春秋时期的武装力量体制、军队兵种及编制等。吴如嵩的《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战国军事史》③一书中也谈到了战国时期的军事战争,其中也包含当时的武装力量构成、兵种及其编制、兵役制度等。《中国军事通史》(前三卷)从当时军事形势、战争、军事制度、军事思想与军事著作等方面对当时的军事战争进行了一定的还原,信息量很大,但这套书内容平铺直叙,力求面面俱到,典型的流水赃式的军事史。缺乏对重要战争的宏观记述和微观分析,线条过粗。百卷本《中国全史》系列丛书中,杨胜勇著《中国远古暨三代军事史》④谈及了中国远古及三代的战争概述,其中包含了西周时期的兵制、军事制度、兵种与编制等。百卷本《中国全史》系列丛书中,陈恩林著《春秋战国军事史》⑤一书中也详细述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争,并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有所涉及,其中就包含了兵役制度、兵种、军队编制与作战方式等。百卷本《中国全史军事卷》(前二卷)也是从军事战争、军事制度、军事思想和军事著作来编军事史的,书中记述了当时的重大战争和当时的军事制度以及军事思想,行文简洁,很值得参看。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⑥一书第四部分有商周军事制度的论述。其中涉及了商周时期的军事基本状况、武装构成与兵种、军事编制、军事领导体制、兵役征发与军事训练、军制中的宗法性质等有关内容。
书中充分利用甲骨文、金文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考证严密,对商周的军事各方面得出了独到的见解。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⑦一书中系统的研究了先秦军事制度,在此书的第4一6章,分别研究了西周、春秋和战国的军事制度。其中很多资料与周代战争有关,如:车、步兵结合的作战方式,军队编制的变化,战国时期募兵和骑兵的出现等等。《先秦军事制度研究》一书内容系统全面,史料详实,对先秦时期的军事制度进行了考证,得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蓝永蔚先生有《春秋时期的步兵》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春秋步兵的专著。在书中蓝先生对春秋时期的步兵作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春秋时期的战争概况、春秋时步兵的组成和隶属步兵的编制以及春秋时期的战斗队形等。尤以对先秦军队编制和阵法考证最为详细。另外,杨宽《西周史》、《战国史》,童书业《春秋史》、《春秋左传研究》,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靳生禾、谢鸿喜《长平之战》,金玉国《中国战术史》等等,都对西周春秋或战国时期军事战争中兵源、兵种、作战方式和战争规模做了不同程度的考证。
第二章西周春秋与战国兵源比较 ...................7
第一节军事组织比较 ...................7
第二节士兵身份比较 ...................14
第三章战国前后兵种比较 ...................21
第一节兵种地位比较 ...................21
第二节新兵种的出现及作用 ...................25
第四章西周春秋与战国作战方式比较................... 31
第一节车战和步战................... 31
第二节军阵的发展................... 34
结论
通过对周代的军事战争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战争各要素在春秋战国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兵源方面,西周春秋实行“国人”兵役制度,只有国人有资格当兵保卫国家,这是国人的权利和义务,广大的野人则不能进入军队服役,他们只能做一些后勤工作,地位很低下,这是由于当时的国、野制度决定的;到了战国时期,甚至说是从春秋中后期幵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野界限逐渐模糊。在当时的大变革社会背景下,各国为了争霸或兼并战争,改革兵役制度,广大野人应征入伍,兵源日益扩大。
另外,在春秋西周春秋时期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民兵制度,士兵身份是亦兵亦农,不脱离劳动生产,每逢战事军队都是临时征集。随着国、野界限的最终消失,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兵农合一”的民兵制度走向了崩馈,取而代之的是在编户齐民制度上的普遍兵役制,各诸侯国军队逐渐向常备军过度。
兵种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各兵种在军队中地位的变化,二是新兵种的出现及作用。西周以前应是以步兵为主,周初牧野之战当是大规模车战应用于战争的开始。春秋中期以前兵种只有步兵和车兵,且车兵是军队的主力兵种,步兵地位低下,附属于战车并协同作战。战国时期,车兵已辉煌不在,步兵一跃成为军队的绝对主力兵种,并被广泛的投入战场。“楼船”在春秋后期出现,成为一个新的兵种。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汉)赵晔.吴越春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5](明)董说.七国考[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6](清)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8](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9](清)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0](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