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主旨及意义
19世纪上半叶,随着中西交往的日益扩大,西方社会对有关中国知识的渴求也愈益强烈。在既往300年里,西方国家在以来华天主教传教士的作品为中心,己经初步建立了一个关于中国的知识系统。然而,这一知识系统遭到愈来愈多的质疑乃至否定,重新建构关于中国知识体系的要求日益强烈。在此过程中,活跃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西方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商人等西方人士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这一群体经营的出版物中,1832年至1851年有美国传教士发行的《中国丛报》CThe Chinese Repository)可以作为其学术水平的代表。这份月刊在西方学术界重新建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二、先行研究
关于《中国丛报》,早己有学者意识到其重要性。1942年,在岩井大慧主持下,日本学者从《中国丛报》前十五卷,挑选关于中国及其周边消息与中外关系的内容,翻译成日文,编成《支那丛报解说》。2国外方面,目前为止关于《中国丛报》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 Elizabeth L. Malcolm 于 1973 年撰写的 “The Chinese Repository andWestern Literature on China 1800 to 1850”。该文从《中国丛报》的创刊目的、撰稿人、发行网络几个方面,说明了该刊的影响力。作者强调《中国丛报》是西方社会第一份专门讨论中国的期刊,十九世纪初期,欧美的书评或杂志凡是论及中国之处,多是征引或转载自《中国丛报》,该刊成为当时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源。
.........
第二章源于“文献”的地理认识
一、以浙江、湖北与西藏地志为例
《中国丛报》中总共记叙了 18个省的地志(Topography),外加西藏和黑龙江两个地区,共涉及20篇文章。文献来源主要是中国官方记载和西方早期对中国的记述,中方文献主要是《钦定大清会典图(嘉庆朝)?舆地图》,西方文献主要是杜赫德所撰《中华帝国全志》,以及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两个访华使团成员的记述。20篇地志大致体例是:先总体介绍一宵的经讳度、边界、面积、人口、物产等,再分各府介绍。各地志篇幅不同,篇幅最大的是广东贫,篇幅最小的是西藏。笔者以浙江、湖北两省及西藏地区为例,详细说明该刊屮所发表地志的具体情况。
......
二、地志文献总体情况
《中国丛报》中涉及的地志包括:18个省份及西藏、黑龙江两个地区,共20篇地志。这些地志大致撰写方式是,首先总体介绍-省大致情况,包括其经讳度、边界、面积、人口、物产等,其次列出各府与各县中英文名称,然后在分府作详细介绍,包括其方位、边界、各县分布等。
........
第三章源于“航行”的地理认识................22
一、沿海航行................................22
二、内河航行................................29
第四章源于“生活”的地理认识................32
一、广州....................................32
二、厦门....................................33
三、福州....................................34
四、宁波....................................35
五、上海....................................35
第四章源于“生活”的地理认识
一、广州裨治文(E. C. Bridgman)的《广州漫步》56。这个系列8篇文章发表于该刊第4卷的若干期,内容包罗甚广。这些文章注明“摘录自私人日记”,作者是裨治文。裨治文是美国公理会(The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Foreign Mission)教士。1830年到广州,是第--来华的美国教士。这一系列文章是他于1935年5月至11月在广州的见闻记录。连载的每一次均无特定主题,一般每-?段都有一个小标题,相瓦之间没有什么联系。这一系列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
结语
《中国丛报》在19世纪上半叶,西方学术界重新建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份月刊中所载关于中国地理的文章,主要由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商人等西方人士所撰写,代表了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地理的认知情况。从15世纪以来,地理探索是西方对整个世界认识的过程。地理知识本身是客观的,西方对中国地理的探索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发现,即用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地理知识对中国进行改造。然而同时,这种发现又不完全是理性的,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带有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将中国的地理纳入西方知识体系之中。中国的地理发现与非洲、澳洲等地理发现不同,中国在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下有自己的一套地理知识架构,故西方人对中国的地理发现并非全面发现,是结合中国原先地理知识的发现,是中西方相互碰撞、调整的结果。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