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策略新闻媒体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145 论文编号:sb2020083017454633038 日期:2020-09-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播过程中呈现的鲜明特性,重点探讨其舆情风险的形成过程。通过研究发现,舆情生命周期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传播路径与特点,舆情风险的形成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并与现实中的舆情事件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勾连。本文从顶层设计、中层疏导、基层实践三个层次提出了舆情风险防范策略,舆情高敏感领域常态化高关注,建立“舆评”机制,引导舆论情感倾向,关注隐性发声群体,社会公民提升自身舆论素养,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也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可以呈现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的形成机理及防范策略,为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舆情治理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这一时期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我国的社会转型,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都步入了新阶段,但伴随而来的是社会中的各类矛盾突出。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指出,一种难以测量的不确定性伴随着社会的科技发展,而这种不确定性是风险社会形成的诱因。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处处包含着难以预测和测量的风险,其中就包含着舆情风险。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它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据此安全需求是人类除了生理需求以外最基本、最需要满足的需求。重大安全事故具备突发性、公共性、巨大危害性等多种事件要素,直接威胁相关民众的生命安全,直接损害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和谐稳定等诸多方面。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统计,截止到 2019 年 6 月,我国的网民已达到 8.5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 61.2%。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赋予以社会化媒体新的意义。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广泛普及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人们在虚拟社会中快速自由的发布消息、交友交流、情感宣泄。越来越多的网民将社会化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产生对事件的认知、态度以及情感倾向。这些蕴含着个人观点的实时评论具有潜在的舆论导向,由此形成网络舆情。其中,微博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化媒体舆情传播平台之一,越来越多的网民都通过微博来发布、获取或传播信息,它已成为实时信息传播最重要的场所。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已成为舆情生成的巨大推动力。
...........................

1.2 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研究现状
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是一个组合词,包括重大安全事故和舆情风险两个组成部分。所以厘清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的研究现状,需要先分别厘清舆情、网络舆情、舆情风险、重大安全事故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2.1 关于舆情的研究现状
舆情,英文翻译为 Public Opinion,即为公众的意见。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提到“Public Opinion”的概念,他将拉丁文的“Public”和“Opinion”两个单个词汇组合在一起,促成了新词汇——“Public Opinion”的诞生。美国社会学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公众舆论》一书中,第一次阐释了舆论的内涵,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功能等诸多困惑人们已久的问题,对公众舆论做了详实具体的解释,例如:公意的形成,民主的形象,等等。据上述可知在国外早期的舆论研究中,大多把舆论和舆情等同起来讨论,即在国外的舆论与舆情的概念相一致,在英语中都为“Public Opinion”。
关于舆情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从十九世纪中期就开始发展,到二十世纪中期走向成熟。20 世纪初,调查研究的兴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出现了将民意量化为个人调查反应的简单汇总的趋势,以及公众舆论实际上是通过人际互动和媒体使用反复构建的群体层面的社会力量。到了 20 世界 50 年代,关于舆论的讨论达到了高潮。学者 Glynn 认为舆情可以定义为一个相关团体所持有的特定问题的观点,而观点中情绪的方向性和强度有相应的衡量标准。他提出“舆论”(“Public Opinion”)具有一种句法上的内在矛盾:“公共”指群体和普遍,而“意见”本身通常与个人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一种内部的、主观的表述。①自此舆情与舆论的概念区别开来,舆论被看作是社会上多数人的意见。而舆情被认为是某个人或者团体的观点、情绪、倾向的集合,即舆情表达的观点倾向不需得到大多人的认同,包含“个人意见”的内涵。
图 1-1 中国知网舆情学术关注度统计图
....................................

第二章 重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特点

2.1 重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研究路径
重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研究路径包括研究案例的选取、研究方法的运用、理论的结合等内容。其中关键是过程研究和结果研究的结合,同时需要注意舆情样本的选取和理论的应用。
2.1.1 重大安全事故现状及案例选择
近些年来,我国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频发,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重大安全事故在危害程度上给安全事故作了区别。先需要理清安全事故的概念范畴,这有助于界定本文重大安全事故的概念。
安全概念在工程学界、法学界是相对于生产单位来建构的。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才会存在风险,风险与安全往往是一组对立的概念,有风险的存在才需要安全的出现.故本文把安全事故的概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安全法》来阐释,即安全事故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导致原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
根据 2007 年 3 月 28 日国务院第 172 次常务会议通过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所规定的人员伤亡情况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程度,将安全事故划分为四个等级: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30人以上死亡,或者 100 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 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者 50 人以上 100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本文将条例规定中的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归并起来,统称为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安全事故在数个生产行业,爆发比较频繁、成损失严重的主要是集中在煤矿行业、建筑行业、化工行业、交通行业而重大事故的死亡人数和对当地的消极影响都排在事故总体的前列。
表 2-1 2017-2019 年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一览表
.........................
 
