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科普亲和力之新闻媒体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2596 论文编号:sb2019052711045726453 日期:2019-06-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利用本体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重点关注《物种日历》在进行科学普及的进程上,笔者对该公众号两年的文章进行详尽梳理,选取的时间范围在 2015 年 7 月 1 日到 2017 年7 月 1 日,在两年时间中随机抽样选取了 368 篇头条文章,包括 25 篇 100000+的爆款文章,对其内容的文本、话语、结构、版面、文章形式以及秉承的传播要义上进行分析,挖掘出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在传播过程中被具化的亲和力,探讨以物种为代表的科学普及中需要的具有亲和性文本的对策,以此对其他类型的科学普及媒体提供经验,促进科普真正实现大众化,利于我国进行文化强国的伟大构想。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展观我们所处的大时代背景,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九大,文化一直处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坚持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为的是更好的实现中国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通过建设与打造一个更为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国,从而更好地创设大国风范,共同分享文化发展带来的美好成果。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重中之重即牢固地坚持与推进科学发展,而这也是推进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与强大国家的强有力力量。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的时代,党和国家对我国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意味着,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切实有效地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进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占据着一方之地,飒飒雄威。
背景使然,这也决定着在新媒体浪潮卷席的当下,科学普及要做到高效积极的与新的传播形式相适应,这也才会在基础上逐步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在最基础的方隅之地与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中,促成科学发展的强大群众基础,以此形成良好的循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从而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水平不断提升。
《物种日历》作为果壳网旗下的自然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这样的传播形式与模式下,曾多次收获 100000+的点击率,其特色的物种介绍与行文风格,在众多科普公众号中独树一帜也别开生面。《物种日历》的每天一更,不间断的物种介绍,对当下社会的热点把握与准确的内容推选,都体现了其更精准、更专业、更独到、更流行,取得了读者的热爱与科普的入门常识储备,获得了成功。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基础之上,对《物种日历》的科学普及特色进行剖析,总结经验与特色分析,以此期待能够为科普媒体在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提供借鉴与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转变我国当下科学普及晦涩难懂的一贯风格,更好的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浅显易懂的科普入门。
.........................

1.2 研究现状
1.2.1 亲和力研究现状
从“亲和力”这个概念入手,到底何为亲和力。杨秀国在《新闻报道亲和力》一书中给了如下定义:在最原始的概念界定中,亲和力指的是在人与人相处时的一种状态,交流的主体散发出来一种让对方赞赏、倾慕且认可的人格魅力。不仅仅是新闻传播领域,亲和力的概念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在其本质含义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不同延伸与发展着亲和力的概念,从而更好的贴合不同领域的现状研究。尽管如此,不同的含义在不同领域的延伸,但归根结底,亲和力都被定义了一种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含义,界定了世间万物进行交流交互时的一种影响与魅力。
亲和力的概念被引入新闻传播学的时间不久,尽管有学者曾对亲和力进行过一个基础的学科定义,但含义并不明显,边界定性也有模糊,因此不同的学者进行研究,都会针对自己的研究问题给出一个概念界定。随着媒体的竞争加剧,新媒体的浪潮逐步兴起,传统媒体的趋势开始出现一些并不明朗的局势后,在如上大背景的作用下,亲和力开始作为一项重要因素,开始渐渐被众多学界与业界的人重视,并且开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新闻界要进行“三贴近”,众多学者认为“亲和力”的概念与“三贴近”的概念是很大程度上的融合与匹配,“亲和力”逐步开始受到重视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撰写的论文也因此日益增多。
有学者进行研究去定义亲和力的概念,2006 年 8 月,一篇《什么是“亲和力”》的文章发表在《新闻与写作》杂志,作者通过阐释对“亲和力”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概念进行了一个相对明确与清晰的定义。操慧、李玮《新闻报道的亲和力研究:背景、现状与框架》(2009)一文中对“亲和力”进行具体的内容延展,通过对“亲和力”两个层面的分析与研究,从而系统且完整的对“亲和力”进行表述。
......................

