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地域自治制度的认同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40
论文字数:38965 论文编号:sb201401131154429517 日期:2014-01-13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一个由各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我国各民族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巨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 49%。对于国家的赞同性认同和民族的归属性认同不仅使民族国家的身份得到确立,还使民族国家本身获得巨大的凝聚力,对国家统一与民族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为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走向胜利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4、动摇,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小‘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民族问题。从理论意义上讲,研究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问题有助于拓宽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有关民族地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视野。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同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总是在+断的调适与完善,以适合民众公共政治生活的需要。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认同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因,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和跨境而居的地理分布格局,使认同也就表现出层次丰富和形态生动的特点,即费孝通先生定义的“对中华民族的高层次认同”和“对本民族的低层次认同”。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认同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变成实现认同的一种特殊工具,+断探索新形势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认同相结合的方式是时发表展和民族融合给我们提出的重要课题,对于最大限度的促进中华认同的发展,维护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学界在邓小平提出的“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指导下,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审视和探讨,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理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修改和完善等。'从政治制度层面检释并描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的著作有很多,其中陈云生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基础层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如制度的产生、内容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爱祖国和爱民族最能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蕴含。张尔驹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讨论,通过史料对民族自治政权的性质和作用进行分析,对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进行研究,并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李春林、郭宝亮等著的《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和段尔煌、刘宝明著的《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学》侧重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研究民族区域自治。2001年2月28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对更好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一些论文也极具有代表性,如周平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和王希恩的《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区域自治》。此外,潘志平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苏维埃型民族共和国联邦模式》,牟本理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比较研究》,肖陆军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之比较探析》和穆军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比较研究》"侧重于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外联邦制或特别行政区进行比较等。刘惊海和李瑞主编的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专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一书通过考察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五个民族自治区及云南、青海等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省份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发展前景进行审视。全书由以上民族地区的学者们共同完成,从宏观角度揭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整体情况、民族地区具体实施情况的回顾与分析、并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共性问题做出研究和探讨。'关凯的《族群政治》一书从探索民族问题的基础、国家建构与族群性、族群政治、国家政策与族际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对比国内外各种民族政策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转型中民族问题的治理及构述和谐社会的屯驳性,幵拓丫民族研究的学术视野。


一、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认同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基础


(―)中国民族政策核心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概念辨析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包含统一多民族的现代国家内,在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内部事务,设置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研究民族区域自治,首先要弄清楚民族、种族与族群的区别和民族自决、民族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概念。“民族”一词英文为nation,是国家的合法载体。国内学界长期沿用斯大林关于民族的经典定义,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共同体”。哈贝马斯认为民族有两副面孔:由公民组成的民族和由民众组成的天生的民族。前者是公民对公民的认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后者是公民对同胞的认同,较富有文化性。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深入,中国的实际情况使学术界对“四个共同体”的刚性进行反思,从而更加强调民族的文化性。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宗教在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种族(ethnic group )又称人种,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形成的一个生物分类上的单位。“族群”则指具有事实上的或者自认为的共同血统、共同文化、共同体质特征以及一整套共同态度与行为举止的人类共同体。区别这三个概念最重要的维度是它们与政治关系密切程度的差别,其中“民族”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现状分析.......... 20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认同.......... 20
1.组织保障和机构设置有待修正与创新.......... 20
2.经济发展不平衡.......... 20
3.法律及制度体系尚不健全.......... 21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认同.......... 22
四、国外民族政策中认同问题的经验借.......... 25
(一)前苏联民族政策中认同问题的教训.......... 25
(二)美国民族政策中认同理念对我国的启示.......... 26
(三)印度民族政策中认同问题的借鉴.......... 27
五、解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问题之对策.......... 30
(一)创新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组织形式.......... 30
(二)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力度.......... 30
(三)完善民族地区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31
(四)有效保护与推广民族文化.......... 32
(五)尊重民族地区宗教信仰.......... 33
(六)正确看待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4


结论


中华文化所蕴涵价值体系深深地积淀于民族心理之中,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它为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源泉,并最终赋予国家得以建立和运作的资格。国家在维护和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得实现的同时蕴含着国家的政治效力,这种效力把“求同”的追求包涵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性、一致性和普遍性之中,把“存异”的认同属性体现在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发展经济与社会的特殊性和对少数.?民族这个共同体得以不断延续的民族性里,进而有效缓和在现代化过程中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所可能带来的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危机。因此,正确看待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认同问题既可以维护祖国统一,解决民族矛盾,也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促进了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维护了我国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本文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认同的基本概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为研究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认同问题的理论基础,从“求同”和“存异”的认同属性中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尝试性解释,希望在此基础上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在民族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做客观分析,以期提供政策对策。但是,因为研究时间、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精力有限,在解决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问题方面,还有很多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收集更多的资料信息,对此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力求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37-365.
[2]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4]李春林,郭宝亮等.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Ml.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5]段尔煌,刘宝明.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
[6]刘惊海,李瑞.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7]关凯.族群政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8]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9]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0][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84.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