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学院教育招生制度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31
论文字数:38120 论文编号:sb201311051423058965 日期:2013-11-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导言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我国是由汉族、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有1. 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 49%,'我国少数民族群体主要居住在西部及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幅员辽阔,生产力、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且不均衡。2006年至2010年,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生所占研究生学生总数比例分别为4. 65%、4.81%、4.59%、4.98%、4. 98%%从所占比例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整体处于落后发展状态,少数民族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上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了许多的优惠招生政策,“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在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过程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人们提出了很多的疑问。如:“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等同于逆向歧视吗?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会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吗? ”,“怎样才能更好地执行政策,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政策还存在哪些不足? ”,“政策执行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政策进行分析与阐述,找出该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善措施,以便今后更好地实施该政策,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


1. 1.2选题意义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一项具体的优惠政策,更是民族高等教育政策中的创新政策,其目的在于逐步缓解和改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高学历人才匮乏现状,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一直以來,社会各界对此项政策有着诸多的争议,如何理性、正确地看待这项特殊的政策,如何完善这项政策,是本学位论文的研究重点。


1. 1.2. 1理论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等理论,从理论层面上,阐释“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这一招生政策,并肯定其实施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使社会各界对该政策有正确、理性的认识。


1. 1.2. 2实践意义
到目前为至,从民族高等教育理论、民族高等教育政策以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研究方面来看,关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这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研究涉及的很少。该教育政策体现在特殊的招生目标与招生对象上,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一项特殊的政策,该政策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研究生,其目的是为我国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少数民族群体及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分析该招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改进、完善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对策,建议。通过对该政策的深入研究,为以后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政策提供一个参考。对该政策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对现实中的实际执行、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第二章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方面。在高等教育招生这一方面,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与实际现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回顾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分为开创形成、曲折发展、停滞受挫、恢复发展、逐步完善五个历史阶段。


2. 1开创形成阶段(1949-1956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高校招生中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初步建立时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明确了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方针和任务。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文化教育政策的精神,对新中国的教育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这就把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以往的剥削阶级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从本质上区分开来;1951年11月23日,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政务院第112次会议上作了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根据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和任务:①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教育内容,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并应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少数民族教育目前应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以满足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设的需要(二)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性的扶持和倾斜,主要体现在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放宽少数民族考生的年龄限制、降低录取标准这两方面。①在教育经费政策方面:1951年12月《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报告》中规定: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各地人民政府除按一般幵支标准,拨给教育经费外,并应按照各个民族地区的经济情况及教育工作,另拨专款,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学校的设备、教师待遇、学生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困难。在放宽少数民族考生的年龄限制、降低录取标准政策方面:1955年12月《关于放宽少数民族学生报考年龄的问题给广西省教育厅的函》中指出:“今年在各级学校招生规定报考年龄时,对少数民族学生报考年龄一般应比照当地规定放宽2-3岁。


第三章“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政策分析....... 12
3.1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内容分析...... 12
3. 1.1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目标...... 13
3. 1.2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对象...... 13
3. 1.3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计划...... 14
3. 1.4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模式...... 14
3.2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价值取向...... 14
3.3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依据分析...... 19
3. 3. 1政策制定......19
3. 3. 2政策执行...... 20
3. 3. 3政策评价 ......21
3.4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22
第四章“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23
4. 1政府层面:政策笼统、经费不足...... 23
4. 2培养单位:缺乏灵活性、疏于管理...... 24
4. 3受惠主体:逃避责任、“回归”淡薄...... 24
4. 4社会公众:缺乏认识、监督乏力...... 25
第五章完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25
5. 1政府层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26
5. 2培养单位:积极发挥纽带作用 ......27
5. 3受惠主体:坚定立场、履行责任...... 28
5. 4社会公众:积极发挥监督...... 29


结论


社会公众对“少数民族髙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各个主体的监督、评价,对此项政策的完善,改进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各种原因,社会大众对此项政策都存在一些疑惑甚至漠不关心,影响了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为:监督意识不强、政策参与性不高。首先,通过电视活动、图片展览,网络宣传等途径,加强政策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监督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这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的关注度。帮助他们克服传统的民族歧视、特权观念、等级观念等非平等思想,逐步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平等意识、从而加强起社会公众对其进行监督、评价的意识。其次,公开、透明政策信息,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政策评价的积极性。政策信息公幵是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众评价的基础。社会监督、评价必须在充分了解和通晓政策信息,执行情况的前提下才能真TF.得以充分实现。因此,社会公众因积极利用公共服务信息化条件,提高依法参与民族事务、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进行社会监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Rosu M, Marlina A, Kaya Aydin, et al. Surface adsorption http://sblunwen.com/mzjylw/ onto activated carbon and its effect onabsorption with chemical reation [J]. Chem. Eng. Sci., 2007, 62(24): 7336-7343.
[2] Shetti N P, Malode S J, Nandibewoor S T.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an antiviral drug acyclovir atfullerene-C6o-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J]. Bioelectrochemistry, 2012, 88: 76-83.
[3] Sheng G D, Shao D D, Ren X M, et al. 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of adsorption of ionizablearomatic compound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as-prepared and oxidized multiwalled carbonnanotubes [J]. J. Hazard. Mater., 2010, 178(2): 505-516.
[4] Zhang C Z, LI Y S, Tang Y, et al. Nanocrystalline diamond thin films grown on Ti6Al4V alloy [J]. ThinSolid Films, 2013, 527: 59-64.
[5] Rochefort A, Wuest J. Interaction of 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s with graphene [J]. Langmuir,2009, 25(1):210-215.
[6] Titelman G I,Gelman V,Born S,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tructure of aqueous colloidalispersions of graphite oxide [J]. Carbon, 2005, 43(3): 641-649.
[7] Solum M S, Pugmire R J,Jagtoyen M J, et al. Evolution of carbon structure in chemically activatedwood [J]. Carbon, 1995, 33(9): 1247-1254.
[8] Coutrin N P, Altenor S, Cossement D, et al. Comparison of parameters calculated from the BET andFreundlich isotherms obtained by nitrogen adsorption on activated carbon: A naw method forcalculating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J]. Microp. Mesopor. Mat., 2008,111(2): 517-522
[9] Pinero E R, Amoros D C, Solano A L.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S02 oxidation by activated carbon and activated carbon fibres [J]. Carbon, 2001,39(2): 231-242.
[10] Coloma F, Escribano A S, Fierro J L. Gas phase hydrogenation of crotonaldehyde over Pt/Activatedcarbon catalysts. Influence of the oxygen surface groups on the support [J]. Appl. Catal. A, 1997,150(1): 165-183.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