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理念下单位利益相关诉求和财务绩效联系实例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56
论文字数:38900 论文编号:sb201308281310547924 日期:2013-08-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并购浪潮中,恶意收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恶意收购对目标公司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于目标公司的股东而言,他们会从恶意收购中大获其利。据统计,许多目标公司的股东在 80 年代大发横财,因为收购者的报价一般都高于原股票价格的 0.5 倍到 1 倍以上。在目标公司股东从恶意收购者中获取高额利益的同时,目标公司其他利益相关的利益却受到了损害。对于目标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而言,恶意收购发生后,收购者往往会对目标公司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重组,使目标公司董事会成员和高层管理人员职位不保;而且,收购者还会对目标公司员工进行大量裁减,造成大批员工失业。对于目标公司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目标公司被收购后,一批收购者随意关闭工厂和终止经营业务,从而对目标公司所在地的居民、公司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如何保护除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治理结构中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便成为公司治理所应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更应是财务治理应考虑的问题[8]。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念根深蒂固。美国学者本•巴鲁克•塞利格曼指出:一部美国企业史,基本前提是商人最关心赚钱,它就不能存在。传统的企业理论,一直把赚钱或盈利视为公司的唯一目标和责任。时至今日,股东财富最大化仍然是支配公司经营和理财行为的主导性观念。正是基于这一主导思想企业的财务治理模式,财权、利益分配和财务制度安排都是贯彻股东至上主义的[9]。事实上,一旦企业的理财行为集中于满足股东的利益,则社会责任问题就会被隔离在公司财务治理模式和财务行为的范围之外,这种不适当的企业财务行为会造成诸如对环境问题的轻视、对员工权益的忽视、对债权人权益的漠视,从而带来了负的外部效用[10]。社会责任起到了对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理财目标的约束作用,因此应该在公司的财务治理模式和财务体系中体现财务的社会性责任,实现公司财务的经济性与社会性和微观性与宏观性并举,将利益相关者纳入财务控制权配置体系,将社会绩效作为评价纳入治理模式效率的标准,将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绩效考核体系[11],通过这些举措,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显然,将企业的社会性嵌入公司财务治理模式中是对传统财务治理模式的挑战和创新,它必将会带来财务理论和企业财务行为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利益相关者财务冲突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财务治理的研究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理论和现实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一直以来以财务活动为研究对象的财务管理深入人心,而以财务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财务治理却没有受到重视,更谈不上深入,忽视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无疑是目前财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缺陷;第二,虽然大部分学者认为对财务治理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基础上,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学者们对谁应该成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如何参与财务治理并没有一致的意见,也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三,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研究还仅限于理论研究,还没有学者对其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验证。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理论研究才是有意义的。因此,界定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多元目标,研究合理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结构,在治理结构中体现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体现他们的不同导向,合理配置财权,建立利益相关者财务冲突协调机制,构建合理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模式,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治理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基础理论出发,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财权理论等相关理论,利用博弈论、统计分析技术,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研究利益相关者导向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结论的财权配置和财务冲突及解决机制。通过本文研究预期实现以下目的:借鉴和选择性地汲取资源依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财权理论等相关理论形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为本研究的合理边界建立清晰的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技术分别对相关者利益诉求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解析治理结构中利益相关者导向和利益诉求的实现方式;通过动态的财务激励过程实现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诉求的财务协调,保证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多元财务目标。通过本文研究,可以逐步完善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相关理论,明确我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具体方式和实现路径,为上市公司进行财权配置、财务治理结构安排、财务冲突解决机制、财务治理模式安排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第2章 利益相关者诉求与财务绩效的理论分析


2.1 社会人假设的相关理论
2.1.1 人性理论的发展
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关于人性的假设依次出现过“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假设。18 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概念认为,人的全部需要只在于经济利益,人都是也仅仅是作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人而存在。1953 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人”的概念,他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得出结论:人是有需要的,按层级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麦格雷戈在继承马斯洛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而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指导的,即是“自我实现的人”,意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 x理论、y 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沙因等人提出“复杂人”假设,他们认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都是从人的某一方面的需要出发,而没有看到人的需要与动机并非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人多种多样的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及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同一时间内存在的各种需要和动机,彼此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结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和模式。由以上人性假设的演变可以看出,人性假设演变过程的每一种理论都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环境的改变促使人们去进一步的探讨现有理论的缺陷与不足,寻找更能解释现实的真知灼见。马克思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反过来会影响实践,而在新的实践中,又会产生更深入的认识。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实践之间也是这样的不断适应、不断发展


第3章 社会人假设下利益相关者诉求.......... 37-53
    3.1 实证研究步骤......... 37
    3.2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37-39
        3.2.1 样本公司的选择标准......... 37-38
        3.2.2 样本公司的选择 .........38
        3.2.3 样本数据的收集及预处理......... 38-39
    3.3 实证研究假设 .........39-46
    3.4 实证模型的构建及变量设计.........46-52
        3.4.1 实证研究模型的选择......... 46-47
        3.4.2 被解释变量设计......... 47-48
        3.4.3 解释变量设计......... 48-52
    3.5 本章小结......... 52-53
第4章 实证分析过程及研究假设的检验.........53-60
    4.1 总体样本的属性描述 .........53
        4.1.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53
        4.1.2 样本数据的统计检验......... 53
    4.2 实证研究分析过程......... 53-58
    4.3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58-59
    4.4 本章小结 .........59-60
第5章 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60-65
    5.1 研究结论及思考 .........60-61
    5.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61-62
    5.3 相关政策建议设计......... 62-64
5.4 本章小结 .........64-65


结论


本文以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社会人假设下各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导向及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实现程度与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机理和统计相关性,设计了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导向变量和利益诉求实现程度变量,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研究假设,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初步措施来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导向与利益诉求实现程度,以使企业的财务绩效得到促进和提高,并得出以下结论:
(1)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下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新内容。本文系统分析了社会人属性的存在使企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增添了精神层面的要求。提出利益相关者不仅会对企业有物质要求,还会有精神诉求,财务治理的目标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之间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利益诉求,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2)系统总结了利益相关者的理论体系。本文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研究总结了诸如利益相关者概念与分类等平台概念;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指作为社会人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利益诉求,并且涵盖了企业重视并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意思。
(3)建立了反映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导向与利益诉求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本文在众多的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优秀成果,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了反映利益相关者导向和衡量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
(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适合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关系的结论。本文实证研究表明,针对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股东、员工、债权人和经营者这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供应商导向与企业财务绩效负相关,而政府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研究表明,股东和经营者利益诉求以及员工与债权人的短期现实利益诉求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而员工与债权人的短期现实利益诉求及供应商利益诉求与企业财务绩效负相关。
本文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利益相关者导向变量和作为“社会人”的非物质精神利益诉求指标还存在着可以改进的空间,没有充分说明各个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和替代效应等。


参考文献
1 李维安.公司治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2 竺素娥.公司治理与财务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9
3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18-120
4 许艳芳.企业收益分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2
5 张谊浩.公司财务理论的企业基础.南开管理评论.2003,(4):14-15
6 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会计研究.2005,10:13-14
7 张德明.基于多元利益主体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00-102
8 M.joseph sirgy. Measuring corporate http://sblunwen.com/cjcwgllw/ perforMance by building on the stakeholdersmodel of business ethic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2,35:143-162
9 Pascual berrone,jordi surroca, josep A. tribo. Corporate ethical identity as adeterminant of firm perforMance: a test of the mediating pole of stakeholdersatisfac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7,76:35-53
10 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10


上一篇:高级财务管理论文范文:SNC单位财务战略探讨
下一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之企业项目综合财务评估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