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著述日渐增多,呈现出理论界研究热点的趋势。但相比西方理论界研究的成果和我国政府改革实践对理论发展需要,国内在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领域不管是在深度上或是在拓宽研究视野,转换研究视角上都给本文选题的研究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任何一个选题,无论是针对理论还是现实的问题,其价值或重要性在于满足理论自身发展实现的要求或是现实环境变化需要理论指导的需要,亦或在于某个选题研究本身可能对理论发展和对现实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无论任何选题都可以从研究者所理解的角度对其研究的内容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本文正是在对理论界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选题的。当前国内对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著述分析,总体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在研究的对象上,一般政府间关系研究的居多,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较少;二是在内容上,宏观研究较多,微观分析较少;三是在视角上,对政府间单向度的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研究的较多,而对上下级、平级政府间互动关系中的变量因素研究的相对较少;四是从学科角度看,从政治学、法学、财政学研究政府间关系的居多,从公共行政学角度研究的较少。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政府间关系(IGR)这一概念第一次明确的使用是出现在美国年鉴杂志编辑W.布鲁克.格雷夫(W.Brooke Graves) 1940年编辑的以“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间关系”为名的年鉴上。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政府间关系成为了一个被广泛使用和受到普遍认可的术语。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市场化和地方分权化的发展趋势,政府间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领域。政府间关系目前在国内外都是政治领域和行政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学者赖特(Deil S. Wright)在《理解政府间关系》一书中指出,作为一个术语,政府间关系源于美国30年代新政的实施和联邦政府为克服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社会恐慌所做的全面的努力。?在联邦主义视野下,美国的联邦制“既要建立全国政府体制,又要为地区多样性提供某种保证”。②因而通过联邦宪法对联邦中央政府与各成员单位的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进行明确的划分,既保障地方存在的价值,保证地区的多样性,又将地方的多样性纳入单一的联邦政治体制之中,维护联邦的统一性。政府间关系重视宪法权威,强调各层机构间各司其职,同级政府间(部门间)径渭分明,从而达到维护中央与州两个权威的目的。在这种政府间关系模式下,各级政府很少直接联系,各级政府间的业务关系通常都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面对危机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强调自由、进步与主动的实务政策运作的概念,积极推行“新政”,并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加强对地方的财政补助、公共管理问题的专业指导,从而实质性地介入地方各项公共问题的治理,打破了联邦主义下联邦宪法分权架构。联邦制政府关系运作实践的变化,促使美国一些学者质疑对宪政规范的静态研究,强调联邦和州政府互动运作的动态性研究。
……………
第二章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研究视角的演变
“政府间关系”(IGR)这一概念第一次明确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40年W –Brooke Graves编辑的年鉴《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间关系》。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政府间关系成为了一个被广泛使用和受到普遍认可的术语。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市场化和地方分权化的发展趋势,政府间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领域。目前,政府间关系已经概念化,但与之并行的概念却不止一个。在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著述中,最为突出和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概念的使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内由于对英文概念“IGR”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的理解上存在不同,演绎出了几种主要的不同表述,除了 “政府间关系”的大量使用外,“府际关系”、“政府关系”也频繁出现。尽管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大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概念表述也体现了研究者在研究视角、研究的内容上也有其偏好和差异,也体现了对这一现象研究的发展趋势。国内对政府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政府关系的著作,一般认为是1998年林尚立所著的《国内政府间关系》。林尚立教授使用的是政府间关系的概念,他认为政府间关系包括国内纵向的各级政府间和横向的各地区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关系的结构形式主要表现为法律、制度上的静态关系和政策、人际、行政上的动态关系两个方面;?政府间关系的内容广泛,但主要由权力关系、财政关系和公共行政关系决定其关系的基本格局和性质。
…………
二、 当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的模式
显然,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作为中国地方政府的一种特殊形态,其关系模式的形成和演变,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外部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产生与20世纪30年代的系统论能够对此作出较好的解释。系统论认为,系统是若干要素按照特定顺序结合在一起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集合体。系统论往往是从整体着眼,分析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协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达到优化系统结构的目标。与系统论产生同时期的美国著名行政管理学家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1961)在解释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原因时,提出了 “组织平衡论”。按照巴纳德的观点,组织的平衡分为内平衡和外平衡两种。内平衡是指组织系统内各种有效诱因在组织成员之间的分配,使诱因与组织成员的贡献达到平衡;外平衡则是指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适应,通过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平衡,提高组织系统的效率。巴纳德认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连续的战略决策,使组织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核心思想在于,作为协作系统的子系统,组织应该与其它子系统相互协调,并且整个协作系统必须同外界相适应。“这种平衡开始是组织内部的,是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但最终和基本的是协作系统同其整个外界环境的平衡”。
…………
章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主体分析....... 53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主体的法理基础....... 53
(一)作为自治主体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 53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 .......55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主体地位的确立....... 59
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主体的人格性及特征....... 66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主体人格性的含义....... 66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主体的基本特征 .......68
(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主体的二重属性....... 69
第四章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竞争 .......73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 .......73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和方式....... 77
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竞争的效应....... 84
第五章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合作 .......94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理解....... 94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必然....... 97
三、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 110
第六章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竞争与合作的统合
一、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竞争与合作统合的理论逻辑
当人们面对竞争的困境而转向合作时,必须思考和解决合作的困境问题,也就是合作的不可能性障碍因素。对合作意愿产生的障碍因素很多。由于合作是人类走出“霍布斯森林”的必然选抒,因而,与自发的竞争行为不同,合作是建构的,是在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愿行为。现实中,在合作中“搭便车”而没有履行承诺的机会主义,合作各方的利益目标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合作是否能够达成利益目标实现的评估,合作各方之间不存在控制或归属关系,等等,都会对合作各方合作的意愿产生危害,阻碍合作的形成或进程。合作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不仅具有前面一章内容中所阐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也存在竞争环境中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观点在这一点上很有启发,约瑟夫?格里克(Joseph M. Grieco)分析:“现实主义(realism) 认为国际合作中至少存在两个主要的障碍:欺骗和相对收益。”这句话的内容表明合作一方可能的欺骗将会导致合作失败。博弃论也可证明这一点,囚徒困境分析的结论是,合作双方的最优选择方案带来的是互相背叛,出现合作双输的结局。另外,虽然合作都会给双方带来实惠并增强各自的利益,但对合作对方的收益的认知态度却并不一样。合作双方都存在这样一种担心,一旦合作对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收益超过自己的收益,那么合作对方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合作和配合而转化成自己另外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从而也就产生前一种障碍的可能——在合作过程中发生欺骗行为。
…………
结论
当前,民族自治地方正在加速发展。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甚至于对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固都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在国家统一的宪政体制内,解决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存在的问题,构建和谐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竞合关系,对于增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功能,不断提高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整体整合能力,保障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稳定,都有重大意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是中国分地域治理的产物。作为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关系的主体之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涵盖了与之产生联系的其它行为主体之间的一切关系,如与上级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同级一般地方政府或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等。由于选题研究的便利,本文研究中关注的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其它同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同级一般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