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A的炎症性肠病血管变化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18
论文字数:36254 论文编号:sb2015070615170313238 日期:2015-07-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前言


IBD确切病因并没有得到研究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可能主要为饮食不当以及吸烟等,环境因素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主要可能与肠链球菌有关)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导致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发生异常反应引起炎症,从而引发疾病[2,3]。UC与CD随着研究的深入认为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外在表现,本质上同属于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炎性疾病,但由于具体致病因素有所不同,使得组织损害表现和波及范围不同[4]。IBD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在我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相对较为少见。随着亚洲国家现代化水平日益增长,IBD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在我国,近年有关其发病报道逐渐增多[5,6],根据国内学者统计推算,UC与CD患病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大约分别为十万分之十一点六与十万分之一点四[7]。这可能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们生活环境改变,致使免疫识别与耐受改变有关。同时,诊断手段的进步导致医疗工作者可以更敏感的发现IBD患者。IBD对人体健康损害极大,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CD还可出现腹部包块及瘘管形成等。其病程呈慢性和反复发作,同时迁延时间较长,对病人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重症患者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并且UC与CD并发症较多,UC可能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癌、肠大出血等,CD则极易并发肠梗阻及肠急性穿孔,对患者生命构成巨大威胁。目前对IBD的治疗主要为外科治疗和内科治疗,外科治疗主要针对急性大出血,肠梗阻和急性穿孔等,一般患者不首先推荐,且因术后易复发,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大多患者采取内科疗法,主要为药物疗法即采用糖皮质激素、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等抑制炎症过程。这种药物治疗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症状,却很难维持很长时间,且复发率高,副作用较大[8]。
近年来介入技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逐步进入了许多疾病的治疗领域,借助国内外医学工作者对于部分炎症性疾病(主要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介入治疗的一些探索性应用经验[9],解放军304医院采用定向动脉药物灌注疗法治疗部分IBD患者,以提高病变部位药物作用浓度,增强疗效,同时减少身体其他器官内集聚药物量,降低副反应发生概率。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对患者肠系膜血管进行造影以对靶动脉定位,本文对这些造影影像图片进行研究,并与健康人群肠系膜动脉造影图片对比,力求发现IBD患者的病变部位血管发生的变化,为今后对IBD的基础性研究以及临床诊断提供部分依据和参考。
…………


材料方法


1研究对象资料
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解放军304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IBD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并取病变部位组织行病理检查。其中UC患者80例,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39岁。CD患者42例,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2岁。
……….


2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容,加上内镜镜检以及病理检查结果等资料,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10],两组患者均得到确诊。UC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全结肠型、左半结肠型、直乙状结肠型以及直肠型,CD按病变所在位置可以分为回结肠型、回肠型、结肠型和伴上消化道病变型。具体结果见于表1。

……….


3图像采集


3.1设备及参数
设备采用GE公司生产的血管造影机,型号为AdvantxLCVPlus/DLX,造影剂选用碘比醇,肠系膜上动脉注射压力300Psi,剂量为4ml/s,总量16ml,肠系膜下动脉注射压力300Psi,剂量3ml/s,总量9ml/s。图像采集6帧/s直至回流静脉显影后为止。
………..


3.2 造影方法
患者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法穿刺成功后置入鞘管,以泰尔茂公司生产的4FRH导管或Yashiro导管,依据治疗需要寻找肠系膜上动脉以及肠系膜下动脉,在超滑导丝配合下导入成功后接高压注射器进行造影并采集图像,CD患者其病变位于回结肠动脉供血区域,回结肠动脉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因此仅需插管至肠系膜上动脉进行造影,采集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范围图像即可。
……..


4 图像分析
在科室其他医师协助下,对80例UC患者以及42例CD患者造影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与肠部无疾病人群肠系膜动脉DSA图像进行比对,重点针对病变区域血管直径,走形,血管网密度,肠管造影剂聚集情况等观察,找出其与正常图像的区别,并在两组资料以及其他肠部疾病图像之间进行比较,找出鉴别方法。
…………


材料方法........6
结果....8
讨论..........10
结论..........12
附图..........13


讨论


在本文中,笔者借助122例IBD患者接受病变部位供血动脉定向药物治疗的机遇,认真研究了这些患者的肠系膜血管DSA图像,发现了一些不同于健康人群以及其他肠部疾病图像的特点,虽然UC患者与CD患者图像中血管变化特点基本一致,但由于两种疾病发病部位的区别,这些特点显示的位置也就跟随病变位置有所不同。IBD的发病与这种血管变化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做出了一些归纳总结。血管变化的基础是新生血管的形成,IBD的病理过程中都会伴随着病理性血管的形成。由于炎症过程中,炎症发生部位出现一系列机体免疫、细胞分裂等过程,需要的能量较正常增加,因此供给血流量随之增加。根据米兰大学学者弗朗哥研究发现,IBD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较,肠道样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即VEGF‐A以及其受体VEGFR‐2的表达水平均为增高状态[13]。而对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研究则发现,肠管样本内的VEGF‐A的增加和VEGFR的过度表达则引起了肠道黏膜下的血管密度增加。这表明了IBD炎症发生过程中,病理性血管伴随着生成。VEGF是最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蛋白激酶C通路转导信号。VEGF与VEGFR结合,受体发生二聚体化,相邻的酪氨酸残基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GTP酶活化蛋白等发生磷酸化,产生第二信使,激活蛋白酶并促进钙离子释放,导致级联反应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增殖增强,促进血管的内皮生长迁移,为血管生成做准备[14]。此外IBD患者表达增高的成纤维细胞增长因子‐2也是血管生成的重要参与者[15],它不仅可以促进血管生成,还可以使得组织损伤修复加快。
……….


结论


1.IBD患者肠系膜血管及其与病变部位相关的分支血管产生了明显变化,DSA可以敏感的发现这些变化。
2.这些血管变化可以与其他肠部常见疾病进行鉴别,对于IBD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3.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较为复杂,有待于专门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阐明。
4.目前国内外对IBD血管研究局限于超声手段[24,25],DSA研究有其创新性。
…………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利用激光显微理念联合质谱蛋白质组学鉴别系统淀粉样变类型
下一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