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中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这些差异的存在,一方面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种类繁多的民族节日和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也成为我国处理民族问题、推行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的主要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民族工作无小事,因而必须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致力于民族工作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工作出现的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工作在全球多数国家得到较快发展,并成为一种国际性职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社会工作以其鲜明的价值观念、专业的工作方法和助人自助的性质,以一种专业和职业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国外和港台地区先进经验的引进,一些受过社会工作教育和训练的专业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化社会服务,并在专业服务中秉持着国际通行的社会工作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成为我国继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之后出现的第三种社会工作,即专业社会工作。与此同时,社会工作是从欧美国家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助人专业,其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福利历史和制度基础与欧美国家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在我国开展社会工作势必会受到中国基本国情、传统文化、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实践的影响,因而要逐步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在选择性吸收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融入我国历史文化,在不与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政策相违背的前提下开展社会工作。
……………
二、 研究综述
尽管国外相关学者注重民族敏感和种族问题,也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但是鉴于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所以笔者主要借鉴国内学者对于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由于民族社会工作的提出和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因而相关文献较少,通过在中国知网搜索“民族社会工作”关键词,共有20篇相关文章,最早始于2005年发表,其中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主要有《民族社会工作中的治疗关系》、《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在民族社会工作中的地位》、《社会工作者个人素质在民族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多元文化下的民族社会工作》、《浅析民族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路径:“边界跨越”与“文化敏感”》等。库少雄、韩丽在《民族社会工作中的治疗关系》中指出,在社会工作尊重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提倡多种民族文化的共存与交流,肯定每一种民族文化的独特力量,支持民族成员的自决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临床社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中首要的是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能力。该文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明确提出肯定每种民族文化,并注重发展社会工作者的文化能力。张丽剑在《社会工作者个人素质在民族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社会工作者个人素质在民族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居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它集中体现在尊重、同理心、案主权益第一的原则、知情权四个方面。社会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不仅会在助人结果方面对受助者产生影响,还会在助人技巧方面对社会工作者本人产生影响,进而对社会工作专业也造成影响。主要强调民族社会工作者个人素质在建立民族社会工作价值体系、顺利开展民族社会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
第一章 民族社会工作的概念与价值理念
一、 民族社会工作的概念
我们在对民族社会工作概念进行探讨时,需要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理论置于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经济的历史情境中,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衡量并适当取舍,切忌盲目吸收西方经验。由于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过多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需要在探索中前进,逐步丰富民族社会工作内涵,探寻民族社会工作的良好发展模式,促进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纵观前人的理论和实务探索,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国内最早是由郑杭生先生在《民族社会学概论》中指出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与民族工作的交叉,政府和群众团体依据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对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面临困境的少数民族个人和群体所实施的一系列救助服务活动。透过这一概念,鉴于民族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内容和范围有所重叠,民族社会工作可以从我国长期开展的民族工作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然后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将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技巧运用到实务工作中。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利于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是两者存在着实施主体、价值理念等差异,所以对于社会工作与民族工作交叉点的把握,需要深思熟虑和长时间地工作实践成果来辨别。有学者认为民族社会工作是与民族相关的社会工作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有机结合,它以案主为中心,以民族为主线,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针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助人工作。相对于上面的观点,这一观点将民族社会工作具体化,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但是王思斌将该概念界定为与民族社会工作相近的民族地区工作,同时与民族社会工作具有相近概念的还有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工作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
……………
二、 民族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民族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的同时,还需要在社会工作基本价值的指导下发展自身的价值理念。只有这样,民族社会工作才能健康发展,体现出应有的社会价值。纵观西方民族敏感社会工作实务和台湾的原住民社会工作,都特别注重民族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探索,积极寻找适用于种族和族群的价值理念,不断充实和丰富针对不同族群、不同种族而开展的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国外社会工作学者Morrissette认为少数民族群体处于弱势地位是由于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不平等造成的,因而民族社会工作必须改变其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弱势地位。他通过反思原有社会工作理论所包含的关于族群的盲目观点,对民族社会工作进行重新解释,提出四项原则:1、肯定少数民族群体世界观的独特性;2、提高少数民族群体反压迫和反对殖民主义的意识;3、发挥少数民族特有传统文化保证少数民族群体的民族认同和集体意识;4、将赋权作为民族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他认为,社会工作者作为主流社会成员,其言行和价值观必定深受主流文化影响,民族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用主流文化看待少数民族的生活经验,造成社工同案主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将少数民族案主边缘化,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因而要承认少数民族的独特性,提高个人的文化敏感度,在与案主互相尊重、平等的条件下开展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者应当引导少数民族群体对其民族遭受压迫的历史客观看待,改变他们在主流文化压力下所形成的归咎于个人的无力感,促进少数民族对本民族集体利益的觉醒,进而形成集体意识,采取行动,提高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赋权帮助案主提高个人的自我认同,用积极的态度对其施加影响,强调每个民族成员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条件,帮助其增加积极正面的力量,促进个体发展。
……………
第三章 案例研究....12
一、接案 .......12
二、资料收集和评量 .........13
三、制定工作计划 .....13
四、介入过程 .........16
五、评估 .......23
六、结案 .......23
七、个案反思 .........24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26
一、研究发现 .........26
二、问题与不足 .......26
三、研究展望 .........27
(一)注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27
(二)完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制度......28
(三)满足民族社会工作发展政策需要........28
第三章 案例研究
我在中南民族大学学习了将近六年社会工作,期间经常尝试运用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同学和低年级朋友提供一些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建议,从而无形中在同学和朋友中间塑造了一个求助者的角色。长时间的校园生活让我结识了几个低年级维吾尔族朋友,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关系很好,平时交流也很多,他们很信任我这位学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和一个大四学生帕里黛聊天时得知关于阿克木的情况,她表示阿克木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希望我能够提供帮助。我先前和阿克木有过几面之缘,虽然彼此并不是很熟悉,没有过深入交往,但是在我的印象里阿克木是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他总能给人带来笑声。但是在帕里黛的描述中,由于阿克木的家庭发生了巨大变故——父亲在车祸中丧生,现在的阿克木与以前判若两人,变得很孤僻,学业几近荒废,也不怎么去清真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那个追求上进的学生了。听过帕里黛的讲述后,我决定进一步了解他的情况,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对阿克木提供帮助,帮助其走出低迷的状态,促进个人发展。于是拜托帕里黛将我的想法告诉阿克木并说服他与我见面。
……………
结论
在与维吾尔族学生阿克木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刻面临着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许多问题。从小在汉族家庭和汉族环境中长大的我,直到大学才接触到少数民族学生,同他们交流时,时常会出现很多问题,不仅影响双方感情,还让我产生一种挫败感。事后,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很惭愧我对于该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同时他们又在极力保护自身文化不被同化,因而我觉得要想真正与他们产生共鸣,继而提供有效服务,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等,然后才能够和他们有共同语言,才能够真正让他们敞开心扉,开展切实的服务工作。同时,我也会在意自己的汉族学生身份,有许多意见不敢提出,觉得自己不了解维吾尔族文化,深怕自己的意见会让他们觉得我是带着外来者的眼光看待他们的,虽然学习过六年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具有专业学士学位,但由于对他们的文化的陌生,我一直都很小心地注意着同他们相处中的细节和服务方案的制定。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