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研究目的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一种常态。在近现代世界史上,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民族主义的浪潮席卷世界。中国也深受这种浪潮的影响,在坚持自我传统和吸收外来因素的努力下,中国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多民族国家治理道路。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进入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攻坚期。发展阶段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不断发生,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其中,“多民族国家治理”的话题也因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的出现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3 .14和7 . 5事件发生后,此类话题更是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同时,在国际层面,受国际格局变革以及“全球化”、‘‘多元主义”、“文明冲突”思潮的影响,“多民族国家治理”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议题对我国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也产生深刻的外部影响。由于内外双重因素的作用,此类话题争论逐渐演化为“多民族国家治理”的理论热点。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面临着一些理论争议,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如何突破此类困境走向未来,亟需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侧重于当前背景下的中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理论热点与趋势研究,透过近年来中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理论热点和现实问题,分析其深层成因,并在系统反思的基础上,预测中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未来走向。
1. 1.2研究意义
本文对探索我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道路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1. 2. 1理论意义: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面临着组织、分工和管理等一些基本的命题,也难怪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然而,民族和国家的出现使这些基本命题进入了更为高级的阶段,其内容的繁琐复杂性和其要求的合理重要性,也决非老子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那般“无为之美”。而其中,民族和国家关系的纠缠所产生的乱象就常常困扰着人们,尤其是进入近代民族国家时代以来,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成为现代国家产生和管理中的多棱镜。然而多彩与多元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不一定是美丽的愿景,暗淡的灾难对人类社会时常是一种警醒。马克思告诫我们“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问题和民族国家是历史的产物,有着它们特有的使命和过程,在“国家”话语下就面临着长治久安的管理问题。事实上,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人类也已有数千年的经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帝国无一面对的不是多元民族以及各式各样的多民族国家治理问题。但基本命题是古老和常新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模式与理念也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早期的“统治”向现代的“管理”迈进,近些年又逐渐提出“治理”和“善治”等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多民族国家治理”依然是现代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它作为一种模式和理念应该被深入研究并深入人心。当今世界各国对多民族国家治理所持态度、釆用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也面临着相关治理的现实问题。只有突破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及时进行相关的理论创新必不可少。在目前相关的理论热点下,深入的去分析其原因,系统的去反思它们所反映的现实问题,驱除不合理的因素,寻找一些共识,并努力尝试理论的探索,对社会科学的学习和关注者是一种使命的连释。1.1.2.2现实意义
我国有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加之所处的特殊发展时期,目前在“多民族国家治理”方面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首先,对于时下理论热点与现实中的问题要认真的总结和系统的反思,在全面慎重分析的基础上,在“多民族国家治理”公平、正义等理念下寻找一些共识,廓清一些不合理的认识和观念,尤其是要消除公众性的误解和狭溢民族主义的抬头的影响。其次,在合理性共识的基础上,进行力所能及的理论创新,对我国面临的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时代困境进行尝试性的道路探索,以求在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为民族政策的适时调整,为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民族间的和睦、国家的长治久安努力寻求思路和答案。
第2章理论热点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民族多元化的特点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国情,多民族国家治理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语。当前“多民族国家治理”理论热点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尽管发展中的民族政治学远未形成完全一致的体系和方法论,但它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新产物给了人们一种认识世界独特的视角。回顾历史,了解现实,总结实践经验,理清事物的关系,是我们做好理论热点分析的前提。
2.1理论热点的历史背景
2.1.1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理论形成的历史回顾
在近现代世界史上,世界殖民体系的发展所向披靡,固步自封的中国没有幸免。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边疆危机的频发等政治经济现实中,“救亡”和“启蒙”两大思潮开始激荡。李泽厚于《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表达了近代史的发展趋势就是“救亡压倒启蒙”,主流的革命史观也以“三次历史性巨变”全面概括“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逻辑,然而,“启蒙”促进了 “救亡”,“救亡”发展了 “启蒙”的交织局面也是历史事实。不管怎样,"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等西方观念逐渐传入和发展,“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问题的解决”等议题也开始进入现代中国社会的视野。西方列强主导的殖民史打乱了世界各大文明圈的历史演进,中国作为中华文明圈的主体虽得以保留,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民族融合与交流数千年不曾中断,各民族之间关系紧密,‘‘天下观”的文化认同有着很强的向心力,即使是少数民族主政的时代都不曾有所改变。然而,在西方列强拙础逼人之势下,亦面临着“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第3章主要理论热点的分析........ 21
3.1马克思主义的多民族国家治理理论旳分析....... 21
3.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分析....... 23
3.2. 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历史继承....... 2
3.2.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理论优点及局限....... 24
3.3 族群范式理论的分析....... 25
3.3.1族群范式理论的争议的源起.......26
3. 3. 2族群范式理论争论简介....... 26
3. 3. 3族群范式理论争论综合分析....... 28
3.4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研究范式的理论....... 29
第4章理论热点的深层原因分析....... 31
4. 1国内原因....... 31
4.1.1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1
4.1.2政治体制的改革的滞后性....... 32
4.1.3双重因素影响下的"公地悲剧"....... 33
4.2国际原因 .......34
第5章中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法理性反....... 38
5.1战略理性设计的结果 .......38
5. 2社会革命和建设历史发展的结果....... 42
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理论热点的历史和现实背景的论述,概括了我国当前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理论热点。然后在主要理论热点的综合分析中,尽力探析代表性理论观点的积极合理性和相对的不足,并在阐述他们理论争执点的同时表达了笔者自己的看法。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我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理论的合理性,本文对现实问题和理论热点的出现的深层原因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在理论热点综合分析和深层原因探索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现象根本性的发端于我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法理基础。而在紧接着的法理性反思中,本研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实证逻辑的线索,本文立足理论创新,尝试性的论证两大法理性命题: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战略理性设计的结果,也是社会革命和建设历史发展的结果。在两大法理性命题论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和善治的实现根本在于相互信赖、相互依靠的利益和命运国家共同体的形成,而其根本法则是对各族人民利益的保障。从此观点出发,本文对中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未来展望,为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下的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同时,也提出要处理好外部经验的镜鉴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本研究在思路逻辑紧密的同时,疏于了广泛而具体的数据和事例的整理,这是本文没有顾及的不足,我在将在未来的反思中将尽力去改善。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治理和善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期待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多民族国家治理作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其理论和实际模式的探索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2]《马克思恩格斯民族问题》第31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5]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第六版,2001年
[7]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8]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9]浦善新主编:《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年。
[10]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