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工作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57
论文字数:39460 论文编号:sb201311071610038988 日期:2013-11-08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与意
(一)研究的缘起
2001年夏,笔者从民族学专业硕士毕业,开始了职业生涯。因缘际会,等待我的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社会工作。毕业的欣喜很快就被专业的陌生所冲淡,在度过了最初的茫然之后,发现这个专业有着非常美好的价值理念,于是渐渐认同了它,在不断地备课、上课、带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熟知并爱上了这个专业。“你不能把原来所学的专业全丢了,应该从两者出发,去寻找一个新的结合点!”众多师友善意提醒。教学相长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在给学生讲授“民族工作概论”、“文化人类学”等课程的过程中,我渐渐萌生了一种想法:从民族的角度审视社会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社会工作的学科知识能够多和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接触,于双方都是非常有益的。2005年秋,带着这一想法,笔者来到中山大学做访问学者。当时国内的民族社会工作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还处于非常初步而陌生的阶段,但民族工作的社会化己明确成为政府部门民族工作机制改革的发展趋向,特别是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社会化的步伐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已幵始迈进,并小有成就。于是笔者选择“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作为访学期间的科研课题。我的想法得到了当时访学期间的指导教师杨罗观翠女士的肯定与支持。于是,在中大的校园里,在每天辗转于不同的教室、忙碌地听课学习、充实基础知识之余,我开始了课题研究探索。中大的校园很美,尤其是那火红的木棉花。木棉花花开花落,在其绿叶成荫之际,也是完成课题、结束访学的时候。这一年的访学经历是非常宝贵的,不仅使我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最关键的是我依恋不舍的“民族学”终于与“社会工作”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民族社会工作。2010年秋,在金城兰州瓜果飘香的时节,笔者回到母校攻读博士学位。在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时,做民族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似乎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然而选择这样一个缺乏学术积累的新领域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似乎是有风险的,立了勇气与信心。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出现源于多民族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民族社会工作的深入发展需要本土化,因此研究必须结合多民族社会的实际、尤其是多元的民族文化实际。长期以来在各民族内部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助人观念、助人系统,它们是本土性的民族社会工作,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是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生长出来的,所以最贴近少数民族的需要,最具有生命力。对这些本土性的经验与方法进行整理,使之与专业民族社会工作相结合,不失为一条很好的社会工作本土化道路,因为“科学只有深入民俗,走本土化的道路才能起到实质作用” 。英国社会工作学者马尔科姆?佩恩(Malcolm Payne)关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文化差异性的论述进一步坚定了这一思路。他认为:“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社会工作及其‘理论’是可以适用于全球,还是有地域局限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既然社会工作及其理论在中国的应用需要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那么我就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出发去探寻打开社会工作进入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之门的朗匙吧!


(二)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无论是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西欧、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和印度、由白人殖民者建立的澳洲和北美洲国家,还是从百年殖民地苦难中得到独立的非洲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是多种族、多民族社会。各群体间由于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差异,隔阂、矛盾与冲突在不断上演。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一门学科起源于工业革命后的西欧,发展成熟于上个世纪的美国。它秉持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的双重社会责任,直面种族歧视与民族冲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被誉为“社会工程师”,在多民族、多种族社会的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约在20世纪20—30年代,社会工作随着西教士的足迹进入中国,从此开始了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当时的很多教会大学都开设有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在实践领域,具有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特征的“乡村建设运动”闻名于世,晏阳初也被誉为中国现代社区工作的鼻祖。由李安宅等人实施的边疆服务运动和边疆社会工作更是开启了中国最早的民族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与此同时,共产党人也对中国民族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只是由于吋局的影响,整个民国时期,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缓慢而有限的。


第二章民族社会工作旳“关键词”


在当代中国,民族社会工作无论是在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都是新近才出现的事物,因而对民族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还缺乏较为系统地研究,这无疑不利于民族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故对民族社会工作的一些关键内容,如民族社会工作的含义、功能、学科特征,以及价值观、理论与方法进行一个初步的梳理,为民族社会工作勾画出?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是本章的重要任务。这既是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本研究顺利开展的需要。


第一节民族社会工作的含义、功能与学科特征


一、民族社会工作的含义与功能
(一)民族社会工作的含义
本文是研究民族社会工作的,“民族社会工作”是本研究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为了对民族社会工作进行清楚地界定,需要对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说明。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特殊的实务领域,为了对什么是民族社会工作进行清楚地界定,必须从社会工作的含义说起。社会工作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而来。在有些国家或地区社会工作也被称为社会福利或社会服务,它主要围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服务而展幵,是现代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化,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他们的助人理念、助人过程和助人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人们很难为社会工作给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并被普遍公认的定义。早在1947年联合国调查各国社会工作教育概况时,就曾收到33个国家对社会工作所下的33种不同的定义。到了 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曾进行全球调查,请各国提供社会工作定义,各国的表述还是有差异。学者们对社会工作的界定更是五花八门:如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是一种助人过程、是一种助人方法、是一种专业、是一种制度、是一种实践、是-_种艺术、是一种科学、是一种专业,等等。这一切正如佩恩所说:“社会工作十分复杂,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社会工作,我们只能置于特定的文化和环境中对其加以理解”。


第三章民族社会工作的早期实践........ 56
第一节民族社会工作的早期实践....... 56
第二节海外原住民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 63
一、海外原住民社会工作的发展....... 63
二、海外原住民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 70
第四章民族社会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73
第一节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可能性....... 73
一、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可能性....... 73
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性....... 77
第二节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 82
一、东部城市社区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 82
二、西部民族地区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 86
第三节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89
一、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 89
二、民族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 91
第五章民族社会工作的民族福利文化资源....... 97
第一节少数民族宗法性福利文化概况....... 97
第二节少数民族宗教性福利文化概况....... 108
第三节基于民族福利文化个案研究的思考.......117


结论


清晰、准确的学科定位,是任何一门学科“安身立命”的根本,它直接决定着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和建设思路。如前所述,民族社会工作同民族社会学、人类学之间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学科关联,因此,要在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归属上做出一个清楚的判断是有困难的。无论是民族社会学的理论知识,还是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对于民族社会工作来说都很重要,它们直接影响着民族社会工作的理论生成与实践发展。然而这种模棱两可的学科属性是不利于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的,笔者只能忍痛加以取舍。既然社会工作在当前的学科体制下是属于社会学的,那么从社会工作母体中产生的民族社会工作自然也要算在社会学门下。但这丝毫不影响民族社会工作与人类学之间的密切关联。与此同时,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性学科,作为以少数民族为服务对象的民族社会工作自然也具有强烈的实践取向。一方面,民族社会工作要为少数民族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解决困难;另一方面,民族社会工作要增进各种涉及民族的个体性和群体性问题的解决,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民族社会工作的一切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都是围绕着服务、助人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而展开的。因此,在当前,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学学科建制下的一门与人类学有着密切关联的实践性的学科或专业。


参考书目
1.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福利文化民族性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戴康生等.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6.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刻、契约资料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7.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8.国家民委政研室.民族问题文献汇编[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郭立新.天上人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郝时远等.中国民族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