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一) 选题缘由、研究意义
民族问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政治统治中的重要课题,运用正确的民族理论、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来解决民族问题,对于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和谐非常重要。国际上,世界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致使民族问题更加突出,兴起新一轮的民族主义浪潮,国际敌对势力以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为借口,趁机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和渗透。“藏独”、“疆独”等民族分裂分子在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反华势力的教唆、支持下,近年来也不断加紧分裂活动。他们一方面挑拨离间,破坏民族关系,误导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另一方面又频频制造各种事端,酝酿恐怖活动,以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民族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进而引发民族关系的紧张。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如何做好我国的民族工作,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发展阶段,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基本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族情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疑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课题。近些年,国内有不少学者谈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及其作用,进而主张在社会主义时期促进民族融合,于是国内掀起了关于是否应该促进民族融合的论潮。我国现阶段是否应该提倡促进民族融合,这就亟需我们正确认识民族融合问题。于是,基于民族研究中的这种动向,选择对民族融合理论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共同性逐渐增多,民族特征消失,民族最终融合而消亡。《民族词典》称:民族融合,是"全世界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共产主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差别消失而融为一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也称:民族融合,是“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民族发展是民族融合的条件,民族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民族的充分发展繁荣是民族融合的基础,二者的趋势是一致的。民族发展的程度越高,民族间共同因素越多,民族接近的程度就越高,民族融合的趋势自然就越明显。民族融合反应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的自然结果和最高阶段。民族融合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人类社会只有进入充分发展的共产主义阶段,民族融合才会实现,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民族是经过一定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的稳定性特点及客观发展过程,决定了民族和民族特性将很久地存在下去。
…………
二、苏联民族融合的政策及理论依据
(一) 苏联民族融合政策提出的背景
恩格斯是第一个对民族融合做出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写道:“民族在共产主义制度下还将继续存在吗?答:按照公有制原则结合起来的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由于这种结合而必然融合在一起,从而也就自行消亡,正如各种不同的等级差别和阶级差别由于废除了它们的基础——私有制——而消失一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快地消失。恩格斯运用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整理写作了著名的民族学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揭示了文明时代以后民族发展的总趋势,即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产生了资产阶级民族,即由资产阶级统治和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民族将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不仅是资产阶级民族,而且是所有的民族,都将在共产主义的一定阶段自行消亡。“马克思主义提出用国际主义即用各民族高度统一的融合来代替一切民族主义”,"无产阶级不能支持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它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消除民族隔阂的做法,支持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促使各民族融合的做法。”
…………
(二) 苏联民族融合政策的起因及内容
苏联历届领导人超前地认识苏联社会的发展阶段,并错误估计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严重地忽视了民族矛盾和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导致了他们在民族融合问题上步入误区,民族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客观实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则。基于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超前认识和对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错误估计,无视各民族仍存在明显差距的普遍事实,长期以来苏联在民族关系方面报喜不报忧,竭力掩盖实际存在着的民族矛盾和问题,强行地加快民族接近和民族融合的进程气斯大林过早地宣布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并开始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还提出消灭了产生民族纠纷和冲突的社会阶级基础。1924年5月俄共(布)“十三大”政治报告提出,已经基本解决了各民族权利、经济和文化平等的问题。1939年联共(布)十八大决议宣称,苏联已"完成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斯大林认为“制造民族纠纷的主要势力即剥削阶级己被消灭,培植民族互不信任心理和燃起民族主义狂热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各民族之间的“互不信任的心理已经消灭”; “苏联各民族和种族,在全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所以,根本谈不到民族权利会受到损害”的问题。1952年10月,在苏共“十九大”又进一步宣称,苏联各民族“已经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以一种坚固的友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气苏联“已经成为全世界真正民族平等与合作的榜样和典范’气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宣称,苏联已实现了民族间事实上平等,苏联已形成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单一民族国家还要巩固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在苏联的民族数量上,1926年苏联人口统计时承认有194个民族,但在1936年制定新宪法时,斯大林却公开宣布苏联只有60个民族,这显然是为了适应民族接近和融合的结论。
………
三、苏联推行民族融合政策的主要做法及其教训.......... 19
(一)对苏联民族关系、国家分裂的影响......... 19
(二)对今天独联体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27
1.强推民族融合造成的民族隔阂挥之不去......... 27
2.强推民族迁移和语言融合造成 .........28
(三)苏联推行民族融合的教训......... 30
1、民族融合的长期性和缓慢性......... 31
2、民族融合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32
3、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33
四、对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启示......... 39
(一)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立足实际......... 39
1.需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39
2.需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关系发展状况......... 40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科学选择......... 43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成就......... 43
2."两个共同”是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的指导原则......... 47
四、对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启示
(一) 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立足实际
《共产党宣言》提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灭,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灭。"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是阶级问题。出于对民族问题的误解,苏联领导人和理论界错误认为民族问题已经解决了,从而否定了实际存在的民族的多样性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忽视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普遍性和复杂性,提出“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的理论,突出强调各民族的共同性和利益的一致性。苏联理论界的传统说法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并不产生新的民族关系问题。但是,我们只要认真阅读一下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论著就不难发现,他在论述民族关系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遗产时,并没有提出过社会主义不产生新的民族关系问题。相反,他认为,只要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就会产生民族矛盾,甚至无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之后,各民族和各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会存在很久,因此民族关系问题也会存在很久。在民族未消亡以前,忽视民族差别和民族特点是错误的。只要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马克思的第一篇关于民族理论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第一次提出,只有人类解放才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
结论
民族融合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涌现出一批对民族融合问题讨论的论文潮,近些年来,国内有不少文章谈古论今,提出"第二代民族政策”,意在主张促进民族融合,于是国内又掀起了新一轮关于民族融合的论潮。我国在现阶段是否应该促进民族融合,去直接地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淡化民族界线,这就成为我们亟需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笔者选取苏联民族融合政策的推行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从实例入手对客观事实分析而非理论层面的赘述,对于论证民族融合问题更具有说服力。笔者在论文中通过分析苏联推行民族融合的教训,论证不能强制的推动民族融合。只有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平等,民族间的联系日益频繁,民族的共同性才会自然增加,才能为民族融合奠定基础。因此,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重点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消除民族间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最佳形式,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现阶段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只有在民族真正平等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各民族的团结,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充分发展和共同繁荣,才能为将来的民族接近以至融合创造前提条件。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