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年代语境解读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76
论文字数:36100 论文编号:sb2014080509492510246 日期:2014-08-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的现状及重要意义


1、 我国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现状
“地球是一个村落”,麦克卢汉用形象的比喻预言了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无可否认且越来越强烈的那种“全球化”的感觉。现在,乘坐飞机可以在短短一天之内飞越半个地球。而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在瞬间接收到来自另一个半球的信息。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古往今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它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还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曾经的中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波及世界的每个角落。直至今日,中华儿女也因此而倍感自豪。在长期的文化积累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宝贵的文化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等等。在这些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流传下来无数个淋漓尽致地体现我们优良的民族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典故,如悬梁刺股、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这些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他们是我国价值观的充分体现,也是所有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是中国世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沉淀而成的宝藏。然而,在这样一个地球村一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朝着文化同质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原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也正在被快速同化。中国作为世界唯一一个遗留下来的“文明古国”,也正在接受着严重的文化冲击。现在的中国虽然仍是发展中国家,但其经济发展速度可谓是全世界最快的国家之一。而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中国这个自古以文化著称的大国,如今却在文化上显得相对薄弱。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哪怕是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都呈现出一幅千篇一律的外来文化影响的景象。现在的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再穿传统的民族服饰,居住的并非中国的传统民居,在生活习俗上已经失去了传统中华民族的本来面貌,而对自身民族文化知之甚少。与此同时,更为可怕的是,中华民族经过世世代代所形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也在被严重的同化,中国古代所流传下来的那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正在逐渐消失。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违背伦理道德的新闻事件,这在延续良好传统价值观念的古代是很少发生的。
……………


2、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的重要意义
2013 年两会期间,很多专家和学者在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提议。所谓的“美丽中国”应该满足些什么样的条件呢?首先,应该是自然环境的美丽。应该有美丽的青山绿水和秀丽河川,有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绿色生态的生存环境。在这一点上,中国地大物博,有丰富多样的地貌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因此,中国在自然景观方面是美丽的。其次,“美丽中国”应该是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富足的中国。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谓是飞速的。自改革开放以来,GDP 持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的国际经济影响力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以上两点之外,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举足轻重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就无法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美丽中国”。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很多其他国家一样,也难以逃脱文化同质化的影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被外来文化一点点侵蚀,中华民族在历史中沉淀而成的文化宝藏正在逐渐消失。中国这个文化资源大国正在被外来文化同质化。在这个特殊的世界巨变的时期,中华民族应该继承和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保留自身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传播本民族优良的价值观。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在现代世界中,高科技需要与高情感并存。如果只有高科技的发展而忽略高情感的发展,那么人的道德品质就会下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变得冷漠,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浮躁。目前的中国,经济和科技正在快速发展,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但是道德情感却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就会出现很多不和谐因素,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丰富而情感匮乏的环境中,人们的幸福感也不会太高。即使物质再丰富,不能满足相应的精神诉求的中国又何以称之为“美丽中国”。
…………


第二章 新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情况


1、 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媒体传播的定义对比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媒体所包含的内容也不断扩大。尤其是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就增加了大量前所未有的媒体形式,例如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等。从而也就有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传统媒体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媒体形式出现,也就会有不同形式的传统媒体。而对于目前而言,传统媒体就是指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记协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传统形式的电视、报刊、广播。传统传播媒介主要以声音、文字、画面的形式向人们传播信息,与受众之间是一种传统的授受关系。传统媒介的受众群体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互动性。近年来,传统媒介正在接受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通过互联网这种便捷而包罗万象的媒介形式,人们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免费获得各方面的信息。而且互联网功能齐全,形式多样,不仅可以看新闻、看电影、听音乐,还能通过微博等形式进行各种带有互动性的活动。正如土豆网的广告语就是“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这充分证明了通过互联网,人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而相比之下,传统媒介却显得形式单一、乏味。因此传统媒介由于其自身的不足,而处于一种弊端之中。
………


