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对民族交往心理影响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32
论文字数:36420 论文编号:sb201405151056389689 日期:2014-05-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及其研究目的和意义
首先,本文在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基本概况的了解基础上,通过史料和文字记载,探索了该县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构成的逐步发展变化和回汉民族之间交往变化的发展历程,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地区的发展,揭示了该地回汉民族交往的发展变化,以及民族间交往的发展对于该县民族关系的影响。其次,对当地的回汉民族交往心理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解析了当代回汉民族文化在民族交往中的情感以及对本民族的认知,分析总结了民族文化对民族交往心理影响,最后,对于该地区回汉民族交往円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一定的思考和建议。再次,搜集更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的珍贵史料,积累资料,日后,为整理编写地方民族关系史以及回汉民族交往史等提供相关的资料来源;回汉民族交往心理的研究,可以为其他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本论文的选题对于突破固有模式的民族关系研究,从而进入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拓展与学术交叉研究价值。民族关系问题的研究历来是我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不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学术界都从各个不同的层面给予了非常高的重视。但是,以往的相关研究大多侧重于民族历史、民族政策和民族法令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是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回汉民族文化与民族交往的基础入手,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回汉民族的交往心理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所以,本文研究民族交往心理对于了解张家川回汉民族心理特征和回汉民族交往,深化对民族认同情感和回汉民族和谐友好交往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民族文化是区分民族的重要指标。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延续的重要基础,是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构成民族的重要标志。各民族由于起源不同、地域不一,在文化的整体意识基础上,都有着体现本民族智慧的民族文化。民族交往,就是各个民族之间,所有接触和互动关系的总称,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是民族共同体间的交流与往来。民族交往心理发生在民族共同体交往的始终。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通过一些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比如服装、语言、实物等来表示自己对本民族的认同,来限定本民族,以排除他族。同时,民族文化特征也映射出了民族心理的特征,从而形成了民族心理的认同。20世纪末,国外关于民族文化、民族交往心理方面的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幵始发展,并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模式。国外论述主要有:德国社会学家于?哈贝马斯著作的《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蓄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出版)。在该著作中,哈贝马斯认为:劳动与交往是人类两大基本行为方式;劳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也叫工具性的行为,是具有目标取向的一种行动,在比较和权衡各种手段以后,行动者选择一种最理想的达到目的的手段,它强调行为目的和行为手段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


第二章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概况


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基本概况及民族构成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省晚东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同时也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较高的民族聚居区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该县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天水市的东北部,晚山西麓。东面接临陕西省晚县,南临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西连天水市秦安县,北边与平凉市的华亭县、庄浪县接壤。地势有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在1486米-2659. 4米之间,县境内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7.5°C,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同季,被誉为天水市的后花园。全县境内有汉、回、藏、土、东乡等6个少数民族,2011年底,有人口 332496万人,其中回族23074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4%,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 3%,农业人口 310500万人,占93.8%。是一个典型的回汉民族杂居的县城。2003年12月,调整行政区划之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3镇12乡,258个村委会,1296个村民小组,除了渠子乡、川王乡、木河乡是纯回族乡镇以外,剩余的12个乡镇均为回汉杂居乡。2010年11月,将平安乡的大麻、牛曲河、赵安3村12个村民小组跨省异地搬迁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阜康市。时全县辖3镇、12乡、255个村委会、1275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人多地少的县城,大部分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于在县城经营饭馆、牛羊肉买卖、干鲜调料、小吃等或在外地打工等。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是在元朝时随着回族的迁来而传入,明、清两代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


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族概况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基本特征是混居、杂居、聚居,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也不例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主要民族是回族和汉族,但是也有藏族、土族、东乡族、维吾尔族等6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为该县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各民族虽然有矛盾、有分歧,同时也相互影响,以和睦共处为主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和剥削,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团结友爱,共同发展,建立了“谁也离不幵谁”的新型民族关系。特别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处理民族内部事务,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进一步调动了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张家川地区为宪、戎聚居,此后汉族逐渐增多。从元明时期幵始,有少量回族居住。清代中期开始,有大量的回族迁徙,县境内呈回汉杂居,汉多回少,有“汉三回七”之说。同治年间,由于清末陕甘回民起义的失败,被迫投降的官兵被清政府安置到了张家川,由此而形成了回族聚居区,也就有了 “回七汉三”的说法。民国时期,张家川地区回汉民族比例趋于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张家川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如表2.1所示),尤其回族人口。据统计,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目前有8个民族,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纖,但是除了回族和汉族,其他民族人口均很少,基本都是婚嫁户口迁入。也就是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人口主要以回族和汉族为主。到2011年低,该县总人口增加至332496人,回族人口增至23074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4%,是1953年该县回族总人口的两倍多。
………………


第三章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回汉民族文化....... 15
一民族语言文化是民族认同心理的外在特征....... 15
二民族服饰文化体现了民族情感的表达....... 17
三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禁忌心理的影响....... 20
(一)饮食禁忌.......19
(二)婚姻习俗....... 20
(三)卫生习惯方面....... 24
(四)丧葬习俗 .......25
四宗教礼仪、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 .......25
第四章民族文化对民族交往心理的影响....... 29
一日常生活交往中的排他心理与戒备心理....... 29
二族际通婚上的恪守态度 .......30
三宗教信仰上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34
第五章加强和发展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回汉.......37
一巩固和谐民族关系,加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37
二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竞争力....... 38
三正确引导宗教与当代民族关系相适应....... 37
四重视和加强宗教人士队伍建设.......38
五尊重和保持民族风俗习惯....... 39


第五章加强和发展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回汉民族交往的思考与建议


自秦统一六国,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总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49%,聚居E面积却占到国土总面积的64%。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甚至,很多国家因民族矛盾造成了社会动荡甚至国家裂变。所以,民族关系是衡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间起着整合、沟通、协调、融合与促进发展的功能。民族关系是一个过程,由于时常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民族关系只有在不断解决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各民族在社会助于公有制的基础上的友好联系与交往,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本质特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回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的交往中不断的加强沟通和交流,回汉民族之间相互包容、彼此理解以及和睦相处。同时,该县的回族在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上仍然固守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回族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存在某些排他心理和戒备心理,使得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回汉民族在円常交往中还有着一定的隔阂和距离。处理好回汉民族之间的关系是该县长期稳定、发展和繁荣的基本。
……………


结论


文化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的灵魂。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不仅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中,也熔铸在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中。然而,文化认同本质上就是一个从理念到心理的选择过程,是一个特定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特定心理的选择过程。各民族由于起源不同、地域不一,在文化的整体意识基础上,都有着体现本民族智慧的民族文化。由于民族不同,文化就打上了不同的民族烙印,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认同过程。所以在民族交往中“维持族群间的联系不仅隐含了认同的标准和标志,而且隐含了允许文化差异存在的互动构架。”①所以,各民族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一些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比如着装、实物、语言等來表示自己对各自民族的认同。我们需要“文化与文化相加,而不是文化与文化相对立”②。促进各民族不断加深了解、认知和构建积极、健康的和谐民族关系,就需要不同民族交往联系的过程中理性面对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和尊重各自民族文化的选择,倡导“和而不同”、“包容多样”的文化心理。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