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众生相”栏目的叙事探讨(2017—2020)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266 论文编号:sb2021092311135038308 日期:2021-10-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对“众生相”栏目的叙事研究,目的是希望为媒体的新闻叙事研究贡献绵薄之力,希望媒体的对外人物报道能够更好地讲述中国人的故事。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逐步取得全球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称号,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和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帮扶其他国家,并积极履行身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具体表现为提出和积极践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措施。但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日趋视中国为威胁,西方媒体对中国肆意抹黑,“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等观点在西方世界成为主流。“一带一路”倡议被西方媒体妖魔化为拉拢沿线国家并意图称霸,创办孔子学院的对外交往活动被曲解为传播自身意识形态。诸如此类的行为导致了西方民众乃至全世界对中国的错误认识,这是中国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西方占据传播主导地位和由此导致的“他者”叙事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此情况下,如何积极、正确地与世界进行交往,让世界认识并了解真实的中国,已成为当务之急。2013 年 8 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6 年 2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此后,随着“讲好中国故事”被纳入“十三五”重大项目中,“讲好中国故事”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也从侧面彰显了我国提高对外传播能力的决心。
表 2 “众生相”栏目的叙事视角统计表
表 2 “众生相”栏目的叙事视角统计表
...............................

1.2 研究思路
1.2.1 问题的提出
当下,中国各级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思路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对外传播能力,但这一过程势必充满艰辛和曲折。在实践层面,媒体从现行的发展实践中汲取经验,及时地扬长避短、查漏补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理论层面,学术界也致力于从媒体的对外传播实践中总结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理论经验。由此,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出发点,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并运用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人物报道,在总结叙事特点、叙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可为其他媒体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指导。从中国急需提升对外传播能力的现实要求来说,是一个值得探索拓展的研究方向。
1.2.2 样本的选择
“众生相”最早创办于 1987 年,由当时主持海外版工作的袁先禄取名。在 1986 年年底召开该报专栏设计会议时,他提议海外版也应开设一个类似国内版“凡人新事”的栏目,专门写中国普通百姓的故事,并为栏目取名“众生相”,意在“写芸芸众生的故事”。《众生相》推出后,以其独特的生活气息和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海内外读者,在当时已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栏目。
2017 年,正值我国对外交往密切和亟待加大对外传播力度的关口,《人民日报海外版》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口号,于 1 月 5 日新增加了“中国故事”版面,刊于第五版,并将“众生相”栏目移入该版面,每周四刊一期,偶有情况会不刊发。如“两会”召开期间,第五版连续两期刊发了“两会特刊”;新年期间,该报纸也会暂时休刊。该版面由“众生相”、“习近平讲故事”、“中国故事”三个栏目组成,“众生相”栏目讲述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习近平讲故事”栏目主要是习近平在国内外讲话、活动会议里讲述的故事,“中国故事”栏目讲述的故事包括中国各个地方、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当时的开版话是:“这是产生伟大故事,并且呼唤伟大故事写作者的时代,‘讲述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本报的嘱托,也是所有媒体的职责……滴水虽小,能折射太阳。一个个故事,就像马赛克,拼出完整的中国——一个正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复兴中的中国。”
...........................

2 《人民日报海外版》“众生相”的叙事者

2.1 新闻作品中的叙事者
人们在阅读到叙事作品往往会想,谁在以主人翁的姿态说话呢?作品中的声音是谁?实际上,这个声音就是叙事者,就是叙事作品中的讲述者。在新闻叙事学理论中,叙事者是叙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新闻叙事中属于最基本的研究层面。本章将从叙事者层面来研究“众生相”栏目的叙事特征。
对于以虚构叙事为主的文学作品而言,叙事者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人们常说的一本小说的作者是谁,这个谁指的是这本小说的作者,而并不是叙事者。作者在现实世界有客观真实的身份,而叙事者只是一个由作者在小说中创造的角色,一个由作者蜕变而成的虚构的任务。在鲁迅的小说中,有的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讲述,这时虽然作者是叙事者,但在对小说进行叙事学分析时,也往往将叙事者与作者有意区分开来,例如把作者抽象化为一类人的缩影;还有以虚构的第三人来讲述的,这时叙事者就是虚构的小说人物。
新闻叙事学是叙事学的分支,其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大多都沿袭了叙事学。在叙事者研究上,新闻叙事者与文学作品的叙事者大不相同。新闻叙事要求新闻生产者能客观讲述事实,文本中呈现出的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方毅华将叙事者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记者、编辑参与作品采访写作过程的真实作者,二是叙事文本中的叙事者。总结来说就是,在文学领域中,作品的作者并不被视为是叙事者,叙事者通常是作者塑造的文中角色;而在新闻作品中,叙事者可以是作品的作者,也可以是文本中的角色。
............................

