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族关系建构的理论预设
一、 民族与民族关系的研究综述
在不同的学科关注点中,民族的概念既包括历史、宗教、语言,同时也涵盖了文化、利益等因素,正如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所言:就民族而言,无论是纯粹的政治概念,还是谱系概念,都不适合描述的目的,因为不同民族的兴起和消失,都是“在文化的流变过程之中”进行的。在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中,对“民族” 一词的多重涵义的理解主要取决于如何认识“民族”这个概念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民族概念的形成具有某种被动的意味,观察者对于更广泛层面的人类、人群按照所起作用的某种划分决定了何谓“民族”。例如就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而言,民族是指“属于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群体。如操自己语言的班图人,有共同语言的马来一波利尼西亚人”气而当社会学、政治学寄希望通过“利益”的归属来划分人们的群体的时候,共同的语言甚至于共同的文化特征又退居于一种次要的地位,黑格尔甚至在19世纪就直接提出了“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气仓点,尔后民族的产生被进一步的理解为了涵盖和超越“部落制度”和“地方局域性” 等特征的“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在这种层面上“民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的纽带,它把享有共同神话、追忆、象征和传统的人们联结为一个有声望的共同体。③值得注意的是,在归纳什么是民族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民族的地域因素。纵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在讨论民族概念的时候虽然一开始都会追溯血缘、族群、信仰等因素,但不同的论述侧面都始终无法回避血缘关系在民族的范畴中有时只是一种“共同的信念”或者符号,甚至就信仰而言,同一族群间也存在着族群的差异。马克斯伯注意到这一点,用“文化共同体"的概念来统合和容纳这种差异。他提到崇拜(cult)尤其是部落或民族意识的典型共生物。然而,在不存在政治共同体一一当代的或传统的一一的情形下,群体的外部界限通常并不明确……它只是在‘某些地域成为有组织的崇拜’。文化共同体是纯粹族群条件以外的因素造成的,但它反过来又孕育对血缘关系的信念。所有历史都显示政治行动可以多么容易地产生血缘关系的信念,除非全然不同的人类学心态阻碍其产生。
……………
二、 民族——实存的共同体与变动的概念
正如上所述,因研究视角不同,对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几乎是各取所需,但民族作为人类关系共同体之一的特质是可以被体验和感受的。首先,民族是一种客观存在。我的一个朋友从非洲回来说,他一天清晨在睡梦中忽然听到那里的鸡叫,叫声与云南家乡的一模一样,亲切无比,仿佛置身于故乡。他问到:为什么地球上公鸡打鸣、小狗欢叫,以及同一动物的叫声都是一样,而人类的语言却如此不同,并分成如此众多的民族?其实,语言和意识既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标志,同时,也是民族区隔的标志。在地球生物圈中,人类一旦从生物的无声(无意识、无语言)的合类性分离成为一种不再是无声的合类性时,同时也分裂了自身。人类一旦有了意识和语言之后,便有了文化的积累传承,便组成了独立的人类社会,而我们的这个社会虽然是一个类,但却有区隔,最早的区隔便是因文化积累传承路径不同的民族的区隔。人类一旦分散到世界各地,在地理隔离环境中生存下来,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之后,从外表特征,到沟通思想情感的语言、延续生存的方式、传承社会的文化等都产生了差异。因此,我们一一人类,确实有差别,这种最早的差别是以民族这一事实来表现的,可见,民族是一种客观实在。其次,民族是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一种共同体。人类选择群居方式为生活方式,因此,人们需要在一种共同体组织内生存延续,民族就是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最早的一种的共同体。
………………
第二章中国民族关系建构的脉络
一、 历史视野中的中国民族关系建构
一般来说,中国民族关系的建构以时间为序可归纳为了九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包含了传说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第二个阶段是汉民族的形成,大约为秦汉时期(即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第三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公元581年);第四个阶段是隋、唐时期(公元581年- 907年);第五个阶段为五代十国与宋、辽、西夏和金并立的时期(公元907年- 1206年);第六个阶段为元、明时期(公元1206年- 1644年);第七个阶段为清朝建立至鸦片战争(1644年- 1840年);第八个阶段为晚晴和民国(1840—1949年);第九个阶段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年代。在历史研宄过程中,许多学者在考察民族关系问题时,通常将王朝(而极少将单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时代背景来考察,这就使得民族交往联系的过程也必然打上王朝扩张或者更迭的、往复循环式的恪印。很多学者在对史籍整理的基础上,归纳了以中原为主的汉民族在经历了三次较为明显的民族聚合与融和的高峰:第一次高峰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个时期是华夏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主体时期,中国有确切记录的年份是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即周厉王遭废點),而在此之前的周朝还有192年,殷朝有841年、夏朝有471年在此期间,居住在中原地区及其周围的氏族、部落进行了长期的对生存资源的争夺。这些争夺也使得氏族制度日益崩淸气以中原地域基础的华夏民族开始逐步形成。《礼记?王制》就认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
