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自治区金融排斥和治理政策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chenhuixia 点击次数:74
论文字数:209609 论文编号:sb2015012922322311830 日期:2015-01-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导论

金融排斥治理政策是对金融排斥态势的一种纠偏,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应成为金融排斥治理政策最大受益者和重点关注对象,因而研宄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治理路径及其治理政策是治理其金融排斥的有效手段。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理论、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边疆经济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试图构建一个评价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态势的指标体系和案例模式;同时分析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路径及其治理政策;在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经济政策实践和效应的背景框架下,用实地考察调研的方式深入分析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金融排斥态势和金融排斥治理实现路径,结合该领域相关前沿研究方法和计量分析模型,分析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排斥效应,以此探究最适宜的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路径,提出切实可行的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以期为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实现金融“普惠性??目标功能,实现云南民族地区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

第一章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研究的背景框架:金融发展、金融生态、经济金融政策

第一节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完善的金融体系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最终达到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金融发展因素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刻影响经济体的社会发展程度,并从不同路径制约着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实践也说明了: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然其金融发展的滞后也成为形成金融排斥的主要原因。2010年,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GDP达2800亿元,2005年该指标不足1300亿元;人均GDP达到1.2万元,2005年该指标不足0.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850亿元,2005年该指标仅为35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20亿元,2005年该指标仅为80亿元;财政支出超过880亿元,2005年该指标约为2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700亿元,2005年该指标仅为的642亿元。



第二节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生态
金融学理论认为,金融生态的主体、环境和调节机制三位一体地构成了完整的“金融生态”概念。金融生态主题和环境之间、环境和机制之间、机制和主体之间通过交换资金、物质和信息流而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并建立起两者或者三者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组织及其之间的竞争协同关系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恶劣的金融生态环境可能破坏金融组织竞争协同关系,使金融生态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资金和信息交换出现梗阻,进一步从使整个金融生态系统出现失衡,而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可能激发金融组织的竞争协同关系,使金融生态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资金和信息交换进一步加速流转,并使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加牢固。因此,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保持金融系统平衡、增强金融效率、提升金融功能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实证研究.......... 82

引言.........82

第一节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维度指标评价 84第四章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效应研究............ 117

第一节民族地区金融排斥效应的理论分析 .............117

第五章金融排斥治理路径国际经验............ 157

第一节美国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157

第二节英国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158

第三节日本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160

第六章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建议

第一节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的原则
关于金融普惠供给的建议多种多样,其中涉及银行信贷、金融理财、保险、证券、期权期货、信托等等。我们认为,金融理财产品供给要遵循需求层次递增的原则,逐步向上发展。金融产品的需求层次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息息相关,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的金融需求从固定收益类产品向浮动收益类产品延伸,从低风险产品向高风险产品延伸,从最基础层次的银行信贷向保险、信托、基金、期权期货等复杂性较高的产品延伸。我们在提供政策建议时强调关注当地的经济水平,其实质就是关注当地的金融需求层次,并据此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针对民营资本面临的“弹黃门”“玻璃门”现象,“国十条”明确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总之,国家的政策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减少了成本。普惠式金融的发展和国家当前的经济金融政策结合得越好,越能够减少政策执行阻力,提高政策的支持力度。因此,要尽可能把国家提出的有助于发展民族地区金融市场的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尽可能多地挖掘政策含金量,尽可能广地拓宽政策执行范围,尽可能深地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第二节外部环境的营造一提升效率上限,穷实安全下限
健全的结算和中介服务是完善金融体系的必备条件,支付结算手段的发达才能保证金融体系成长。虽然近些年来云南省大力推广惠农POS机的布放,但是从布放面积上看,还没有完全实现村村都有POS机;从自助工具上看,自助工具还局限于POS机这样的简单自助工具,CRS、ATM等较为高级的自助工具即使在乡镇一级都没有得到大规模使用。不够健全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过程中既降低了提高资金使用率,又降低了提高支付安全性,减少了交易发生,还使得银行不能及时掌控农户家庭收支状况和农户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增加了信息收集成本。基于以上分析,云南省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完善云南省普惠外部环境建设,提供一个相对规范安全的环境,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


结语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的症结集中表现为金融排斥态势曰趋加剧,进一步使其金融发展从宏观到微观都呈现出弱势格局。第一,金融产品供给不足。在市场化取向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公民作为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民族自治地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作为制度性信贷配给的直接对象,他们接触到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少,得到的金融服务机会越来越小。第二,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收缩撤并县及县以下的网点,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面临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资金净流出等问题,金融排斥程度十分严重。第三,金融资源流失严重。金融机构融资是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获得资金的主要途径,由于目前这些地区金融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金融资源在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并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更多是以净流出的方式扮演着储蓄动员的角色。通过本文构建的评价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态势的指标体系和案例体系,对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实证研究表明:从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共性的经典维度指标和个性深入实际的田野调查案例数据指标分析两个方面来实际评价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确非常显著。
............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医学生第一年学业成效影响因素队列研究
下一篇:航天企业计量管理革新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