2.2 “众生相”的叙事者分析
方毅华在《新闻叙事导论》一书中,根据叙事者介入文本中的程度不同,将叙事者划分为缺席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和公开的叙事者。她的这种划分依据的是学者查特曼的“三分法”,这种划分方法中叙事声音和叙事者介入故事程度的关系是:叙述声音的强弱与叙述者介入故事程度的程度成正比,即叙述者介入故事程度的程度越深,叙述声音也就越强。
通过对“众生相”98 篇人物报道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该栏目公开的叙述者和隐蔽的叙事者占比较多,但采用单一形式的相对较少,大多是两种甚至三种形式相结合,且较少报道运用到缺席的叙事者。为避免重复计算,本文将提取报道中占主导地位的叙事者,即每篇报道确定一个叙事者类型。通过分析和统计,“众生相”栏目各个叙事者占比情况见下表:
表 1 “众生相”栏目的叙事者统计表
表 1 “众生相”栏目的叙事者统计表

.........................

3 《人民日报海外版》“众生相”的叙事视角..............................16
3.1 新闻作品中的叙事视角...........................................16
3.2 “众生相”的叙事视角分析.........................17
4 《人民日报海外版》“众生相”的叙事话语.................................26
4.1 “众生相”的叙事时间分析..............................26
4.1.1 叙事时序...................................27
4.1.2 叙事时长....................................30
5 “众生相”对我国对外媒体人物报道的启示...............................40
5.1 视角平民化,新闻故事化.................................................40
5.2 树立“叙事权威”,转向中性立场...................................41
5.3 塑造多样人物,折射现实中国..........................................42

5 “众生相”对我国对外媒体人物报道的启示

5.1 视角平民化,新闻故事化
在报道中,记者和编辑是文章的“操控者”,因此掌握话语权的媒体极易陷入说教的僵局,用居高临下的姿态、过于严肃的方式叙事,这不利于报道的传播和读者的接受。暂且先不论是否可行,目前确有很多媒体抛弃以往说教式的宣传报道,改为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报道新闻,甚至对硬新闻、深度报道也是如此。一些传统媒体也在积极转变自身的报道方式,以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人民日报海外版》“众生相”栏目在成立初始就放低了身段,以平等交流的平民化视角讲“故事化”的新闻,这是该栏目对外报道中国大众所采取的策略,也是它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制胜之道。
所谓视角平民化,指的是将视线聚焦在普通人的生活上,用亲民化的口吻,报道普通人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新闻故事化,是指借鉴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让记者向剧本作家一样,将碎片化的事件重新组合成具有戏剧性、矛盾性、人情味的故事,从而使读者有像阅读书籍那样畅快淋漓的感觉。这种故事化的新闻写法产生于西方新闻界,后来被国内媒体所借鉴,并在特写、特稿等体裁的报道中运用。这种写法在人物报道中也有显著特征,通常表现为讲究围绕人物展开情节,又在情节发展中突出人物个性,通过两者的相互协作,将故事讲述的有声有色,将人物形象塑造的跃然纸上。
但总体来说,“众生相”栏目运用平民化视角讲“故事化”新闻这一策略贯彻的并不彻底。首先,该栏目的平民化视角不纯粹。纵观该栏目的报道,虽然采用了多元叙事的方式,但仍以记者和编辑公开叙事为主,这说明该栏目有意想打破记者和编辑为唯一叙事者的局限,但无奈记者和编辑还是过于强势了。因此,对外媒体在进行人物报道时,在保证新闻真实和完整的前提下,真正地做到由平民化视角引导的多元叙事,做到从不同角度、不同焦点多重叙事,是可以为之努力并改进的方向。其次,故事化不彻底也是该栏目报道叙事的缺憾。
..............................

结语


行文至此,本文己从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话语三方面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众生相”栏目的人物报道做了具体分析,在这些微观层面研宄的基础上,对其总体的叙事特点和叙事缺憾做了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了对外媒体人物报道的建议。
在该栏目中,叙事者运用比较多元,其中记者和编辑担任公开的叙事者最为常见,这符合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主人翁形象,但可以看出该栏目有意避免单一主体叙事,采用了隐蔽的叙事者和缺席的叙事者作为补充。总而言之,在叙事者层面,该栏目三种叙事者类型都与涉及,记者、当事者和见证者均有分担。此外,该栏目在视角运用上重视多元化和复合化,通常让不同人物从各自立场出发来讲述故事主人公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而且不同人物的叙述能达到相互补充的效果。从叙事视角占比来看,中性的编辑全知视角占比最多,这说明该栏目在运用全知视角掌控报道时,也有意使报道显得更客观、中立。叙事话语包括时间、结构和修辞三部分。该栏目叙事时间运用的非常灵活,这表现在时序、时长、频率三方面中的各个要素都有涉及,且善于运用各种要素把握报道节奏。该栏目叙事结构以核心—卫星事件的组合为主,这种结构能更好的突出报道主题,另外,在连接事件序列上,灵活运用人物、时间和因果关系。该栏目的叙事修辞,用“告之以事”揭示新闻本质,以“晓之以理”凸显媒体立场。最后,在文章微观层面的研究基础上,尝试了为对外媒体人物报道叙事提出可借鉴的建议。
本文对“众生相”栏目的叙事研究,目的是希望为媒体的新闻叙事研究贡献绵薄之力,希望媒体的对外人物报道能够更好地讲述中国人的故事。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