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的意义及相关概念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目前西北地区依然存在民族关系不稳定因素,民族矛盾冲突时有出现。在民族关系发展总体稳定的态势之下,由于文化和利益的差异,民族矛盾和冲突并没有在西北地区彻底消失,以甘南这样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区域为例,这些矛盾冲突多与宗教文化和信仰交织在一起,现实矛盾的背后隐含着文化的冲突。信仰冲突是民族关系问题多发的原因之一,分析信仰作用于民族关系的过程、途径和利弾,归纳多元信仰与民族关系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找到矛盾多发的内在原因,消除民族关系问题出现的隐患。开展对信仰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分析信仰在地区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趋利避害,构建地区和谐民族关系。信仰在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双向的,既有正面的积极意义,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对信仰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其影响民族关系的途径、方式和效果,趋利避害,促进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构建。文章一部分涉及到对多元信仰仪式的研究和记录,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信仰以仪式为载体,这是文章对信仰作用于民族关系展开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信仰仪式的亲身感知,记录多元信仰与仪式的变迁,有利于保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信仰为切入点,为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成果将丰富民族关系研究的理论。学术界对民族关系及民族关系的问题的研究多为对策研究,涉及到变量、心理和认同等内容,未能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探讨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课题试图从信仰中提炼出多元文化“和而趋同”的特征,从不同信仰类型中寻找有利于社会稳定、边疆安全、文化繁荣的相同世界观、价值观,丰富“和谐”理论的内涵。文章的研究拓展了信仰因素在整个民族关系研究中的应用空间,为“民族关系的文化解读”提供了实证研究个案。
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民族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法展开。第一步进行文献及数据收集。包括资料收集,主要对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了解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前沿观点和主要成果,通过对甘南州及具体调查点信仰类型分布、多元信仰发展史及不同民族信仰基本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理清当地信仰的主要形式和具体分布区域,为下一步开展调研打下基础,同时根据对资料的掌握,制定调查问卷的草稿和结构式访谈的框架。第二步进行实际调研点的调查,笔者选择夏河县麻当乡作为调查的区域,并以其核心区域(见图2-1)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行参与观察,参与到调研点信仰仪式和活动中,使用影像设备记录仪式与活动的基本流程和数据,了解仪式所发生变迁的情况。积极的幵展访谈,主要以个别访谈,深入访谈为形式,了解多民族信仰和民族关系发展情况,对多元信仰作用于民族关系的过程和路径要对民族地区精英阶层开展深入访谈,对需要进行量化的变量进行抽样,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多民族群众参与信仰仪式的情况及对当地民族关系的认知和评价。从2010年的8月至今,笔者先后四次赴调研点开展田野调查,并根据每次的调研笔记,完成了相应的调查报告。
二、基本概念界定
1. 信仰
从字面的意思来看,信,相信之意,表示人对于感知对象的信任,是一种肯定的认识;仰,表示人对感知对象的敬重与崇拜,是一种崇敬的情感。人类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理性的认识与感性的情感的结合,就构成了人类的信仰。信仰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文化条件下的个体,基于一种共同价值目标之基础上,所共同分享和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是主体在精神上对某种对象、状态和观念有稳定的确信,并且非常自觉的信任、依靠和顺从所确定的对象,寄希望于这种对象。信仰即是对某种价值的坚信和崇敬,也是对真理的学习与遵守,可以将信仰分为价值信仰、价值与真理融合信仰和真理信仰三种类型。价值信仰更加侧重于主体性原则,真理信仰则更加侧重于客体性原则,真理与价值的差别在于认识和评价两种心理机制的差异。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能够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宗教信仰对人们心灵的慰藉;是民族或国家借助于延伸权力的手段,其中政治信仰对凝聚人心,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仰也同样起着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真理和价值,信仰在民族交往的基础上不断传播。
第二章田野中的麻当乡
第一节概况及区域文化特征
一、 概况
