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 选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主席明确指出:“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6 年,中国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等建设和谐社会的方向。然而,政府职能不到位,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公共政策不公,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的状况导致政府管理不力,公共危机凸起,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下,中国也经历着重大的政府管理改革, 在此变革过程中, 中国 NGO 在公共管理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作用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多样化,有力推进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我党特别强调“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表达了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再次确定和明确了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 NGO 的研究,从最早的关于 NGO 创建目的和介入范围的研究到后来关于 NGO 组织方式和职能的转换等研究历经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直到 20世纪 70 年代,随着 NGO 的快速发展,学术界也掀起了相应的研究热潮。根据克拉默(Kramer)等人的统计表明,1970 年以来的非营利组织研究成果甚至比过去 50年的综合还要多,列维特(Levitt)、 麦克劳夫林(McLaughlin)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非政府组织的基本定义和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提出了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等名称,以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Salamon)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不但从组织特征出发概括了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还根据 26 个国家的比较研究,建立了国际非营利组织分类标准,即:(1)教育学术;(2)医疗;(3)社会福利;(4)文化休闲;(5)职业团体;(6)住宅开发;(7)国际事务;(8)公民倡议;(9)环境保护;(10)慈善;(11)宗教;(12)其他。这种分类法很容易识别哪些组织是非营利组织,但不利于深入的学术研究,而且各个国家的背景也存在差异。此外,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和欧共体经济活动产业分类体系也依据不同的特点对非政府组织做了分类研究。为探讨 NGO 的兴起的背景和原因,维斯博德(Weisbrod) 提出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在捐赠人的资助和志愿者的无偿劳动以及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存在,从而论证了非政府组织存在的原因。汉斯曼(Hansmann)从营利性组织的局限性入手,分析了非营利组织部门的功能需求,并最早提出了“合约失灵理论”,他依据营利组织自身发展的局限,结合非营利组织本身特性,详细分析了对非营利组织兴起和发展的背景,提出非营利组织形态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他的研究缺少对非营利组织的特点、规模和制度供给状况等角度和方面的全面分析。
……………
第一章 甘肃省Z县青少年发展救助会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困境
一、 甘肃省 Z 县青少年发展救助会发展状况
甘肃省 Z 县青少年发展救助会(以下简称救助会)成立于 2008 年 8 月,是一家致力于民族地区青少年发展救助事业的非营利性民间公益机构。2009 年 6 月经政府批准,依法在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由热心公益事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志愿参加的非营利公益团体。其上级主管单位为 Z 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按相关政策及规定定期实施监督管理。“救助会”成立后,以“相聚民族县,援助你我他。”为工作宗旨。以关注该地区贫困现象、贫困人口及弱势群体为工作内容而展开具体的救助和帮扶活动。通过社会参与的方式,组织开展有益于当地社会弱势群体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推动弱势群体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妇女、孤儿、留守儿童、老人、残疾人等;涉猎领域广及教育、环保、医疗、就业培训、慰问宣传等方面。具体业务范围有:一、为孤寡老人和孤儿提供生活上的资助;二、是为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妇女提供健康宣传和技能培训;三、为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流动课外书籍,定期组织阅读辅导,并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为其进行心理和作业辅导;四、其它公益类活动。“救助会”经团队成员协商讨论,政府部门审核批准,组织成立了理事会,并选举产生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
……………
二、 甘肃省 Z 县青少年发展救助会生存困境
