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配置,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重大问题”、但是目前有关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的理论研究还较为薄弱;人事管理自治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有效的行使,致使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才队伍建设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系统研究民族自治地方的人事管理自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01年修改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人才己成为制约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障碍,要有效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必需用活用足法律赋予的人事管理自治权,在民族自治地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194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之中。此后中国历次《宪法》修改,都载明坚持实行这一制度,2001年修改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是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提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域自治的最核心的关键,就是使各少数民族能够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不违背国家宪法和不破坏国家统一的原则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自主安排和发展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力培养和合理使用少数民族人才。“如果没有大批的少数民族干部和数以万计的各类专业人才,那么《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各项自治权力,譬如,立法自治权、经济管理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教育管理自治权等等,就不可能有合适的人去负责落实和贯彻执行,因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就难以全面推广和实行”因此,研究和探讨民族地方的人事管理自治问题,是事关民族自治地方能否加快 “五个文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一项战略任务。
……………
二、 研究现状及综述
论文通过云南大学图书馆和超星图书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电子数据库检索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期刊、报告、报刊、会议等文献,以期全面了解本文研究的基础状况,把握相关研究动向。检索表明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只能从干部人事制度及公务员能力建设、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中,寻求对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的启发。该视角的研究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实施后,探讨公务员法的亮点和重要意义,并探索我国千部人事制度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问题。如孙学敏、王悦龙认为,公务员法调整了公务员的范围、实现了党政机关干部的统一管理,建立了公务员分类制度拓展了职业发展渠道,并分析了公务员更新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的完善与创新问题;魏雁飞认为,公务员法实施后,公务员概念清晰明确,范围明显扩大;职位分三大类,分类更加科学、完善;应建立领导成员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职位聘用制,适应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刘晓停认为,公务员法助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扩大管理范围值得推崇,双梯制体现制度创新,并更为科学的确保公务员合法权益。
…………
第一章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人事管理自治权概述
准确把握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权的内涵和精神,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行使人事管理自治权以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重大问题。人事管理自治权既是一个抽象而广泛的权利概念,又是一个有许多明确和具体权利载体的法定权力。法律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广泛而灵活的人事管理自治权,人事管理自治权能否用好、用活、用足,是民族区域自治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虽然《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相关规定并不是直接使用“人事管理自治权”这样的表述。但是,基于以上相关规定在“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一章所处的位置,所以在民族法学界,习惯上把这两条规定认定为法律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人事管理自治权”。基于这些规定,宋才发教授提出:“可以说人事管理自治权,实际上就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自主地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和充分使用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其中包:括在少数民族妇女中大量培养和充分使用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自主地依法按照适当照顾的政策,釆取特殊措施,优待和鼓励各种专业人员,参加本地方各项建设事业的一种法定权利”。目前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人事管理自治权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釆取各种灵活措施培养当地民族人才的自治权。自治机关根据需要,有权釆用各种灵活的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类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同时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第二是采取特殊措施引进人才的自治权。自治机关有权采取特殊措施,优待、鼓励各类人才参加民族自治地方的各项建设工作。第三是对少数民族人员优先招收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在招收人员的时候,应当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并且可以从农村和牧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招收。
……………
第二节人事管理自治的核心环节
人事管理自治的本质要求,就是充分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提髙民族自治地方人才的素质,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才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配置,从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它是民族区域自治运行实现之本。具体来说,民族自治地方的人事管理自治就是自治机关有效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赋予的人事管理自治权,创造性地采取各种广泛而灵活的措!施进行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过程。结合人事管理自治权的基本内涵,人事管理自治的核心内容包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关键环节。“全面落实和及时推进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基本问题有两个,一个叫民族化,一个叫自治权,民族化是行使自治权的必要条件。民族化有几个方面,而中心环节是自治机关干部的民族化。”'自治机关民族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二是自治机关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三是自治机关注意运用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体现他们的民族特点,适合他们的风俗习惯等。而干部民族化是自治机关民族化的核心和关键,是政治民主和社会公平价值的体现,自治机关的组织和工作,应当以实行自治的民族的人员为主。
……………
第三章民族自治地方优先招录自治......... 65
第一节民族自治地方优先招录自治的制度安排......... 65
第二节民族自治地方优先招录自治的成效 .........69
第三节民族自治地方优先招录自治存在的问题......... 75
一、民族自治地方优先招录自治意识不够强......... 75
二、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过于简单化......... 76
三、公务员制度实施带来的“入口难”......... 76
四、企事业单位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缺乏制度保障......... 77
第四节完善民族自治地方优先招录自治的对策......... 78
第四章民族自治地方人才培养自治 .........82
第一节民族自治地方人才培养自治的制度安排......... 82
第二节民族自治地方人才培养自治的成效......... 86
第三节民族自治地方人才培养自治存在的问题......... 92
第四节完善民族自治地方人才培养自治的对策......... 102
第五章民族自治地方人才使用自治 .........119
第一节民族自治地方人才使用自治的依据......... 119
一、民族自治地方人才使用自治的依据......... 119
二、民族自治地方人才使用自治的重点任务......... 120
第二节民族自治地方人才使用自治的成效......... 123
第三节民族自治地方人才使用自治存在的问题......... 130
第四节完善民族自治地方人才使用自治的对策......... 138
第五章民族自治地方人才使用自治
第一节民族自治地方人才使用自治的依据及重点任务
民族自治地方多处于我国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这些因素使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才培养和使用都受到极大的制约,民族自治地方当地培养出来的各种专业人才本就相对较少,这就更加需要健全完善人才使用机制,避免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为了扭转民族自治地方人才使用管理的被动局面,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定,从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少数民族比较集中而又贫困落后的民族自治地方,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重视对当地人才的调配使用,积极主动地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规、政策赋予的可以采取特殊优待、鼓励措施的权利和政策,把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当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民族人事管理自治权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来抓,为各种人才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作用。
……………
结论
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客观实际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基础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二要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三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四要鼓励企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五要积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精神,在民族自治地方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晋升考试体制中,对少数民族人才给予适当的专项指标,合理调整考试科目,适当降低英语考试难度。总之,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尽一切努力满足人才的合理需求,用深厚的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