二、 共和国民族关系建构的国家作为
中国境内民族关系构建的过程,1949年是一个分水岭,中国大陆地区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对少数民族进行了统一的识别和研究,置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的地位,将各民族聚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框架内,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语境中,以多元一体的理念建构民族关系。首先,将建构民族关系问题始终置于政治层面。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到后来颁布的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4个版本的《宪法》都规定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1984年还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2012年II月召开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将有关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放置于有关政治体制的论述中,在第五、八、十部分都提到了 “民族”,而只有第五章的“民族”是关乎民族关系建构的,而这个章节是有关政治体制的一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第七小点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中提到“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
第三章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建构(1949年以前)....... 49
一、云南民族关系研宄略述 .......49
二、羁縻制度——在政治笼络中实现拱卫与交往.......56
三、土司制度——在包容中强化一统....... 61
四、改土归流——实现直接统治的一博....... 66
五、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69
六、云南各民族关系的横向建构 .......77
第四章云南民族关系的新型建构(1950-1956年)....... 87
一、谋篇布局——1950年云南民族关系的状况....... 87
二、承认区隔——维持现状和慎重稳进....... 91
三、疏通关系——实现民族关系的新认同....... 96
四、立稳脚跟——以阶级关系替代民族关系 .......100
五、统一政权——实现政治制度的一致性....... 104
六、土地改革——实现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一致性....... 109
第五章云南民族关系的扭曲聚合(1957-1976年)....... 115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116
二、民族政策的调整与民族关系的修复 .......119
三、民族关系与经济制度的互动建构....... 125
四、“文化大革命”中民族关系的扭曲....... 127
第六章转型与重塑:云南民族关系的充分聚合(1977年后)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确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中国社会由此幵始了新的转型,民族关系的建构亦随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大背景下,云南省于1978年5月恢复了省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3月设立了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1981年3月成立了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关系进入了共和国建立之后的第二个三十年,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基础转轨为市场经济基础新的关系建构,至今,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拨乱反正(1977年- 1981年)、关系调适(1982年-1994年)、转型发展(1994年一2010年)、示范建设(2011年后)。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迁,市场经济不断嵌入民族关系建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前所未有,各种利益矛盾的凸显也前所未有,在云南决策层的调适与引导下,云南民族关系在全方面多层次的建构中,得到了充分聚合,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建构的示范。
………………
结论
在中国现代进程中,既然民族实存是基本国情,那么民族因素在资源配置中就会必然会发生作用,并且对社会发展、政治建设、精神信仰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当前中国民族关系建构的立足点就应该是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形成共同发展,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民族团结,只有在这个不断互动循环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聚合结构,才可能最终成为趋向融和的结构。毛泽东曾经讲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时也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面对新形势,立足于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中国民族政策如何与时俱进。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