“救助会”自成立以来,履行公益救助的职责,开展各类社会活动。注册之前,“救助会”开展的主要活动有:为农村妇女儿童募集和输送衣物;慰问贫困家庭、老人和孤儿;举办公益宣传活动,如:农村妇女健康现状调研、交通安全知识宣传、食品卫生安全宣传等;为当地身患重病的儿童募捐治疗资金;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和初高中生,慰问部队官兵、清扫社区等基础性活动(见图 1-3)。依据图表显示,“救助会”在这一阶段,平均每年通过各种途径组织闲置物资的募集活动 6 次左右,为农村贫困妇女和儿童输送衣物和文具等。开展贫困家庭的慰问 4 次左右,期间对孤儿的慰问次数是贫困家庭的两倍。在公益调研和宣传方面,主要涉及农村妇女健康调查、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和食品卫生安全宣传等,2008 年至 2009 年期间共计组织公益宣传活动 2-3 次。发起资金募集,为患病儿童筹集治疗款,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救助会”尚未注册之际,关注类似活动的频率较高,达到每年 4 次左右。每年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 8.1 建军节活动 1 次,开展社区清扫活动 2 次。显然,“救助会”涉及的活动范围和领域虽广,但没有确定单一的服务群体或者服务对象。然而,这些活动基础性强,简单易操作,为后期顺利注册“救助会”鉴定了基础,赢得了成长的机会。
…………
第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 NGO 发展的对策建议.........35
一、充分发掘需求空间——社会发展需要 NGO....35
(一)西北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5
(二)找准需求,对症下药.........36
二、积极完善组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37
(一)组织战略规划是 NGO 发展的航向.......37
(二)人力资源管理是 NGO 运作的基础.......38
(三)筹资管理是 NGO 运作的前提.........40
(四)项目管理是 NGO 生存和运作的保障.........41
三、加强利用外部资源——NGO 赖以生存的环境......42
四、树立现代公益慈善理念....44
一)高调公益,加强宣传.........45
(二)理性公益,主张协作.........45
(三)微公益,人人参与.......45
五、有效开展服务评估工作....45
(一)完善自评互评机制,推动反思总结.........46
(二)引进第三方评估,推动“公益透明”.....46
第三章西北民族地区 NGO 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充分发掘需求空间——社会发展需要 NGO
以甘肃省为例,有回、藏、保安等 28 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总体上呈现出相对聚集的民族分布格局。因此,西北地区呈现出民族文化丰富、宗教文化多元、传统礼仪多姿、风俗习惯多彩的特点。如回族的“花儿”文化,独特有充满趣味;如维族、藏族的少数民族语言,各具特色;再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个宗教都有各自固定的信教群体,以伊斯兰教为例,全国有回、东乡、保安、维族、哈萨克族等 10 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各个宗教内部也是教派林立,呈现宗教多元的鲜明特征。同时,西北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与全国平均水平和民族地区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当代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民族地区的NGO 成为当地了解民众需求、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公益救助、扶贫、教育等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志愿者构成和组织管理的复杂性等因素,西北民族地区的 NGO 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呈现出方方面面的问题。甘肃省 Z 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关山脚下,与陕西陇县相毗邻,是西北地区国家级特困县之一。现总人口 32 万,其中回族人口占 70%左右。多年来,该县位置偏远、资源奇缺、环境较差,致使该县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质量差,加上信息闭塞、交通不畅、人口增长速度快、使得人民群众思想落后、个体素质低、家庭经济负担重等等。近年来,在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的配合下,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要让这里的群众从根本上脱离贫困,走上致富之路,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大量资源的支持和投入。
…………
结论
综上所述,“救助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来自自身内部治理方面的瓶颈,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 NGO 普遍面临着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和外部生存环境不适宜的状况。无论是从 NGO 自身出发,还是将其置身在大的社会环境下,西北民族地区 NGO 都面临着很多关乎生存发展的困境和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克服西北民族地区 NGO 瓶颈,笔者认为,西北民族地区 NGO需要完善的自我管理机制和模式,实现财务公开透明化,树立社会公信力,注重人才培养,以赢得必要的生存空间。同时,要实现良好有序的发展,西北民族地区 NGO 还需要一套合理健全的法律法规的引导和管理。只有正确认识当地的现实需求、发掘合理有效的需求空间,从组织战略规划、人员管理、筹资方式、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升组织能力,结合本土的贫困现状、宗教特性、民族特性,挖掘本土资源、寻求外部合作,不断的开发当地 NGO 存在的隐性潜力,做好自评、互评、第三方评估等服务,从而实现组织目标、推动 NGO 健康有序发展、改进其社会功能和作用,巩固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