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
盐是人类生存所不可一日或缺的必需品,且其弹性空间较小,无替代品,故盐利成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牢牢控制着盐的生产流通。清代对盐的生产运销控制的是十分严密的,它沿袭明代的纲盐法,实行专商引岸制,即签商认引、划界行销、按引征课。四川井盐,由于明末清初,破坏惨重,直至雍正末期,始实施计口授盐,划界行销的办法。之后生产规模虽有扩大,但因政府政策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其产量规模一直徘徊不前。咸丰年间,太平国运动爆发,清政府迫于各方压力,允许川盐行销两湖地区,仅于两省交界处或重要溢口设关收税,一税之后,自由贩卖。销盐市场的扩大,极大地刺激了井盐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其内部出现r一些新的表现,如生产规模的扩大,盐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天然气的大量开采;盐业管理上的逐步系统化;盐商集团的形成等。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四川井盐业的独特发展模式,及原因与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关于四川井盐业的研究,国内外文章及论著颇多,大多集中于对井盐发展中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探讨,与此同时的是对清中后期,逐渐形成的盐商集团尤其是自贡盐商集团的研究,这是因为富、荣地区的自流井与贡井由于天然气的开发,其埋藏丰富份额盐层被发掘,故经营中较易形成盐商集团。而对咸、同军兴后井盐业呈现不同表现的原因及影响,未有较为全面的分析。
这一时期四川井盐业的发展,尤其是其工场手工业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这在盐业作为国家垄断利益的行业中,是海盐、池盐产区所未有的,而其尤其是大盐商集团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较为巨大的,与以两淮盐业发家的扬州盐商相比,此种生产经营对一个地区更能使其产生一种沉稳的风气底蕴。
(二)研究现状
关于清代井盐业的发展变迁的相关论著式比较多的,其主要涉及的是在清政府盐业政策的变迁下,四川井盐的发展变化,其中偶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但不作主要论述。.............
................
二、清前期四川盐业与川盐济楚
明清朝代更替之际,全国各地战乱频仍,四川地区亦不例外,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兵焚纷争后,社会混乱,人口凋零,巴山蜀水满目拖痍,百废待兴。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四川所收复之地只有保宁、顺庆、龙安三府属,其它未收复之地,也是“土地荒芜、烟火寂寥,实同无人之境”。①五月二十八日,巡按四川监管盐法屯田式监察御史张所志揭帖:“每年总共起征条粮钱两仅五千有奇,业奉题留支给官俸薪、每年采买上供白腊及遇科场之场围经费,尚苦不足。”②当时,作为四川省城的成都,也找不到房屋供藩、皁两机关移驻,即使修几间用作临时办公地方,也难筹措钱粮,实无民力。
而井盐作为四川较为丰富的经济资源,其惨遭荼毒的程度亦甚为严重。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势力幵始进入川北,赵班室作为四川巡按,于闰四月初二日“入蜀受事”对当时四川井盐业叙述有:“蜀疆初辟,梗化尚多,仅有保(保宁)、顺(顺庆)二属,一切盐场政务荒废已极”,由于战乱,人口大减,难以招复“无奈井记灶废,民少田荒,百不存一”。@这是顺治初年的情形,等到了顺治十七年(1660年),巡按四川兼管盐法屯田试监察御史张所志调查了叙州府富顺县富义场自流井,这里原有盐井492眼,自明末天启以降,先后坊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入清后只剩下34眼,煎锅99 口。他在揭帖中写道:“继因兵荒渐臻,民逃丁绝,虽有一二流徒煎烧,较之承平,十无其九”④康熙十年(1671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在奏折中谈到一些盐产地的景象:變州府属万县、云阳、大宁和幵县盐井“具属新井开淘,所产之盐无几。即今日所处盐斤,尚不足本地易食之用。”而潼川州,“盐井尽为贼填,开淘复原不易。”犍为县“节年皆小贩行盐,或借本,或合本,不过数百斤而已”。彭水县“郁山镇所产之盐,原听思南、婺州、龄江、酉阳各土司、商贩,零星易卖;或一、二十斤,或三、五十斤,多则不过一百斤。”他总结当时的生产情况说:“目前,川中既无昔时繁盛,灶户亦无凑集烟民”,“此日之灶民,不过单夫只妇,即尽力经营,不但煎烧有限,且以所处者半供纳课,半借衣食,较之他省晒海、煎池,不及百万中之毫末。”...........
...............
三、川盐济楚下井盐发展中的表现.....................................12
(一)井盐规模的扩大..............................................................12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4
(三)经营体系渐趋完善.........................................................16
(四)盐商集团的形成.............................................................18
四、井盐业发展的原因分析.................................................20
自然资源丰富.......................................................................20
(二)“川盐济楚”及盐业政策的改变.......................................21
(三)井盐自身的生产方式.......................................................22
(四)人口因素.........................................................................24
五、影响.............................................................................. 26
(一)盐业市镇的形成.......................................................26
(二)道路交通....................................................................27
(三)典当业的扩大...........................................................28
(四)建筑、饮食..............................................................28
(五)其它经营..................................................................29
六、两淮收复引岸后川盐状况.....................................31
结语
在清代井盐业的发展史中,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乱而实施的川盐济楚政策,对其发展来说,影响是颇大的。两湖地区向川盐大幵其门,市场需求扩大,刺激了井盐业大规模的生产发展,对于盐业本身的发展变化本文己有论述,对当地的社会发展来说,从劳动者来看,井盐的扩大吸纳了大量的闲散劳力依附于它,解决了当地的闲散游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在生产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盐区巨大的人口流动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但川盐济楚只是清政府应对战时紧急情况的权宜措施,井盐规模缩小之后,其依附者难免会陷入困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教训不知是否会被人们及统治者作以借鉴。从兴起的盐商来看,其兴起与当地的联系也是紧密的,其出于各种目的的活动,修桥筑路、大兴土木、享受美味珍馐等的举动,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变相的传承。而随着川盐济楚发展起来的要数川南富、荣场区为最,其得益于储藏丰富的天然气的幵发,发展尤为迅速,而川北盐区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其规模并不大,故四川井盐业的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及生产力先进与否的原因,呈现出了时间上和地域上的不平衡性。
清代“川盐济楚”下四川井盐发展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63
Tag:
相关其它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