2.2 舆情演进过程:基于舆情生命周期的五阶段划分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重大安全事故舆情同生命体的生命过程一样,存在生成、成熟和衰亡的周期规律。而在每一传播阶段,重大安全事故舆情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对于舆情周期的传播阶段,目前也有着多种不同划分方式,有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等划分周期。但整体上是依据微博数量的走势和相关微博的关注程度为依据。根据本次爆炸事故的事件概况,单就爆炸事故的舆情形成到基本结束(不包含次生舆情),时间跨度约 10 天,数据具体分析如下:由于原数据量庞大,本文把样本数据经过清洗、剔除蹭热度、与事件无关、重复转发的微博后,最终时间跨度 30 天的整体样本中(17931条原创微博和 143562 条转发微博)得到 10244 条 3·21响水爆炸事故微博统计样本,10244条微博按时间分布情况如表 2-3 所示。
表 2-3 3·21 响水爆炸事故相关微博统计表
............................
 
第三章 微博中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形成机理.............................50
3.1 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的来源及表现形式......................................50
3.1.1 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来源....................................50
3.1.2 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表现形式..............................51
第四章 基于 HHM 的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识别........................... 62
4.1 基于 HHM 的舆情风险识别..........................................62
4.2 基于 HHM 的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识别框架..............................63
4.3 基于 HHM 的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测量指标..............................64
第五章 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防范策略...............................68
5.1 顶层设计:政府加强舆情风险防范多种机制建设.............................68
5.1.1 政府需对舆情高敏感领域常态化高关注..................................68
5.1.2 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舆评机制.............................69

第五章 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防范策略

5.1 顶层设计:政府加强舆情风险防范多种机制建设
舆情事件发生前,对于舆情风险多种防范措施和手段尤为关键,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社会管理者,对于维持社会稳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对舆情的分析、监测、预警、研究等风险处置机制是风险防范的重要方面。如在舆情风险形成之前、舆情事件的尚未爆发之前加强舆情风险防范,在舆论场中负面舆情形成的前期及时应对,就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妥善处理舆情事件,最终实现舆情风险的防治和化解。
5.1.1 政府需对舆情高敏感领域常态化高关注
防治和化解舆情风险,首先需要舆情处理主体在舆情高度敏感领域有足够的关注度和相关的预警机制。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大数据报告显示,重大安全事故极易成为高危高敏感的舆情事件领域。重大安全事故具有突发事件、公共事件等多种事件属性,事件的处理和应对涉及事件相关群众核心利益,尤其是生命安全,其影响重大。重大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是考验社会管理者应对机制的一个高难度的舆论“战役”。很多时候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倒逼内部机制建设,把机制建设和事故发生顺序颠倒,这样失去了舆论场的主动权,极不利于舆情风险的处置工作。
政府需对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的相关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网络舆论环境进行常态化高关注,加强舆情风险检测、预警等平台建设,加强政务微博建设工作,达到能够听到公众的声音,能够让公众听到政府的声音的效果,从而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应对机制,不要等到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再去“亡羊补牢”。
...........................

结语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这一时期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但伴随而来的是社会中的各类矛盾突出,我国已步入了风险社会的范畴。各种风险频发,其中舆情风险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同时,近年来重大安全事故呈多发趋势,伤害程度也不容小觑。由重大安全事故引发的舆情风险,经带有社会化媒体特征的微博传播,使舆情治理的难度加大,考验着我国社会管理者的社会治理水平。
本文以近 3 年来最典型、危害性最大并且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 3·21 响水爆炸事故入手,试图解读重大安全事故引发的舆情风险形成机理及其舆情风险主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呈现的鲜明特性,重点探讨其舆情风险的形成过程。通过研究发现,舆情生命周期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传播路径与特点,舆情风险的形成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并与现实中的舆情事件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勾连。本文从顶层设计、中层疏导、基层实践三个层次提出了舆情风险防范策略,舆情高敏感领域常态化高关注,建立“舆评”机制,引导舆论情感倾向,关注隐性发声群体,社会公民提升自身舆论素养,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也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可以呈现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的形成机理及防范策略,为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舆情治理提供一些参考。
但重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由于学识不足以及微博文本获取时存在事后删除、屏蔽等限制,对于当前重大安全事故舆情的分析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个人视野不高,希望未来学界对重大安全事故舆情的研究深入和个人研究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