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选题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进行,中国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主要包括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流动,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对“流动人口”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定义,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流动与迁移是两种相似但又有区别的现象,流动人口与迁移人口虽然都进行空间的位移,但迁移是在永久变更居住地意向指导下的一种活动。当前,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是指来到该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该地区到其它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根据流动性可以分为常住流动人口和短期流动人口,常住流动人口一般指在该地区居住较长的一段时间(如5年)。目前流动人口的行政管理以公安部门为主,主要抓流动人口的治安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等部门分别管理流动人口的不同方面。目前中国中央政府没有制定全国性的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现有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主要是省市一级指定的地方法规。最早的省一级的流动人口立法是1987年的《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由于户籍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挂钩,离幵了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比如流动人口中学龄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流动人口的政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下列人员除外(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二)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而流动是短期的、往复的,不导致当事人常住地的改变。
……………
1.2研究回顾
1.2.1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
在城市取向的流动人口研究中,主要研究对象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他们在这些论文中被称为农民工。在社会取向流动人口的研究中,其研究对象是进入社区的外地农业户籍流动人口,但这是现在己经废除的概念。不同学者由于研究角度与目的不同,出现了流动人口的不同涵义。李梦白、胡欣在《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中,根据各个的研究角度来界定流动人口:第一,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依据是否具有一定常住户口来确定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指滞留某地但没有常住户口的那部分人口;第二,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以产业转移为依据,将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第一产业游离出来的未能进入城市正规部门的劳动力视为流动人口;第三,从纯人口学的角度着眼,以常住地是否改变为唯一标志,将流动人口定义为暂时离开其常住地而非迁居的各种流动人口;第四,从人口经济学角度,依据流动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来给流动人口下定义,将流动人口理解为,为了更适合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迁移,但户口不发生改变的人口;第五,从人口地理学的角度,将流动人口看成是人口空间迁移变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认为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发生短暂流动行为的那部分居民。
……………
第2章中国人口流动及迁移动机
2.1中国人口流动的状况
80年代以前,以计划性迁移为主,加上严格的户籍管理,中国流动人口很少。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对外幵放、对内改革开放年代。随着城市体制的改革,城市门户逐渐开放,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并逐渐放幵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供应,这成为了农村人口比较自由地进入城市的外部条件。到80年代初,全国离开户口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村人数不超过200万人。1984年,中央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的控制,当年全国流动人口猛增到2000多万。自此以后,流动人口的数量每年上一个新台阶,到1997年已突破1亿大关。据中国权威部门预测,未来50年中,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500万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接近1.6亿人。①1982年的人口迁移规模是1154万人,1985年到1987年增至2479万人。进入90年代后,人口迁移规模是,1990年达3750万人,1995年达7073万人。2000年则为10229万,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超过1亿,流动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14735万。中国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在占国土面积11.8%的沿海12个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区,占全国流动人口的68.22%,其余31.78%的流动人口则分布在占国土面积88.2%的内陆19省、市、自治区。②如此大规模人口流动大潮,加快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
2.2中国流动人口迁移动机分析
在迁移动机理论体系下,从微观角度对迁移原因作出分析论证。第一是经济动机。中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原因。每个人转移的经济动机总表现为从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向经济条件好的地区转移。2000年全国迁移人口中,从农村流出的是8,840万人,占73.0%。流入城镇的9,021万人,占74.4%,流入乡村的3,095 万,占 25.6%。随着改革开放,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大量增加。据1997年全国暂住人口的调查统计,在流动人口中,从事经济活动的占81.48%。另据上海市2000年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全市的外来流动人口,以务工、务农、经商、服务为目的的经济动机流动人口为284.28万人,这是占73.4%的。?如此经济动机己经成为了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第二是生活方式偏好动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与生活方式偏好动机有关。城市不仅经济条件更好,而且设施便利、高质量的医疗教育等生活条件也较好。这种偏好也是明显的迁移动机。在全国迁移人口中,流入城镇的比流入乡村的大约多三倍。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4,241万省际迁移人口中,有67.82%的人是迁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6个省、市。
………………
第3章南京人口流动及迁移动机....... 13
3.1南京人口流动的历史回顾及况....... 13
3.1.1江苏省流动人口状况 .......13
3.1.2南京市人口发展及流动人口的特点....... 13
3.2南京流动人口迁移动机分析 .......14
3.2.1江苏省流动人口迁移动机....... 15
3.2.2南京市流动人口迁移动机....... 15
第4章南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 17
4.1南京回族流动人口 .......17
4.2南京的其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20
第5章南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调查及分析....... 21
5.1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21
5.2迁移动机分析....... 28
第6章在南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问题
6.1在经济方面上的融合问题
经济方面的问题是少数民族人口融合的最大阻碍主要是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难和低工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与城市常住居民相比,他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社会身份制度、福利待遇、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城市中存在被称为劳动力市场分隔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一种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上层劳动力市场,另一种是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的下层劳动力市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属于下层劳动力。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合问题:首先,收入及消费规模方面。根据本文调查资料,会看出南京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月收入800元以下的44人,占51.16%,收入不固定的也多。即月收入800元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超过50%以上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而陷入贫困状态。这样的资料表现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收入较低的现实。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收入处于城市的底层,而且他们的消费量也很少。根据调查,每个月房租500元以下的有55人,占整体的63.95%。由此可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处于贫困状态,部分处于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绝对贫困状态。
……………
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在向城市流动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南京也作为省会城市,外来人口愈来愈多,少数民族向南京市流动的人口数也逐渐增加。他们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老家迁移到南京。本文以南京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个案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经济动机,这是影响最大的。城市在经济方面上有很多机会,人们希望通过流入城市,尽快改善以前的经济状况。这种经济动机是他们进入城市的最主要的动机。
二是生活方式偏好动机。城市基本上经济条件比农村更好,而且其他生活条件也更好,如交通、医疗和教育等。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少数民族放弃老家的生活,进入生活条件较好的南京市。
三是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南京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主要是亲友或老乡的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会很难作出迁移决定。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