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人口较少民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发展和进步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等基本方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受到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都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2000 年国家民委组织开展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明确了“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数量标准,2001 年《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复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使用“人口较少民族”这一概念,2005 年《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一次在法规中使用“人口较少民族”的概念。我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中明确了人口数量划分的标准,即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在 10 万以下的 22 个民族。2011 年6 月 20 日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颁布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 年)》又将人口较少民族的范围扩大到全国总人口在 30 万人以下的 28 个民族。这些民族居住地相对集中,而且大部分居住在边境地区,大多是跨国界民族,大部分在国外都有同一民族与之相邻而居,大部分也都比较贫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民族跨越式地从原始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国家做了巨大的努力,这些民族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历史与自然的因素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他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更为突出。按照《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复函》的要求,2002 年起,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2 年至 2004 年安排发展补助资金 1.17 亿元;国务院相关部门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在各自领域给予倾斜照顾,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民委 2000 年开始开展了“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试点”工作,例如在西双版纳州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和布朗族聚居的布朗山安排了 7300 万元资金帮助解决温饱问题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义务教育上对人口较少民族的给予优先考虑,2004 年起又将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中小学生全部纳入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范围;云南省各级政府也制定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地方政策,采取了“一族一策”、“一村一策”、“一山一策”等特殊措施,在交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给予倾斜照顾。2005 年,国家“十一五”专项规划之一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实施,标志着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全面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迎来发展黄金时期。该规划提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采取特殊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帮助这些民族加快发展步伐,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该规划的发展目标是,“通过 5 年左右的努力,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或以上水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人口较少民族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①。
第 2 章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发展
2.1 人口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人口数量少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云南有 52 个,其中人口在 5000 人以上的民族有 26 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 25 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 15 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按不到 30 万人口的划分标准,分布在云南省的人口较少民族共有 8 个: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颇族。六普数据显示:云南省汉族人口为 3062.9 万人,占总人口的 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533.7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33.37%。8 个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 42.1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0.9%。主要聚居在保山、红河、普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怒江、迪庆、丽江、临沧 10 个州(市)35 个县(市、区)138 个乡(镇)的 395 个建制村 3520 个自然村。从大范围看,云南的人口较少民族居住相当分散,大多处于与其他民族混合杂居的状态。例如德昂族在中国仅有人口 2 万余人,但分布却横跨 3 个地州9 个县市,分布在 70 余个自然村寨,其人口分布基本处于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的状态。布朗族人口仅 10 万余人,却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普洱和保山四个州市 20 余个县市,有 10 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双江拉祜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 9 个民族乡(其中 8 个民族乡为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见图 2.1)。但从局部看,聚居的程度又很高。以德昂族为例,一般德昂族自然村寨 95%以上者是本民族居住。
第 3 章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人口政策的发展........22
3.1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人口政策发展历程...... 22
3.2 现行政策主要内容.... 23
3.3 政策实施效果........ 28
3.3.1 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由传统型........ 28
3.3.2 健康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30
3.3.3 人口文化素质提高...... 30
3.3.4 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31
第 4 章 政策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2
4.1.1 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是基础.... 32
4.1.2 建立绩效管理机制是保障...... 32
4.1.3 形成法制化是发展方向........ 32
4.2 存在问题...... 33
4.3 原因分析...... 34
4.3.1 对人口政策的理解有局限性.... 34
4.3.2 政策制定统筹力度不够........ 34
4.3.3 政策制定缺乏远景规划........ 34
第 5 章 完善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人口政策的建议 ......36
5.1 政策制定的原则...... 36
5.2 政策建议...... 38
结论
协助邻国搞好替代种植,根除毒源。云南毗邻“金三角”地区,距离毒源近是人口较少民族遭受毒品危害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搞好替代种植,减少毒品资源,才能减缓我国边境一线遭受毒品危害严重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抓好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工作。认识上提高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彻底抵制毒品,尤其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3、继续大力推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在治疗、咨询、检测、预防母婴传播等问题上给予帮助和照顾,对艾滋病遗孤、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经济帮助和支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主要在山区,江河众多,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气候立体交叉。水旱灾荒、地震、泥石流等灾害时有发生,人口较少民族由于人口少,在小范围内聚居现象普遍,一次自然灾害就可能给民族人口发展带来巨大的打击。因此,在人口较少民族中树立环保观念,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中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推广污染小,破坏少的生产方式是一项维护人口安全的重要工作。利用民族宗教实施渗透破坏活动,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分化策略的重要手段。云南边境地区跨境民族聚居,信教群众多,社会形势复杂,历来是反渗透、反破坏、反分裂的前沿阵地。一旦某些矛盾处理不当,就会威胁边疆稳定安宁。要预防这一问题,必须树立平等的民族观,防止民族歧视;逐步消除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做到各民族共同繁荣;妥善处理社会热点问题,消除不安定。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丛书》编委会.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 吕红平,张呈琮,陆杰华,和云等.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云南卷)编委会.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云南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4] 田雪原.中国民族人口[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5] 田雪原,党小清等.中国各省区少数民族人口[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6] 陈旭光,李光灿.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概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7] 邓宏碧,黄荣清等.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8] 张天路.民族人口学[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89.
[9] 云南省中英性别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办公室.云南省州市级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汇编.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10]马尔萨斯.人口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