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 述
我国荒漠干旱地区的最东界即是阿拉善高原,高原同时占据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隶属于蒙古高原,处于蒙古高原西南部,是内蒙古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祁连山脉与世界海拔最高高原青藏高原自高原南部与其相接连,黄河与黄土高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自阿拉善高原东缘与其相连,从动物地理区划上划分应属于古北界、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地理上位于北纬 37°30’~42°36’,东经93°6’~106°36’之间(胡乔木,1992)。 从行政区域角度分,高原处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西端最远处,东、西、南、北4个方面分别邻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至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一线;甘肃省;宁夏;蒙古国。国境约730km;最东与最西距离近800 km,南端到北端跨度约 400km,总面积近 27万 km2,单就阿拉善盟面积排序,其在内蒙古各盟面积中最大(刘春莲和刘菊莲,2010),阿拉善盟包括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 3 旗,截至 2010 年全盟人口达 23 万。南高北低状为阿拉善高原的基本地形,平均海拔 900~1400m,最低处为银根盆地,海拔 740m(娜仁图雅和张东明,2009),最高处为祁连山疏勒南山达5500余米。仅阿拉善盟的各类地貌的面积来看,沙漠、戈壁、山地与丘陵、滩地所比例分别为 28.1%、34.2%、18.0%和 19.7%(龚家栋,2005)。另外在高原范围内分布若干盐湖,按湖水主成分可分为硫酸钠亚型、氯化物型、硫酸镁亚盐型、碳酸盐型(庞西磊和尹辉,2009)。
...........
2 阿拉善高原研究概况及课题的提出
2. 1昆虫学及其区系研究概况
国内拟步甲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由任国栋及其研究团队系统完成并较全面总结,先后发表拟步甲相关论文 200余篇,其工作主要总结于《中国荒漠半荒漠的拟步甲科昆虫》、《中国土壤拟步甲志》(第一卷 土甲类)、《中国土壤拟步甲志》(第二卷 鳖甲类)、《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鞘翅目 拟步甲科琵甲族》(完稿)中。中国拟步甲幼虫的分类研究,主要见于有志等(1992-2000)在最近 20 年间,发表了 10 余篇有关论文,相关研究涉及蒙新区约 160 种。国内拟步甲蛹的研究更为薄弱,蛹的分类除主要农业害虫如类沙土甲 Opatrum subaratum、网目土甲 Gonocephalum reticulatum、二纹土甲G. bilineatum(吴福祯,1978;高兆宁,1999)、草原拟步甲Platyxcelis sulcate(魏均鸿等,1989)和姬小鳖甲Microdera elegans (任国栋等,1990)报道外,近年报道了6 种(于有志等,1993)、编制了27 种拟步甲蛹的检索表(于有志等,1999)和漠甲亚科4族9属26种蛹的检索表、鉴别特征和特征图(于有志等,2004),以及土甲族11 种蛹的形态特征(Jia Long et al., 2013),为世界拟步甲蛹的分类提供了新资料。
2. 2研究课题的提出
阿拉善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何改善其恶劣自的然环境等相关问题也也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值得引起相关领域学者的重视。而对阿拉善高原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生物区系与地理分布的研究却为数寥寥,且主要集中在对哺乳动物等的研究,这就更使得对阿拉善地区生物的研究,尤其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动物及其区系与地理分布以及区域划分的研究成为当下生物学科研工作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类研究可以有力地促进在此区域开展其它相关研究,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 阿拉善高原处内陆腹地、中温带干旱荒漠区,大部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总体贫乏,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于该区域内生物物种的存活、发育、繁衍都是极大的考验。而拟步甲科昆虫在本区多以荒漠和戈壁为主的环境下仍能广泛分布,这就使得研究该区域的拟步甲区系、地理分布、适应性等产生了兴趣,并成为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尽管对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种类调查已有一定规模的工作开展,但尚未对该科昆虫在阿拉善高原的种类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有关拟歩甲的区系形成、生态地理分布等的研究也十分有限。本课题研究目的主要在于补充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与地理分布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该地区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 研究材料与方法•••••••••••••••••••••••••17
