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种类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inbingkun 点击次数:79
论文字数:25542 论文编号:sb201309201946388395 日期:2013-09-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FI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识流成为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之后的又一项重要资源,是提高组织整体运作效率进而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知识管理,尤其是知识转移理论已经成为组织管理的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上个世纪70年代,David J'Teece指出技术通过跨国性的转移,可以使企业获得有价值的应用知识,知识转移思想从此诞生,之后对知识转移的系统研究迅速展开。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转移理论被引入国内,并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世纪初,我国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延伸到图书馆领域并取得重大进展,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从工作实践來看,知识转移贯穿于图书馆整个业务流程中,成为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传统的文献借阅、参考咨询服务、馆际互借、读者讲座等工作既体现了图书馆的职能,又是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具体表现,而检索下载、推送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合作虚拟参考咨询等,既是图书馆知识转移的表现,又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和互联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知识转移的进一步提升和扩展。可以说,图书馆知识转移是图书馆针对用户需求收集、存储知识资源,通过各种知识转移渠道,使知识在图书馆员、图书馆各个部门、图书馆间及图书馆用户间得到吸收和应用的活动过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使知识转移更好更快地进行,如何逐步规范知识转移行为,使知识转移有条有理地进行,这就需要我们构建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一般模式,指导图书馆在特定规范下开展知识转移工作,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另外,不同类型图书馆在开展知识转移活动时也不相同,必须结合自身职能和定位來实施,因此,不同类型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的构建也尤为必要。在上述学术研究的要求下和图书馆实践的指导下,本文应用而生,旨在构建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并对比各大类型图书馆具体知识转移工作,以期更好地指导图书馆实践。
1.1.2研究意义
在当今知识浪潮的推动下,图书馆发生重大变革——无论是功能还是社会作用都有了新的特质,内涵和外延得到丰富和延伸。图书馆业务工作逐渐从封闭的劳动密集型转向幵放的知识密集型,即扩大用户范围和领域,针对用户需求,主动提供多元、个性、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图书馆,其知识转移的特性也不尽相同。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三大类图书馆构成了整个图书馆事业的支柱和核心,在各自的职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即以这三大类型图书馆的职能为基础,在图书馆知识转移一般模式的框架下,分别提出公共、高校、科学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模式并利用信息空间重要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图书馆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知识转移能力有所裨益⑴。
 
1.2.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研究综述
1.2.1知识转移模式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1949年,C_E Shannon提出信息论,他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和储存,使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取得重大进展。经典信息论实质已暗示了知识转移的基本过程,它呈现出信息沿特定的信道从发送者到达接收者的一个信息单向传输的模式。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DavicHTeece认为知识转移不仅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知识活动过程。Nonaka和Takeuchi提出著名的SECI螺旋模型,认为知识转移是发生在各知识主体之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而这种过程的实现依赖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知识转化模式(SECI)模型描述了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传递、创造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移进行了成功的解释。每种知识转化模式是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的重要方法。Szulamki四阶段模式认为,在特定环境中,知识的传播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开始阶段,识别在对方所处特定情境中的所需知识来源;实施阶段,知识转移主体间建立通过良好的知识转移途径,知识发送方对所转移知识实施改进,以满足知识接收方的需要;适应阶段,接收方对转移的知识进行蹄选、适应,以满足自身情境所需;整合阶段,经过实践的证明,接收方使转移知识逐渐标准化,嵌入自身脑中。
因此,知识转移是一个“知识发出…传递一接受一吸收一升华一知识再发出”的知识循环过程。Hedlund从知识属性、本体论层次和空间结构这三个维度构建了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式,很好地说明了知识转移的一般原理。他将知识转移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成文化(articulation )与内部化(internalization );②延伸(extension )与凝聚(appropriation);③同化(assimilation)与传播(dissemination)。Myma Gilbert和Cordey-Hayes提出了知识转移五阶段模型来描述知识转移的过程。
第一,知识获取主要是组织从外部环境中学习获取新知识;第二,知识沟通主要是组织内通过语言沟通或书面学习转移所获得的知识;第三,知识应用主要是把转移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第四,知识接受主要是组织中个人对应用知识的接纳;第五,知识吸收主要是在具体的円常工作中应用接受的知识。知识只有被成功的应用才能创造价值,因此,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强知识的应用过程,可以通过知识发送方和接受方多次的交流和合作实现。Dixon 提出了序列转移(serial transfer)、近转移(near transfer)、远转移(fartransfer)、策略性转移(strategic transfer)与专家转移(expert transfer)五种知识转移类型,每种模式的知识转移主体、转移的目标都是不相同的,需要不同的知识转移策略来保证目标的达成。Dixon将知识转移的研究深入到到组织内部的团队层面,探讨组织团队内部以及团队之间的知识转移模式。而该研究缺乏对团队内部及团队间知识转移过程的的探索。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 ................7
2.1图书馆知识转移理论 ...............7
2.2不同类型图书馆知识转移定位 ...............10
2.3 小结............... 12
第三章不同类型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 13
3.1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 ...............13
3.2公共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 ...............15
3.3高校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 ...............21
第四章不同类型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比较 ...............31
4.1不同类型图书馆在信息空间中的定位 ...............31
4.2不同类型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比较............... 32
4.3不同类型图书馆一企业知识转移比较 ...............37
 
结论
公共图书馆用户处于信息空间右下部,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公共图书馆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帮助用户增强知识接受动机和知识获取能力。首先采用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相结合方式进行,坚持传统的举办讲座、发放用户指南的方式,进一步加强馆员参考咨询与宣传导读。并与高校、科学图书馆合作,利用其人 ,力资源并结合用户需求,不定期地丌办信息检索、计算机软件、数据库使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对广大的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公众提供可能的培训教育,使之具备基础的图书馆知识与技能;对接受过相当教育但是缺乏足够的图书馆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公众,则为其提供具有一定深度的图书馆信息检索知识与技能教育,使之不仅能够自由地检索、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准确地评价信息价值。还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图书馆的参观、导读、专题讲座与培训、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网络、展览、虚拟检索培训等。
社会学习周期描绘了数据处理主体的总体在处理信息时所使用的新陈代谢路径。图书馆作为知识生产者和知识消费者之间的中介,其知识转移活动促进了社会学习周期的循环,加快知识利用,缩短知识差距,提高知识主体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景峰,任丽娟.不同类型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比较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1,20,56-61.
[2]Nonaka,I,Takeuchi.A dynamic theory http://sblunwen.com/tsgxlw/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1,14-37.
[3]Szulanki, 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 1,9-27.
[4]Hedlund Q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994,15,73-90.
[5]侯俊验.基于知识本体视角的企业知识转移研究——以“份酒股份”研究为例.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美]南希,狄克逊著,王书贵,沈群红译.共有知识——企业知识共享的方法与案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 -197.
[7]MaX、H‘Boisot.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8]干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2-7.
[9]周晓东,项保华.企业知识内部转移:模式、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南丌管理评论,2003,5,7-10.
[10]苏明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转移模型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20,26-27.

上一篇:最新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价值网理念下软件单位商业模型创新分析
下一篇:软件学毕业论文范文:军队院校笔试生成系统的实现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