第 2 章 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凸显科普亲和力

2.1 《物种日历》科普亲和力的概念解读
2.1.1 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简介
通过《中国科学普及报告》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中国学者是如何对科学普及进行定义的:以公众了解与领会科学这一理念作为核心,通过展开相对应的活动,采用有效的传播形式、渠道与方式,向全社会进行广泛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与普及,从而做到高效全面的提升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科学素养,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深化公众对科学的支持和参与。①在当下整个社会的发展浪潮中,新媒体的传播与阅读已经成为受众了解外界的重要途径,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也不仅仅依靠电视、纸媒、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要想获得科学普及的广泛受众基础,必须要在新媒体的发展浪潮中站住脚,获取自己的一席之位。通过清博指数的官方网站,以“科学”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了解到包括认证在内的 307 个微信公众号,全网共有 2557 个与科学普及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其涵盖内容科学、育儿、日常及医学等各方面内容。根据艾瑞网发布的《2016 年科普网站的市场报告》,通过报告显示可知,当下在我国与科学普及为主题的互联网平台中知名率和使用率的前五名分别是:果壳网、松鼠会、科普中国、尾猿会网和煎蛋网,其中果壳网凭借37.6%的知名度、56.1%的使用率位列第一。②《物种日历》作为果壳网旗下自然主题的微信公众号,以精准的传播定位,特立独行的把研究“物种”作为主题,是当下全网独一无二对于物种研究的科学普及平台,日活跃粉丝超过十万,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物种日历》每天推送的时间固定在午夜 12 点,发送一篇介绍物种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每一年都会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如 2015 年是《城市物种日历》、2016 年是《餐桌物种日历》直到 2017 年是《有萌自远方来》,《物种日历》不遗余力的在探究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物种,并把它们分门别类、根据特征或其科属总结,每日一篇进行讲述。
自 2015 年 2 月 9 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以来,笔者通过大量的文本梳理,其中共产生 25 篇 100000+的文章,从初始发布的六七千的浏览量开始,到 2016 年 1 月 1 日《薏米:美味但并神奇的一种粗粮》53007 的阅读量为分水岭,《物种日历》的阅读量开始凸显飞涨,人均浏览量固定在七万左右。2016 年作为《物种日历》特别的一年,共出现 15 篇 100000+的文章,其中第一篇 100000+的内容出现在 2016 年 5 月 14 日,由“进击的多肉”作者撰写,《现在的人啊,一言不合就吃海肠子……》,成功引爆《物种日历》作为自然科学类科学普及的平台,开始走进受众的视野,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

2.2 《物种日历》彰显了科普亲和力
2.2.1 突破了传统科普的生涩难懂弊端
众所周知,科学报道向来与晦涩难懂、高深莫测、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等标签捆绑,专业性过强、名词术语过多、常人难懂的逻辑行文与文章内容、形同嚼蜡般的科学报告等,这是很多人对科学普及的第一印象,似乎只有更加难懂才会能体现其权威性、专业性和严肃性。而在当下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新媒体时代,无法做到迎合受众,只顾自我发展,执着追求所谓的科学性而不走进受众之中,无法与受众建立一种亲切、平等的关系,不找准时代发展热点推出传播内容,科学普及很可能就会一蹶不振,就此被时代的发展浪潮丢下。但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带来一切巨大的改变,也正在同时改变着时代与人民的思维和观念,科技的进步作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点,既需要严肃的佐证,也需要走进人民生活中去,由此才能更好地一方面让人民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影响,同时也深入浅出的体会着身边一切与科普相关的内容。
媒体作为科学普及的载体,科普知识是人民了解自身、环境、世界的窗口。受众无比渴望科技进步带来的一切的消息,是否对自身的生活带来一些具体的改变,哪些科普内容又和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大量的受众选择通过微信获取与了解世界,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阅读成为人民生活的必备,也成为人民了解外界与获得认同的一种重要途径。
根据这一点的现状,就给科学普及的内容撰写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在科学普及的可读性与专业性之间找到一个共荣的平衡点,做到既不损害专业性、科学性,同时也能让受众读的开心,看的明白,这是科学普及的最主要矛盾,而在这个问题上,《物种日历》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比如在 2015 年 7 月 26 日的公众号内容中,《物种日历》在介绍龙眼鸡时采用了大量的色彩渲染如“鲜红的鼻子”、“白点”,同时引用通俗的修饰词如“美人儿”等进行修饰,在文章一开头就牢牢地抓住读者的眼球。

