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水平差异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55
论文字数:36200 论文编号:sb201406270958359955 日期:2014-06-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1 绪论


1.1 民族教育差异的研究背景
目前少数民族教育差异的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研究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差异检验、逐步回归、相关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各个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现状,各个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比较,各个少数民族对各个类型高校(重点高校、普通高校、中高职学校等)的选择差异比较,人口较多少数民族和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的比较等。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对少数民族教育差异的研究大多选择以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本文借鉴对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差异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对贵州省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简要介绍教育差异研究的现状及水平。曹潇吟[3]以云南省 10 所高校 600 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在对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和独立学院的选择上存在着差异,并且此差异很可能受到家长职业的影响。最后运用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不同高校类型的 7 个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了只有高考分数这一因素可以用于预测少数民族学生对特定种类高校的选择。张建新[1-2]等基于云南省25 个少数民族人口数2003年和 2007年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 1604 份问卷调研数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云南省 25 个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基本相等。孙旭[4]等利用教育泰尔系数对中国人口教育获得总差异及各省区差异进行测算。将总差异按省区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全国总差异主要来源于各省内部差异,得出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的省(市)其教育分配越公平的结论。
……………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能力差异研究的意义
中国有 55 个少数民族,贵州省是少数民族数量仅次于云南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其常住少数民族有 17 个分别为:布依族、侗族、回族、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壮族、畲族、水族、瑶族、白族、藏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羌族。其中苗族(368.69 万人)、布依族(247.81 万人)、侗族(140.03 万人)和土家族(102.82 万人)是人数最多的四个少数民族.贵州民族大学是贵州省内最大的民族院校,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至 2011 年。共有 30 个少数民族学生在此学习,除了贵州省内的 17 个常住少数民族,还有其他省份的 13 个民族的学生在此学习过,包括朝鲜族、鄂温克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傈僳族、蒙古族、纳西族、怒族、锡伯族等,其中以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和土家族学生最多,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多民族大学。通过对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各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对提高贵州民族大学教学质量,缩小教育的差异,针对性地帮助改善部分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学生,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贵州省内以及其他地区的民族院校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2 统计比较的数学方法


2.1 统计比较的模型与计算实施方法
本文主要用到数理统计中的正态性检验、参数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统计方法,通过 SAS 统计软件实现.其模型如下: 参数方差分析可以分为单因素参数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参数方差分析,其中单因素参数方差分析又可分为等重复和不等重复方差分析。因为本文主要用到单因素不等重复参数方差分析,下面就对此方法做简单介绍。非参数统计方法是在总体分布未知的情况下的统计推断方法。总是比传统检验安全。但是在总体分布形式已知时,非参数检验就不如传统方法效率高。这是因为非参数方法利用的信息要少些。往往在传统方法可以拒绝零假设的情况,非参数检验无法拒绝。本文涉及的是多总体数据的检验问题。在方差分析中有两个基本假设,即正态假设与方差齐性假设。如果不满足这两个假设,所做的工作总是不让人放心。在正态假设不成立,或难以确信这项假设成立时,需要使用 Kruskal-Wallis 检验。下面对此做简单介绍。
…………


2.2 数据收集及数据分类
本文选取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理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与文学院这十个学院的 2007、2008、2009 年毕业生的信息为数据,这十个学院在这三年中专业都有变化,但是本文选取各个专业学生的绩点作为考察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的依据,专业变化对此不会产生影响。将这十个学院这三年毕业生的信息收集之后,选取民族,生源地,省份,平均绩点作为考察对象,将数据进行分类。通过数据收集可以得到 2007 年 1768 个学生信息数据,2008 年 1577 个学生信息数据,2009 年 2101 个学生信息数据,共计 5443 个学生信息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可以得到如下结果:按省份划分可以看出这三年的学生共来自于 30 个省市地区,其中安徽省 32个学生、北京市 7 个学生、福建省 51 个学生、甘肃省 25 个学生、广东省 32 个学生、广西 319 个学生、贵州省 3312 个学生、海南省 33 个学生、河北省 43 个学生、河南省 273 个学生、黑龙江省 18 个学生、湖北省 75 个学生、湖南省 161个学生、吉林省 32 个学生、江苏 43 个学生、江西省 66 个学生、辽宁省 39 个学生、内蒙古自治区 59 个学生、宁夏回族自治区 8 个学生、青海省 14 个学生、山东省 126 个学生、山西省 28 个学生、陕西省 42 个学生、上海市 3 个学生、四川省26个学生、天津市9个学生、西藏17个学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个学生、云南省86个学生、浙江省27个学生、重庆市40个学生、380个学生省份信息缺失。共计 5443 个。按民族划分可以看出这三年的学生共来自于白族 67 个学生、布依族 430 个学生、藏族 20 个学生、朝鲜族 5 个学生、侗族 381 个学生、鄂温克族 1 个学生(云南省)、哈尼族 3 个学生(云南省)、汉族 2223 个学生、回族 118 个学生、基诺族 1 个学生(贵州省)、拉祜族 1 个学生(云南省)、黎族 39 个学生、傈僳族 1 个学生(云南省)、满族 54 个学生、毛南族 8 个个学生、蒙古族 66 个学生、苗族 628 个学生、仫佬族 16 个学生、纳西族 6 个学生(云南省),怒族 1 个学生、云南省,羌族 1 个学生(贵州省)、畲族 31 个学生、水族 79 个学生、土家族 308 个学生、土族 8 个学生、锡伯族 1 个学生、河南省,瑶族 32 个学生、彝族 147 个学生、仡佬族 153 个学生、壮族 178 个学生、民族为其他有 109 个学生、民族信息空白有 324 个学生,共计 5443 个。
…………


2 统计比较的数学方法....... .8
2.1 统计比较的模型与计算实施方法.......8
2.2 数据收集及数据分类.......12
2.3 仪器设备的应用....12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13
3.1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13
3.2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23
3.3 小结.....27
4 结论 .......29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省份差异对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本文选取十个学院的 2003、2004、2005 年的贵州民族学生学习成绩平均绩点作为研究数据,其中涉及的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 15 个,分别为布依族,侗族,回族,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壮族,畲族,水族,瑶族,白族,藏族,黎族,蒙古族。这 15 个少数民族人数分别为布依族 430 名、侗族 381 名、回族118名、苗族628名、土家族308名、彝族147名、仡佬族153名、壮族178名、畲族 31 名、水族 79 名、瑶族 32 名、白族 67 名、藏族 20 名、黎族 39 名、蒙古族 66 名,共计 2377 名。由以上正态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 0.05 水平下,彝族,壮族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其他民族学生的绩点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可以选取非参数方差分析对这 15 个民族学生的平均绩点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表 2)。
…………


结论


对于地区差异为何造成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笔者分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地区的相对富裕程度。在省份差异比较中,可以看出,相对富裕省份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绩点比相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要高,相对相对富裕的省份对教育的投入较多。2009 年,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北京、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最低的是贵州、云南、西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育发展水平越高则意味着这些地区的学生受到的基础教育越好,这些学生在大学的表现就越好。在进行省内地区比较时,同样可以发现,经济相对较好地区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成绩要好。如相对较发达的安顺地区的学生成绩要显著地高于兴义、铜仁地区。同时各民族本身的文化差异也是造成学习能力差异的一个原因,对于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区域文化背景主要是以汉族文化为主(当然也有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但比例较小)。而对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的地区,其区域文化背景就以该民族的文化为主。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成份比例最高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自治区人口的 95%以 上,其中 90%以上是藏族,汉族人口比例仅占 5%,在西藏自治区,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其他汉族文化占主导的地区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