2、 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一些大城市,新媒体对人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伴随着新媒体传入中国的是外来文化。如《生活大爆炸》、《美国派》等主打美剧在中国年轻人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甚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年轻人尤其是部分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在这些一线城市中,传统文化的保存现状并不乐观,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更多的是外来文化的景象。相对而言,在那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受现代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其传统文化得以更完整的保留。例如,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的彝族花腰支系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彝族花腰文化无论是传统手工艺、民族歌舞,还是独特的土掌房建筑,从古至今都是以口传相授的形式进行传播,或者通过专家学者的文献进行传播。然而,如今的彝族花腰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更喜欢新媒体传播而来的信息,而这种传统的口传相授的传播形式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而,纵使彝族花腰文化有百般魅力却不能引起现代年轻人的注意。并非这些民族文化的魅力不如过去了,而是其传播途径仍然用传统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而传统媒介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存在缺失,因此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并不太好。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下的彝族花腰文化传播 ....... 27
 1、彝族花腰文化的传播现状及其分析....... 29
(1)彝族花腰文化传播现状 ......... 30
(2)现状原因分析 ....... 31
 2、新媒体对彝族花腰文化的影响..... 32
(1)随新媒体而来的外来文化对彝族花腰文化......... 33
(2)新媒体对彝族花腰文化的传播带来机遇 ..... 33
3、新媒体传播彝族花腰文化的注意事项..... 36
(1)文化特征的保留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 36
(2)注意文化的普适性与跨文化传播 ..... 38
(3)避免过度商业化 ......... 41
 4、新媒体传播彝族花腰文化的实践案例分析....... 42
(1)实践作品的灵感来源 ....... 42
(2)新媒体实践作品对彝族花腰文化的个性化展现 ..... 44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下的彝族花腰文化传播


1、 彝族花腰文化的传播现状及其分析
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彝族花腰支系与现在在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在过去,人们在闲暇时间以歌为欢,以舞为乐;他们火红艳丽的服饰向人们诉说着似水般绵长的历史和如火般燃烧的热情;他们有着独特的属马日祭龙和女子舞龙的节日传统,以及新娘婚后“三年不落夫家”的传统习俗。世代彝族花腰人就是按照这些丰富多彩的、独具文化魅力的传统习俗生活着的,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然而,现在如果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满怀期待的走进那一个个传说中民族文化丰富的彝族花腰村落,满怀期待的渴望看到一个个身着传统刺绣服饰的彝族花腰姑娘,渴望看到她们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那么想必我们会大失所望。如今的花腰彝已经远远不同于过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告别了那布满精美刺绣的民族服饰。无论是集市上还是当地小镇上,能买到的都是与城市甚至世界其它国家差别不大的现代服饰。面对市面上这些价格低廉的现代服饰,经济并不富裕的彝族花腰人都非常乐意购买,因为一件这样的衣服只需要几十块钱,而自己手工制作的传统民族服饰却要成年累月的做。他们更愿意用做衣服的时间去赚更多的钱,用一天的工资就能购买一套衣服。而且花腰彝传统服饰的结构相对复杂,穿着过程比较繁琐,而且不方便劳动。而相比之下,现代服饰却非常简洁实用。当承载彝族花腰剪纸和刺绣工艺的民族服饰不在被人重视时,这两项依托于服饰的手工艺也就成了人们眼中“没用的”“赚不到钱”的技艺。也正是处于这种经济目的和实用目的的考虑,年轻的彝族花腰人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到外地打工赚钱,常年在外,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回家。这对于当地人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样的现状对于保护和继承彝族花腰文化是非常不利的。


…………


结论


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丰富而内涵深厚,在几千年的风雨沧桑中历练出了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沉淀下了积极良好的价值观念。从文化气质而言,我国民族文化质朴率真,大匠若拙;从文化类型而言,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个性非凡。那些精美绝伦的刺绣纹样不仅是一种装饰,细密的针脚诉说的是勤劳母亲对孩子的期盼;悦耳动听的歌声又何止是余音绕梁的天籁,它传达出的是年轻男女毫无功利目的的纯粹爱情;蓝天白云下纵情的舞姿是出于人体直觉的表达,同时也是对逝者的灵魂慰藉和对神明的诚恳祷告;形态奇特的建筑寄托了生命自始至终的温馨记忆,也展现着人类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情节跌宕起伏的神话传说讲述着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故事,也讲述着一个个深奥的人生哲理和对后人的启迪  在今天这种社会同质化浪潮中,民族文化显得更加独特,更加引人注目。而与此同时,民族文化也是沉默的。在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民族文化纵然有百般个性和无穷魅力,却不能在这片植根的中华大地上得以广泛的传播。以致很多原本源于本土、与中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从“流淌的水”变成了“凝固的冰”,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小众化。不仅如此,在这样一个经济化的社会中,那些生根于偏远村落的、灿烂而质朴的民族文化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与目前千篇一律的现代文化相比,我们更加感受到那些承载了人与人之间浓浓真情的民族文化的可爱、可贵与可惜。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