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文学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38
论文字数:96000 论文编号:sb201211301757394656 日期:2012-12-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沈约《宋书》成书环境

在绪论中,我们对《宋书》的流传和研究情况,作了大致梳理。可以发现,对这部正史的研究,多数时候集中在其史实内容,兼及沈约研究,较少涉及此书产生时的具体学术语境。《宋书》似乎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历史文本。对企图深入探求《宋书》文学之美的本文来说,上述成果所能形成的支持,恐怕仍是远远不够的。一部传世作品的产生,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除去特定时代的政治环境以外,还应该包括当时的学术文化语境。在开始对《宋书》文本进行文学方面的探讨之前,需要对其产生、完成的过程和外部学术环境,做一点初歩的考察,力争最大限度地重构沈约《宋书》撰作时的史学、文学话语"现场",以期找到理解《宋书》某些在后人看来不合常规的写作手法之门径。

一、沈约《宋书》的完稿时间

《宋书》的撰作时间,依沈约本人所言,并不很长:(永明)五年春,又被敕撰《宋书》。六年二月毕功,表上之,曰:......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七巾失七十卷,臣今谨奏呈。所撰诸志,须成续上。堇条目录,诣省拜表奉书以闻。(《宋书?自序》)①因此,《宋书》的完成时间,一般都认为是永明六年(公元488年)二月,但沈约这时完成的,仅为《宋书》的纪传部分,也就是沈约所言:"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七帙?七十卷。"《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史部》正史类载:《宋书》一百卷梁尚书仆射沈约撰③今本《宋书》百卷,其中志三十卷,纪、传七十卷,拾与"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七失七十卷"的作者自陈相吻合,故《宋书》本纪、列传的完成时间,无有争议。而被后世学者视为《宋书》精华的八志三卜卷,究竟完成于永明六年二月后稍晚些的南齐前中期,还是完成于南齐晚期,甚至梁代,有不同说法。中华书局1974年所出点校本《宋书》的出版说明卑.,王仲苹先生指出:"在八志中,《符瑞志》改称鸾鸟为神鸟,是避齐明帝萧鸾的讳;《律历志》改'顺'字作'从,字,是避梁武帝父亲萧顺之的讳;《乐志》称邹衍为郭羡,是避梁武帝萧衍的讳。可见,《宋书》的最后定稿,是在齐萧鸾称帝(公元四九四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五〇一年)以后了。" ?此后,苏晋仁先生《宋书乐志校注?序言》也谨慎推断:"至于三十卷的'志',何时完功,史无明文。但从它避齐明帝萧鸾和梁武帝萧衍及衍父萧顺之的讳来看,大约从齐末到梁天监初陆续完成。"?林家骊先生《沈约研究》延续了这一观点,所用讳例实同王仲荦先生《出版说明》,而更具体。................
................

第二章《宋书》纪传的笔法

叙事客观,是史书撰作自古以来的基本要求。原则上,作者应该尽可能淡化自身立场,以旁观者的角度,冷静描述,理智分析。不过,撰作工作一旦展开,要求史家绝对客观,实也为难。一则作为承载人类思想的表达工具,语言本身就和主观思维无法截然分开,自然也无法避免撰作者表达习惯和个人感情对文字叙述客观性的干扰;二则撰作者不得不以自身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其眼光无可避免地受制于各种或者与生俱来、或者由后天环境习得的局限性。自唐代刘知几著《史通》以来,沈约《宋书》以虚实相生、直笔与曲笔交替使用为一大特点的纪传笔法便颇受非议,理解者认为是撰作者在乱世自我保护的折衷方式,持论较苛烈者,则认为这违背了史书"实录"的原则。此外,《宋书》于史传叙事中,杂有六朝小说笔法,从我国史学传统上看,该书"史笔"或有瑕疵。换从文学角度来探讨《宋书》"讲故事"的手法,则或许更有趣味。概而言之,《宋书》纪传笔法与文本结构的互动、配合,将是本章接下来关注的要点。

一、《宋书》纪传中的对话结构及沈约的参与态度

唐代以前,史著多为个人撰述,与唐朝后由国史馆众人共同修撰的情况,略有不同。史家个人的观点,可以不受他人牵制地呈现;此外,史家的情绪与状态波动,由于缺少互相纠查或代班的僚友,不知不觉中,相对更容易对史传的撰作工作构成干扰。作者最初对史传撰作的规划,在某个具体的片断中,可能或多或少地会被文字形式所掩盖,而在文本体例与结构中,它们依然清晰地存在着。

(一)《宋书》纪传断限分析

沈约和徐爰《宋书》的首次对话,发生在纪传人物的断限上。上一章中已经谈到,徐、沈断限差异,主要是由于沈约身处新朝,有官员和学者两种身份和立场的交错影响、复杂作用,导致或迫使他更审慎细密地辨析相关人物的不同心态。.............
...................

第二章《宋书》纪传的笔法...................................................33
第一节《宋书》纪传中的对话结构及沈约的参与态度............33
第二节《宋书》纪传写人叙事的主要特点............................39
第三节列传"专题为纲"编撰思路浅析...................56
第四节小结...........................................................58
第三章《宋书》史论的逻辑与情感....................60
第一节《宋书》史论结构整理及分析.................60
第二节《宋书》史论的特点................................69
第三节特殊史论及特殊写法.................................82
第四节小结.............................................................88
第四章《宋书?乐志》编撰结构探析..............................90
第一节《宋书》史志与同类著作的关系..........................90
第二节《宋书?乐志》修撰结构分析..............................98
第三节《宋书'乐志》表述模糊处..................................111
第四节小结.....................................................................115

综论

"二十四史"中,沈约《宋书》通常被认为是"前四史"之后的又一史学名著,记载南朝刘宋一朝近六十年中人与,,得益于前朝多位史官先期撰写的成果,南齐永明中奉武帝诏旨开始修撰,终成于沈约一人之手。它的发端和完稿过程,恰逢我国传统史学和文学重要的转折期,具有过渡时期的一些比较复杂的特点。也正因为此,《宋书》文本所蕴含的信息,除了史实,还同时兼具多方面思想意识。这些思想意识各有立场和要求,在书中并未完全整合统一,《宋书》文本内在张力可能已经超出撰作者沈约当初的预期,而应该引起更多注意。
《宋书》本纪、列传的撰作,集中于南齐永明五年春至永明六年二月。这一部分共七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六十卷(含:后妃列传一卷,各色人物列传五十卷,人物类传四卷,四夷列传四卷,自序一卷),是《宋书》承载"写人记事"功能的主体,也是相比史志三十卷,可称"先期完成"的部分。这段文本颇因前人旧作,毕功有些仓促,而致文字上存在不少小瑕疵,不过,经过撰作者沈约的有效整合,其本身风格特点,依然鲜明。
传内大段、大量收载不同人物各种体裁、内容的文章,是沈约《宋书》一个相当著名的文本特征,以至于前人指出,李延寿抄录南朝史传作《南史》时,大幅削减南朝四史所录"冗文",是以删《宋书》为最。这些文章包括但不局限于相关人物的文学作品,更多的反倒是属于公文笔体的诏、令、章、表、奏、议等。以往对此的探讨,多从其历史价值或文献价值入手。需要注意,纪传载文在《宋书》中功能有所扩展,其中部分甚至起到再现历史语境的作用。撰作者精心组合的载文恰如对"书面对话"的描写,成为《宋书》不同于"前四史"的一大特点。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