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使得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趋同性越来越强,民主、自由、平等成为人们发展与追求的目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欧盟的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南亚国家联盟发展,这些都意味着世界在经济发展上相互依赖性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提高,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民族权利与独立运动,正如民族主义学者卡顿?海斯所言:“国际贸易是国际化的,更是民族化的。”①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民族矛盾与冲突,比如中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西班牙巴斯克民族独立运动、北爱尔兰归属问题、加拿大魁北克自治问题、非洲大陆上的种族仇杀。特别是在苏联和东欧国家解体以后民族矛盾日趋尖锐,俄罗斯国内的民族矛盾并没有因为解体而得到解决,反而和前苏联一样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冲突,如车臣、南奥塞梯等问题。“20世纪的政治创伤并非是民族的地域范围和民族主义的主题所能涵盖的。然而,民族这艘航船费风斩浪,勇往直前。民族的旗巾只从未降落。从其广度、初性、变化来说,民族现象主宰了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的历史。” ?从历史上来看,各民族为建立统一的国家而进行艰苦的斗争,而在国家建立以后,各民族之间为了国家权力与民族利益又产生了矛盾与分歧,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一现象?是什么力量使得各民族具有如此强烈而又持久的运动?在人类走向共同的发展目标之时,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形成情同手足、坚不可摧的共同体,而有些人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以至于冲突不断?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现象——民族。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事实上,民族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价值。”③民族现象是当今社会中最为普遍、最为复杂,同时也是人们至今依然还在探索的社会现象,它往往和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价值,宗教信仰等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
近些年来,由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而引起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局动荡、经济衰退,从而使民族问题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问题。比如苏联以及南斯拉夫解体后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并由此导致了局部冲突与战争;非洲部族冲突与仇杀等,这些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国际性等特点。民族问题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从历史上看,有几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的运动。最早的民族主义运动是北美各州发起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由于法国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如意大利统一运动、法国大革命运动。这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导致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次民族主义运动是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走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这次民族主义的运动中,先前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走上了为争夺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而进行侵略与扩张战争,而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既有反对殖民压迫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同时也有争取民族平等发展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相继成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平等的权利成为民族之间的主要矛盾。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分离运动此起彼伏,尤其是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国家解体。世界发展的多元化促进了民族意识不断增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共同奋斗与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统一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国家与地方保持着统一性与完整性,但也存在着民族问题,它成为国家统一和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之间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民族语言文化上及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独立倾向。近年来发生的“拉萨事件”以及“乌鲁木齐事件”说明民族问题仍然是国家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的形成原因既有经济上也有政治上的原因;既有国内原因还有国际原因。这就使得我们针对民族问题提出我们的民族理论以及制定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这不仅是国际形势发展所赋予的艰巨任务,也是我们国家自身建设中所面临的重要使命。
第一章奧托.鲍威尔与民族问题
第一节奧托.鲍威尔的一生
奥托.鲍威尔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与政治活动家,同时还是社会主义工人国际领导人之一。但是在西方理论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围内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和评价,在西方现代理论界中他以民族问题理论而闻名,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中,他却作为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而受到激烈,显然这与他作为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政治立场以及理论观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奥托?鲍威尔1881年9月5日出生于一个奥地利维也纳波西米亚犹太家庭中,他的父亲菲利普.鲍威尔是一位富裕的纺织品制造商,因患病而接受过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治疗。他的姐姐艾达?鲍威尔是弗洛伊德关于女同性恋和女性癔病研究即“朵拉”在现实中的研究案例。?鲍威尔小时候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在他9岁时就写出了五幕话剧《拿破仓的末日》,②因而人们被誉为神童。19世纪末的奥地利,是处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之下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当时奥地利帝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工人阶级运动得不断壮大。受到工人阶级运动的影响,鲍威尔在阅读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对于奥地利现实社会以及工人阶级命运进行思考,于是他开始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尤其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深刻地理解了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1902年鲍威尔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法律和政治经济学。当时的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争论深深感染了年轻的鲍威尔并使他进一步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大学期间,他不但阅读广泛,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讨论班和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他认识了当时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如卡尔.伦纳、麦克斯.阿德勒、鲁道夫.希法亭等。在庞巴维克经济学研讨班上他结识了奥地利自由主义学派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以及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并和他们成为同窗好友。为了实现自己社会改造的理想,鲍威尔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并积极参与党的政治活动和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
第三章民族问题........ 87
第一节民族问题的产生........ 87
—、领土原则........ 87
二、集中分散制度........ 90
三、资本主义 ........93
第二节民族问题........ 95
一、民族与国家........ 95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 107
三、历史民族与非历史民族........ 114
四、少数民族问题........ 124
第三节民族与社会........ 133
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与民族问题........ 133
二、民族与阶级........ 138
第四节鲍威尔民族问题理论评价........ 144
第四章民族文化自治与社会民主党........ 147
第一节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147
一、资本主义与民族同化........ 147
二、自由主义与民族权利........ 150
三、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152
第二节民族文化自治........ 153
第三节奥地利民主社会党与民族纲领........ 162
第四节鲍威尔民族文化自治理论评价........ 175
第五章当代视野中的民族文化自治........ 179
第一节民族自决与民族自治........ 179
第二节当代视野中的民族文化自治理论........ 195
第三节民族文化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4
第四节鲍威尔民族理论的省思........ 216
结论
鲍威尔民族理论和民族纲领随着一战后奥匈帝国的解体,其维护帝国的统一愿望落空,也意味着他的民族理论在当时条件下遭到了失败。但是他的民族理论为后来的自由主义以及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照。历史的发展凸显了鲍威尔民族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它突破了单一的、同质化的全能主义模式,为不同理论和政治派别之间的对话和协商开启了可能性,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开放性提供了思考。因此改变过去对于鲍威尔民族理论非此即彼的批判方式,从而为我们解决民族问题和制定民族纲领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列宁认为20世纪世界各个被压迫民族斗争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工人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需要各个民族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对压迫民族以及资产阶级。因此它需要阶级意识和国际意识,但是这不会自发形成,而是由通过党的教育来形成。因此列宁注重社会主义认同,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坚持暴力革命,坚持工人阶级的国际意识。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意识有瓦解工人阶级革命队伍与阶级团结的危险,所以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人们非常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形成,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和意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重要问题。鲍威尔民族自然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理论说明,国家层面上的政治认同是国家制度建设的需要,但是它并不排斥更不能取代人们生活中的民族意识与认同。在这一方面鲍威尔民族文化自治理论中民族与国家关系的有机调整,为我们提供一种在国家层面上与民族层面上的合理区分。这种“有机调整”不是在民族问题上“去政治化”,更不是使民族与国家分开,而是在国家制度范围内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有机性是一种有效性和合理性,以便使它们在各自的结构与功能上充分发挥作用。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以后改变了过去对于民族文化自治理论的批判态度,而是鼓励在文化层面建立各种自治机构。这一方面满足了民族文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弱化了民族政治诉求,避免了刚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民族冲突的激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1956-1986年。
3.《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列宁全集》,第1-43卷,1984-1986年。
5.《斯大林选集》(上),人民族出版社,1979年。
6.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
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到社会主义之路》,三联书店,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