........................
第 3 章 《物种日历》网络科普亲和力的建构·······························12
3.1 化腐朽为神奇的科学视角························· 12
3.2 亲切、欢快的叙事风格······························ 13
3.3 夺人眼球的标题设置································· 15
第 4 章 《物种日历》网络科普亲和力产生的动因·························19
4.1 科技推广要求科普具有亲和力·························· 19
4.2 求新求异的受众心理需要科普具有亲和力················ 20
4.3 信息杂芜的新媒体环境要求科普构建亲和力··························· 21
第 5 章 增强《物种日历》网络科普亲和力的现实意义····················22
5.1 体现受众为本的中心思想·························· 23
5.2 明确科学普及的传播标准··························· 23
5.3 利于强化科普的传播效果······························· 25

第 6 章 《物种日历》构建亲和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6.1 《物种日历》构建亲和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1.1 内容呈现方式的单一
纵览《物种日历》的文章,每一篇的平均字数在 3000——4000 之间,有的甚至达到 4500 字左右,对于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有些偏长的字数来说,如何实现内容的更好呈现是决定《物种日历》能否实现好的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就目前的现状来讲,除了大量的图片进行文字的修饰外,《物种日历》的内容呈现方式上还是有些乏善可陈,没有更多的标新因素更好的辅佐文章,因而有的时候没有实现理想的阅读预期。
文章的展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合理的排版、精确的图片、音频与视频的结合、形象的动画等,都是能够帮助一篇文章,除了文章内容的被接受外,能够做到形式上的更加丰富,也是促使一篇文章能够取得高效传播的重要方式。新媒体传播的大背景为内容的传播形式提供了多种的选择,尽管科学普及的本质是实现科普知识的被理解、接受,在遵循尊重专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引入新媒体传播的特性,比如小视频、线上互动、恰到好处的动图插入,都能够直观且有效的把科普准确、立体、轻松欢快的呈现出来。如果只是做到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往往就会产生疲劳的习惯,既不会引起受众对科普知识产生积极的情绪,同时也无法保证受众会自主的投入到科普知识的二次传播中。因而,有效的丰富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是《物种日历》在构建亲和力道路上的不二法门。
..........................

结论
本文利用内容分析、个案研究、文献调查和抽样统计的方法,立足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以此作为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实现科学普及的亲和力的研究范本,旨在研究科学普及在新媒体环境下与亲和力之间的关系。
新媒体的传播环境给科学普及带来了很多的传播机会,但能做到像《物种日历》一样,只钻研科学的一个方面——物种,在如此专业、精准的定位上,还能实现一个很强的影响力,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但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做到了,不论是外在的标题设置还是内在的叙事技巧与风格的树立,都是一个成功的科学普及的典范。我们很难对科学普及形成一个亲切的印象,也很难对百科全书中的物种介绍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但《物种日历》却能够在科学普及与亲和力的关系之中做好平衡,既遵循科学普及的规律,坚持科学性、专业性,同时又利用亲和力的特性来进行“自我武装”,从而获得了大量读者的喜爱,也成为一些孩童的睡前读物,这样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是值得其他科学普及媒体的学习与借鉴。
要想增强科学普及的效果,必须在新媒体传播的大背景下,掌握传播特性,转变传统的传播观念,揭下科学的神秘面纱,主动走进受众的生活中来,分门别类的进行各种科普知识的传播,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需求与习惯,结合自身传播平台的特性,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普及的最大效力。让科普走进受众,改变自己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与行文风格,转变专业性色彩,使科学普及更加灵动有趣,鲜活可感,才能够真正的推动科学普及朝着更有希望的方向发展,也才能够在遵循着党和国家的政策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进行科学普及,从而做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进而作用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