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唐代两京地区僧界的观音信仰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中外僧人的弘扬和统治者的提倡,至唐代终于发展到了鼎盛时代。观音作为大乘佛教的一位重要菩萨,由于具有“救难”的特质,备受僧界和俗界的关注与喜爱。长安和洛阳作为唐代两个主要的译经中心,高僧大德不断翻译和持诵有关观音的典籍,不少高僧还依据所译经典展开了信仰观音的具体宗教实践活动。
第一节唐代两京地区高僧所译观音经典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各宗派相继建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高僧大德翻译佛教经典的活动非常普及,观音经典和形象也越来越丰富和圆满起来。天台宗和华严宗丰富并发展了救难型观音经典。玄奘亲往天竺求法,注重义理,智慧型观音经典得以翻译出来。随着净土宗的盛行,往生净土型观音经典也被译出。等到“开元三大士”来华,密宗逐渐形成,密教观音经典也不断译出。为了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本源于印度的密教观音经典,在进入中国后做了很大改变。不同类型的观音各有其特点,形象也不尽相同。
一、救难型观音经典
自后秦鸡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救难型观音信仰在中国全面流行。隋唐时代,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的盛行,救难型观音信仰进一步普及,相关的经典也被重译、解说,救难型观音形象得以确立。唐代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其立宗依据,
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列举了观音所救的诸难以及观音显化的“三十三”身相。唐窥基译出的十卷本《法华经玄赞》,第十卷中根据观音所救诸难进一步解释了为何称“观音”,并对其中的一些经文做了解释。华严宗奉《华严经》为经典,实叉难陀于武周时期在洛京大遍空寺译出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八十华严》),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796年)覇宾高僧般若于长安崇福寺译出四十卷本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四十华严》),内容较《八十华严》有明显的增多。这两部经典都对救难型观音有诸
多的描绘,...........
.............
第二章唐代两京地区俗界的观音信仰
观音的“救难”本质和“应验”特性,吸引了俗界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俗界没有佛教经典的束缚,较少受佛教僧彳吕的指导和限制,受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影响较多,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将观音与传统文化中孝道、仁善、长生、生子等方面融合起来,观音信仰越来越与俗界现实生活相联系。
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中提及的佛弟子、清信士(女),多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弟子,区别于在寺院修行的真正的佛教徒,本文将他们与其他不信佛的广大人群都列入俗界。与唐代僧界比较注重观音经典的义理不同的是,俗界更推崇观音的“救难”本质和“应验”特效,多通过念观音名号(或观音咒)、绣(画及造)观音像,祈求观音驱鬼、治病、救难、消灾、延寿、护国等。唐初受法华宗和华严宗影响,俗界观音信仰以救难为主,解决的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灾难等,表现为念观音经;随着大众化的净土宗的兴起,俗界既希冀观音能解决现世的苦难,又能接引亡者至西方净土,于是开始流行造“西方三圣”像;受密宗影响,俗界的观音信仰又呈现杂樣态势,既表现为念观音咒也表现为绣密教观音像,达到救难消灾或往生净土的目的。总之,俗界的观音信仰越来越脱离观音经典,呈现出通俗性、生活性、功利性、实用性的特征。宫廷画家还根据自己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创造出了 “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等完全中国化的观音形象。
第一节救难型观音信仰
一、观音救人世间诸难
救难型观音信仰源于《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救苦救难的神力,只要信奉者有难,称念观音名号,一心画(或绣)观音像虔心供养,观音自会感知,前来救难。隋唐之际,观音菩萨已是俗界流行之崇拜对象,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佛祖。京兆人郑童被压门下,奄奄一息,祷告观音,得到了观音菩萨的保佑,观音“福我奇童兮永无垠” ?。初唐中书令军文本,“少信佛,常念诵《法华经?普门品》。曾乘船于巨江中,船坏,人尽死”,文本因念佛,“遂免死”?。“唐龙朔麟德中,京师永兴坊许ir”,“患疾,冥然若死,” “遂造观音像两躯,仍令合家不食酒肉,病遂差”气武德年中,體泉县人徐善才信佛,经常诵观世音经,从京城回家途中路遇胡贼,心念观音经,胡贼杀死其他人,他却只觉微痛而无伤气不管是被压门下、船坏江中及患重病这些非人为灾难,还是路遇贼人等人为灾难,只要称念观音名号或观音经、造观音像,观音自会感知,救人们解脱灾难。............
.............
第三章唐代观音形象的定型及其定型的原因.......................35
第一节唐代观音形象的定型.....................................................35
一、观音造像形象的定型......................................................35
二、唐代画家笔下的观音形象...............................................36
三、唐代文人笔下的观音形象...............................................37
第二节唐代观音变为女相的原因..............................................37
一、观音变身女性的经典依据.................................................38
二、武则天的利用与推动.......................................................39
三、观音慈悲精神与母亲慈爱品质的吻合............................40
四、女性观音更能满足广大男女信徒的需求..........................41
五、唐代两京地区俗界审美观的需求......................................43
六、观音呈现不完全女相的原因.............................................44
结语
通过前面数章的分析和论述,可以总结出唐代两京地区的观音信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唐代两京地区僧界信仰观音表现在翻译各种类型的观音经典以及开展具体的信仰观音的实践活动。以长安和洛阳为译经中心,唐代的高僧大德翻译了大量佛经。自后秦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救难型观音信仰在中国全面流行。唐代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其立宗依据,加上华严宗的《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丰富了观音的救难种类,突出了观音救难的现实性特点。玄奘译出代表观音智慧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引起了民众信仰智慧型观音的热情。随着唐代净土宗的确立及发展,往生净土型观音经典不断被翻译。观音成了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菩萨,除救现世难外,还接引亡者往生西方净土。不救完诸难,观音誓不成佛。高僧大德将孝道思想引入其中,信仰往生净土型观音,可以表达孝思。“开元三大士”来华,创立了密宗,印度有关观音信仰的密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高僧大德翻译出的密教观音经典,丰富了观音的形象,完善了观音的救难种类。念不同的简便的咒语,便可达到不同的祈愿。密教观音经典中观音的治病与护国功能,倍受统治者推崇。
高僧大德信仰观音的实践集中在开展了信仰往生净土型观音和密教观音的宗教实践活动,贯穿其中的依旧是观音的救难本质。主要体现在:僧界在龙门石窟为“天皇天后”、亡父母、“法界众生”造观音像或“西方三圣”像,祈求观音救现世难,接引亡者往生净土;念不同的密教观音咒语,达到为他人驱鬼、治病,为国家祈雨、护国等现实的目的。
唐朝两京地区民间的观音信奉表现刍论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03
Tag:
相关其它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