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短短的三十几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迈进,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管理相对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跟变化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不相适应,社会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收入结构不合理,贫富差距过大,人口流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曰益凸显,给社会公平公正、安定团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于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报告指出了社会体制改革的四个加快:第一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第二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第四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本文的研究梳理和审视了加强社会管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从界定社会管理的概念着手,分析了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及加强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根据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深入剖析了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客观、全面、务实地探讨加强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对策建议。社会管理是政府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而对社会活动所进行的管理。如何加强社会管理,是世界各国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学者、社会学家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集体意识和社会分工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他认为欧洲工业社会的危机是由于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利益和价值的分化造成了社会冲突和社会失范,传统的利益协调方式和价值体系解体,社会矛盾不断加深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新的社会组织的基础上进行社会重组,形成“社会团结”的有机形式,防止“社会排斥”和“社会分裂”。团结理论,暗含着一种社会变迁的一般模式,即从机械团结的社会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转变。他的理论虽然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但他对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受到的威胁所作的分析,以及关于社会团结的基础和依靠法律维护社会团结的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
一、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县级政府社会管理的特征及存在的困难
(一)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县级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
云南与越南、老挺、緬甸三国接壤,25个边境县都有为数不等的乡村散布在国境线上,除怒江州边境三县有高黎贡山作为天然屏障外,其它边境县(市)直接与邻国接壤,有些边境地区之间村连着村,户连着户,肝陌交通,鸡犬相闻。随着国际间合作和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边民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边境之间的贸易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一些非法境外组织和境外非法分子也纷纷向边境地区聚集。特殊的地理区位使边境地区许多社会问题都带有国际性的特征。首先是国际犯罪,如走私贩卖枪支、毒品买卖、拐卖人口、跨境赌博、非法宗教组织活动等。其次是与境外有关的特殊人群,如“三非”人员、跨境婚姻、国际难民等。对带有国际性社会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到我国边疆稳定和与邻国的国际关系,使边境地区的社会管理变得更微妙、更复杂。云南边境地区是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区域,这也是跟我国其他边境地区相比最大的特点之一,全省26个民族在边境民族县基本上都有分布,25个边境县有22个是民族自治地方,西盟、贡山两县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93%和95.5%。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大多都居住在边境一线,傣、佤、哈尼、景颇、傈傑、拉祜、布朗、阿昌、怒、德昂、独龙、壮、苗、瑶、彝、布依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他们与境外相邻的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民俗民风。同时,边境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不一样,还有些是“直过”民族,他们有人口多的,人口少的,有聚居的,也有散居的,情况错综复杂。由于复杂的民族关系,边境多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变得更加千头万绪,在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用少数民族认同的方式,用少数民族听得懂的语言,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情感,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不能釆用统一的模式,否则不仅会伤害民族感情,而且会影响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
……………
(二)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县级政府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
边境民族地区是陆路边境,除少数地方有高山作为天然屏障外,绝大部分地区与邻国村寨相通,长期以来边民之间相互交往形成的探亲访友、通商互市、拜佛朝庙、节日聚会等传统习惯在新时期变得更为频繁,双方边境之间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随着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对外幵放力度加大,边境贸易不断增长,边境民族地区来往的人也越来越多,流动人口不断增长。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接壤的境外区域比较特殊,有的政局动乱,有的毒品泛滥,导致涌入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成分复杂,增加了边境民族地区社会治安的难度。近年来,边境民族地区各县级政府不断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但是边境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复杂,流动人口分布广泛,特别是一些企图扰乱社会治安的不法分子更是到处藏匿,有的遁入深山老林,导致无法管理。目前边境民族地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县级及以上城市,乡镇、村级对流动人口的防控较为薄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藏身之所,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
三、加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县级政府........22
(一)加强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 22
(二)加强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22
(三)加强社会管理的目标任务....... 23
四、加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县级政府社会管理....... 25
(一)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 25
(二)、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28
1.完善流动人口动态管理 .......28
2.逐步解决“三非"人员、跨境婚姻....... 29
3.强化边境地区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 30
(三)加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安管理.......30
1.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30
2.继续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整治....... 31
(四)妥善处理好民族宗教关系....... 32
1.加强边境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2
2.团结并正确引导民族宗教力量....... 33
(五)大力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33
四、加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县级政府社会管理的措施与办法
(一)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
针对边境地区社会管理制度滞后的现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上个世纪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对照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深入调研,根据实际,由相应的各级人大或相应立法部门修订各项法律法规,使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出台试行办法,选择试点,在实践中总结,最后形成法律法规。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边境民族地区县级政府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发挥他们参与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协同作用6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支持、规范指导等多种途径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当中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组织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公信力,使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管理队伍不断壮大。对社会组织,特别是民间组织要加强监管,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行为规范到法律轨道上来,确保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鼓励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
结论
云南的边境民族地区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一直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的工作,从10年“兴边富民”的推进到“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的提出,为云南的发展,特别是边境民族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注入了动力。边境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县级政府几乎全部承担着社会管理的作用,民众的参与度几乎为零,因此县级政府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在充分总结以往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其他地区的先进和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思路,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重点是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确保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才是进行社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府搞好社会管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不仅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丰富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内涵;也有利于在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机遇期,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探索经验、作出示范;更有利于推进边境民族地区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梦”的实现添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