3. 1研究范围••••••••••••••••••••••••••17
3. 2研究材料•••••••••••••••••••17
4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种类组成••••••••••••••••••••••••23
4. 1朽木甲亚科Alleculinae Laporte, 1840 ••••••••••••••••23
4. 2漠甲亚科Pimeliinae Latreille, 1802••••••••••••••••••••••25
5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组成特点与地理分布•••••••••••••••115
5. 1拟步甲的种类组成•••••••••••••••••••••••115
5. 2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区划归属•••••••••••••118
5. 3拟步甲的区系成分与地理分布••••••••••••••118
6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特有性与生态地理区划
6. 1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特有种类的多样性
由表 6-1可见,阿拉善高原各亚科特有种分布不均衡。其中,漠甲亚科Pimeliinae特有种种数最多,达 20种,占本亚科物种总数的21.7%;伪叶甲亚科Lagriinae特有种占所隶属亚科的比例最高,达到33.3%,占特有种总数的 7.3%;而就特有种所隶属的属占阿拉善高原该亚科已知属的比例来看,朽木甲亚科Alleculinae比例最高,达到了100%,这或许与阿拉善高原的干旱、荒漠环境不适于树栖拟步甲生存以及考察的深入度有关系,随着课题的进一步的深入,这一情况将会得到更多的阐释。在族级阶元,特有种分属于11族,占总族数的 47.8%,且拟步甲亚科Tenebrioninae所含族数最高,达 6族;鳖甲族 Tentyriini所含种类最丰富,达14种,占总特有种数的 34.1%。 在属级阶元,含有特有种的属为 21 属,占总属数 52 属的 40.4%。其中小鳖甲属所含有的种类最丰富,达7种,占阿拉善特有种总数的17.1%,占该属阿拉善分布总数(16 种)的43.8%。 从特有种的区系成分来看,41种全部为古北种,且以漠甲亚科Pimeliinae所含种数最多,达 20种,占总特有种数的48.8%,其次为拟步甲亚科Tenebrioninae(17种),占总特有种数的41.5%。
6. 2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特有种类的分布格局
由表6-2可见,阿拉善拟步甲分布密度栅格分布状况为:全区域被划分为72个有效栅格,其中分布有特有种的有效栅格有49个,分布密度最高的是位于贺兰山东麓的以银川为中心的栅格E15(11种),栅格F13、F14密度也较高,这两处分别位于甘肃景泰和宁夏香山交界地带,此外栅格 D10、D11、E10、E11的物种密度也较高,此处是阿拉善右旗旗府额肯呼都格、甘肃山丹县、龙首山所在地及其周边。 总体看,特有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近似,均呈现东西和南北的不对称,表现为东部以贺兰山、银川平原、中卫沙坡头、甘肃景泰为中心物种丰富度高,西部低;南部以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中卫、景泰为中心物种丰富度高。这一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区域内存在的客观分布情况。如阿拉善高原西部和北部多为沙漠戈壁等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不利于生物物种的生存和分布;另一方面也与调查期间的难易程度表现出的调查深入程度有关,上述地区交通极度不发达,这都给在此区域的调查造成了很大困难,影响了调查数据的获得。相信随调查进一步深入,数据将更加完善,但总体分布格局应不会改变。
............
7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区系起源与适应特性
由结果可见,阿拉善高原区域、中亚亚界的蒙新区被首先聚到了一起,其它 5 个动物地理区聚为一类,明显与其它各地理区的种类近似度非常低。可见阿拉善高原分布拟步甲与蒙新区关系最近。据此我们非常粗略地推测,拟步甲自联合古陆扩散至中亚地区后经白垩纪大规模的海侵,中亚仅余哈萨克斯坦及天山为陆地,拟步甲退守至中亚地区的这些陆地,此后在此生长、演化,之后伴随海退,以中亚为起源中心,扩散至阿拉善高原等更为广阔的地区。 但是,目前拟步甲的发生和起源的确凿证据数目寥寥,尤其已知的化石证据更为稀缺,有关阿拉善高原的地质历史资料等都非常有限,笔者只是根据现有拟步甲地理分布特征结合地质历史等有关资料,利用生物统计及聚类的方法,得到较为客观的研究结果,但随着研究资料、材料和方法的全面、丰富、改进,所得结果应会更接近客观实际,这方面的工作还待本课题组今后深入研究。而就推测结果本身,可作为与拟步甲近似类群相关研究的参考。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