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研究背景
1.自主择业
军转安置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就业形势、价值观念、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都对军转安置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单一的计划分配军转安置方式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数量分布不平衡、工作去向集中、安置质量减弱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和矛盾日渐突显,要实现新的跨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转安置方式,是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时发表展的要求。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布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规定了“担任团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担任营级职务且军龄满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选择计划分配或者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逐月发给退役金”①,这一安置方式的实施改变了建国以来对军队转业干部主要采取计划分配安置方式的做法,既借鉴了国外的普遍做法,也更符合当今我国的国情和军情,一方面在计划分配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开辟自主择业渠道,实行双轨并行,由国家发给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在生活有保障的条件下政府协助就业;另一方面对达到条件的军转干部,在两种安置方式之间可自愿、自主选择,适应人才资源市场合理配置的规律,也满足了军转干部自主创业的需求。为广大军转干部的流向提供了新的安置途径,在我国军转安置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9年来,选择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达到近10余万人,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和人才资源,为地方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而他们的管理服务工作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合理利用开发人才的重要保证。
2.云南省自主择业
军转干部管理的困境自主择业军转安置方式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事物,为军转安置开辟了新的道路,管理服务机构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也一一出台,但具体如何管理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仅规定了“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管理,主要负责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政策指导、就业培训、协助就业、退役金发放、档案接转与存放,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其他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由户口所在街道、乡镇负责。”①按这一原则,云南省在几年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创新改进,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纵观自主择业安置政策9年来的实施情况,我省选择自主择业安置方式的人数和比例在逐年下降,这虽然有每年总的转业人数减少和全国大环境下此项工作配套政策推进缓慢等原因,但也存在云南省自身管理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因此,建立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体系,以理论为基础,从根源上解决存在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既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实践问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学生作为一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军转安置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对公共管理知识的学习并结合政府管理创新理论,深入研究以上问题,致力于研究出一些规范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的新制度、新措施、新方法,以解决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主体单一、职能不清、服务淡薄等问题。
(二)研究内容
文中通过阐述自主择业军转安置方式来源和现状,分析应运而生的自主择业军转安置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的基本特征、公共管理主体的界定和职能;提出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解决问题的意见,以实现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多种诉求,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归属感。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云南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模式的构想。文中分别借助于公共管理主体理论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中各主体关系结构进行理论阐述,借助于公共行政多元价值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诉求进行理论分析,借助于社会学的社会归属理论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保障与稳定的实现进行理论剖析。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军转安置工作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择业军转安置方式是在原有的单一计划安置方式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深化矛盾越渐突显的情况下,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实施的。从2001年政策开始实施,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管理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在具体的执行中,管理服务部门接触到的许多复杂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极大制约了自主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和施行.由于军转安置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以及保密性和涉及特殊群体保密性等原因,使学术界对此涉入很少,学术理论性的研究不多,而此项工作发展至今,解决瓶颈问题极需一些理论支撑。因此本文通过揭示我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的内容及问题,重新梳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各主体的关系和职能,在借鉴国外退役军官的管理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的路径,以满足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多种诉求。随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逐年增多,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体系,将成为军转安置工作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本文的研究:
第一,有利于推进我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丰富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工作对我国社会稳定、军队稳固、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几年来系统的理论研究鲜为人知,这与我国“积极推进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工作,尽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本文的研究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对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丰富有一定的推动性。
第二,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模式,满足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多种诉求,提高服务水平。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转业干部的流向和社会的稳定,对刚从部队走入社会的军转干部来说,从严格的军事管理到松散型的社会管理,他们不仅满足于生理上和安全上的保证,更多是在情感归属、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方面要求管理服务部门的支持和关心,确实融入社会,找到精神归属,提高对政府、社会的信任度
二、云南省自主择业军转安置管理现状与问题.............7
(一)自主择业军转安置方式的来源.............7
(二)云南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取得的成效.............8
(三)云南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存在问题...............9
三、云南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17
(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主体职能不清.................17
(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主体激励机制缺失..............17
(三)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在服务价值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旁落............18
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理论分析............20
(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主体的界定...............20
(二)公共行政多元价值理论与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诉求的满足............22
(三)社会归属理论与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稳定............24
结论
云南省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工作从2001年实施至今,遇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但在不断的探索中也慢慢得到改进和完善。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研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工作,探讨了云南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及完善的对策,希望能对完善云南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工作有所启发,也希望有更多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促进此项工作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一是军转安置改革势在必行,自主择业军转安置改革意义重大;二是云南省自主择业干部管理服务体系薄弱,制约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质量的提升。三是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主体和公共行政价值多元化才能满足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多种诉求。四是注重社区建设和人文关怀,增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社会归属感。我相信,随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队伍的壮大和政府自身建设的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制度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阎志军.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导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2 李珍刚.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中的政府责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汪玉凯.公共管理(修订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 张建东、陆江兵.公共组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7 吴知论.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 吴隆德、谷迎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9 胡磊.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经济补偿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10 曾化波.当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中自主择业政策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