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补充侦查制度概述
(一)我国补充侦查制度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补充侦查(简称补侦)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31年 10 月 4 日颁布的《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的组织与政治保卫局的关系及区别》,该文件第 1 项第 4 款规定了法庭审理过程中案犯“不承认案情”时,法庭可将案件转交保卫局复审。
因为国家政治保卫局承担一切反革命案件的侦查、逮捕和预审及侦探盗匪等任务,且地位高于当时的肃反委员会。特派员在工作网内成为国家政治保卫局的耳目,拥有侦查、拘捕、甚至审讯的权利,因此,这里的保卫局之复审实质上就是补充侦查。1944 年 3 月 1 日公布的《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暂行司法制度》第二章“起诉”第 12 条有关公诉方式中的第 2 项规定“送还补充侦查制度”,即“法庭对于公安机关的起诉有受理义务,不得拒绝。但对于起诉材料不够具体,可以送还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一次。”
这是第一次正式使用补充侦查称谓的法律文件。在新中国成立前,有关补充侦查的法律文件还包括:1946 年 8 月 1 日颁布的《冀南区诉讼简易程序试行法》第 27 条规定了公安机关的再行侦查制度,即“刑事有公诉、私(自)诉之分。一、公诉:......丙、未经公安机关侦查起诉者,送交公安局进行侦查,其侦查不具体或材料不充实者,得再行侦查。”
1948 年,正式颁行的《哈尔滨特别市政府对公安局与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民事案件的分工与联系决定》第 6 项规定:“人民法院于审理公安局检举之案件中,如发现对案件中之一部或全部须有实行侦查之必要时,公安局有补行侦查之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法律文件中有关补充侦查的规定主要体现在 1951 年3 月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暂行组织法》中,该法第 37 条规定:“人民法院接到人民检察署起诉的案件,如果认为有送回重新检察或补充检察资料之必要时,得将原案送回原检察署重新检察或者给予补充检察资料”。1956 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各级人民法院刑事案件审判总结》中指出:“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作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裁定,在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裁定内,必须明确指出侦查事项,同时告知被告人已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其后,由于领导人的错误认识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导致我国法律虚无主义盛行,法制建设没有多大的发展甚至倒退,因此也就没有关于补充侦查制度的相关规定。.................
....................
二、比较法视野下的补充侦查制度
没有比较,就不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差别,更不能实现创新。 既认识本土资源的重要性,又放宽视角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实现中国法治本土化和对普适性规律遵循的双赢,是当下每个法律人应该肩负的使命。我们在分析他国的补充侦查制度时,必然要涉及检警关系,所以该部分 ,笔者试着以两大法系国家的检警关系为切入点,探讨补充侦查的域外运行状况,以期收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补充侦查制度考察
在英美法系国家,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二者相互独立,检察机关几一般不直接履行侦查职能,警察在侦查工作中拥有优势的权力地位。检察机关对于警察的侦查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几乎没有影响力,对警察的侦查工作也很少加以干涉,所以在理论界一般把英美法系国家的检警关系称为“检警分立模式”。这种检警模式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决定了补充侦查制度的设置没有我国那样的明显,但通过细致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运行的轨迹。
1、英国的补充侦查制度
要考察和理解英国的补充侦查制度,首先得捋顺检警关系。英国的检警关系及各自的职能与我国既有一定的相似点,又有较大的不同之处,笔者试着作下列归纳:相同点大体有警察有比较广泛的刑事侦查权和检察机关对案件的起诉走向具有控制权,因为英国检察机关拥有中止案件权,而我国的检察机关对部分案件是否起诉以及起诉后是否撤诉也具有决定权。不同点大体有:在 1985 年《犯罪起诉法》实施以前,英国的警察机关对部分刑事案件拥有起诉权甚至可以在治安法院出庭以支持公诉,侦查人员在法庭上大都以证人身份出现,当然《犯罪起诉法》对英国的检察制度作了重大改革,收归了大部分刑事案件的起诉权;我国的警察机关则没有起诉决定权,同时,尽管现在对警察出庭作证有了尝试,但还不是普遍现象,因而并不是以证人身份出现。英国的检察机关主要职能与我国检察机关差别较大。它主要是为警察提供一般法律咨询,为开庭准备起诉材料,向出庭律师介绍情况,负责进一步审查起诉是否符合条件和主要履行部分案件的公诉职能,而英国的预审法官和设在上诉法院中的皇家刑事司法委员会所履行的职能却与我国的检察机关有些相似。按正式起诉程序的刑事法院审判的案件由预审法官负责审查起诉,发布逮捕令和搜查令等;而皇家刑事司法委员会主要起司法监督作用。................
..................
三、我国补充侦查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9
(一)利用补充侦查“借时间”问题严重 ..........................................................20
(二)补侦期限规定不合理,补侦手段缺乏限制..............................................21
(三)退补率高,自补案件少,严重浪费了司法资源........................................21
(四)二次补查率较高,退而不查现象突出......................................................23
(五)与补充侦查相关的法律文书亟待规范和提高........................................25
(六)庭审阶段的补充侦查制度与当前的庭审改革不协调...........................26
四、我国补充侦查制度的改革完善....................................................................27
(一)补充侦查制度的立法完善........................................................................27
1、在立法中确立检察引导侦查制度,明确检察机关拥有惩戒建议权........27
2、细化补充侦查的次数和期限,限制补侦时的侦查手段............................29
3、明确自补和退补的案件范围......................................................................30
4、确立不同阶段的刑事证明标准,实现刑事证明标准的差异化................30
5、废除庭审阶段的补充侦查制度,规定法官的释明义务............................32
6、规定补充侦查的告知制度..........................................................................32
(二)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33
1、确立迅速审判原则......................................................................................33
2、借鉴起诉便宜原则,扩大不起诉的受案范围............................................34
3、提高法律法律素质,规范法律文书的制作................................................37
4、加强监督......................................................................................................37
结语
补充侦查制度仅仅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微观制度,但是它却与审前程序和庭审制度密不可分的联系,关涉诉讼及时及人权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尽管补充侦查制度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领域运行中出现许多的问题,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不可能取消补充侦查制度。笔者相信随着刑事诉讼改革步伐的不断加速,刑事诉讼理念的不断提升,我国补充侦查的制度设计会更加合理。
没有比较,就不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差别,更不能实现创新。 既认识本土资源的重要性,又放宽视角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实现中国法治本土化和对普适性规律遵循的双赢,是当下每个法律人应该肩负的使命。我们在分析他国的补充侦查制度时,必然要涉及检警关系,所以该部分 ,笔者试着以两大法系国家的检警关系为切入点,探讨补充侦查的域外运行状况,以期收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因此,笔者建议立法应当规定,如果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或者是遗漏与本案有关的犯罪嫌疑人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如果仅仅是次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检察机关应当自行补侦。同时赋予公安机关复议权,即公安机关如果认为需补侦的案件事实完全可以由检察机关完成如仅仅是犯罪嫌疑人的姓名不确实或检察机关借补充侦查故意刁难自己时,有权提起行政复议。
刑事补充侦查制度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53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