夏河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行政上属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因藏传佛教六大宗主寺之 拉卜榜寺而闻名于世。该县南与甘南州卓尼、碌曲两县相邻、北靠临夏回族自治州、西接青海、面积8600多平方千米,人口 77000多人,因有大夏河而得县名。全县有拉卜榜、王格尔塘镇、九甲、桑科、甘加、科才、达麦、麻当、曲奥、唐5^昂、扎油、博拉、吉仓、阿木去乎、牙利吉乡,共十三乡二镇。夏河县藏族人口占到全县人口的78%,处于藏、汉、回三种文化的过渡地带,在文化上表现出一种多元共生的状况。麻当乡位于夏河县的东北部,与东北部的曲奥乡、南部的王格尔塘镇构成了由临夏南下甘南的咽喉。麻当乡境内213国道与大夏河穿乡而过,形成沿河、沿路的典型条状聚居带。全乡总面积达377平方公里,有6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计5673人,其中藏族达到全乡人口的68.2%,汉族和回族约占到全乡人口的31.8%。全乡有藏传佛教寺院三座,分别为孜孜和寺、格尔迪寺、果瓦塘寺。格尔迪寺又被译为古堆寺、格尔德寺,是在格堆静修院的基础上扩建的,以(四川)郎木寺为其宗主寺,目前在职僧人为80人;孜孜合寺位于孜合孜行政村,该寺院是霍尔藏四部中郭尼部的中心,拉卜楞寺四大赛赤之一的霍尔藏仓一世便出生在该部,该寺是拉卜楞寺的属寺;果瓦塘寺位于红墙行政村,是宁玛派寺院,当地藏汉群众称之为“红教寺”或“本本子”。藏族村庄及杂居的村庄中都建有嘛呢康,村庄的老年人们,由于腿脚不灵便,每天走路去寺院念经不容易,他们就在这些嘛呢康中念经、转嘛呢。
第三章多元信仰影响下的藏汉民族关系现状......... 26
第一节信仰与当地藏汉民族关系问题的产生........ 27
一、安多公司及其与藏族群体的矛盾........ 28
二、藏传佛教寺院与汉族村庄的矛盾........ 34
三、矛盾背后的信仰 ........37
第二节信仰与民族关系问题的调节........ 39
一、软化民族边界........ 39
二、民族关系问题控制........ 40
三、民族关系问题调解........ 41
第四章信仰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的功能........ 44
第一节信仰提供了藏汉交往的平台 ........44
一、信仰格局与交流、互动 ........45
二、以信仰为载体的藏汉交往........ 46
三、信仰交流与地域认同的建立........ 48
第二节信仰提供了有效的藏汉民族矛盾解决渠道........ 49
一、信仰的民族问题调解方式........ 49
二、信仰调解民族关系问题的优势分析........ 51
三、充分发挥信仰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52
第五章结语........ 54
结论
麻当民族关系的两对矛盾,其实质是少数民族传统风俗文化与工业化之间、现代社会与传统习惯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普遍性。我国的少数民族多为全民信仰某一宗教的民族,维持着较为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物的崇拜是民族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而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多是与这些民族的信仰、传统相背离的。因此,在民族地区发展工业化必须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业发展道路。安多水泥厂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当地藏族对于土地、山脉、水源的崇拜与信仰,忽视了藏传佛教寺院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造成了当地藏族群众的不满。在长时间的实际交往过程中,通过水泥厂中人与人的交往,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分析、解决,逐渐认识到尊重藏族信仰的重要性,认识到借助宗教力量处理冲突的良好效果,较为妥善的处理了工业发展过程中与藏族信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工业发展的背后,是当地信仰影响下的民族关系问题。当地藏汉民族关系受民族信仰的影响较为明显,信仰是影响当地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因素。信仰作用于民族关系的途径多样,有通过影响信众价值观而影响其对民族关系的认知和态度,也有通过影响民族个体的心理状态影响民族间的交往关系,也有通过具体的信仰形式例如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等,使藏汉民族得以交流和彼此了解,促使藏汉民族关系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信仰对藏汉民族关系问题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特殊对待,充分发挥信仰在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妥善解决因多种因素产生的民族关系问题和矛盾冲突,构建地区藏汉和谐民族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国兴主编:《甘肃民族渊源》,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
2甘南州政协编:《甘南藏族部落概述》,1994;
3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清]梁份:《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清]《岷州志》;[清]《洮州厅志》;
5《夏河县志》影印本,张其昀编,民国手抄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6《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甘南政协文史委编,《甘南藏传佛教寺院概述》;甘南政协文史委编,
8《甘南文史资料》;《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甘南州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10《夏河县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