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选题缘起
随着融媒与智媒时代相继到来,媒介技术对人类交往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媒介技术研究的关键性意义。长期以来,华人学者的媒介研究大都以北美媒介环境学派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欧洲学者的贡献。作为德国媒介理论的重要代表,基特勒创新话语分析、技术与权力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索媒介何以对文化、政治和社会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新媒体时代讨论媒介、技术与书写等问题所无法逾越的理论基石。
与此同时,基特勒突破旧有媒介研宄范式,有意识地区别于关注阶级、性别与种族问题的英国文化研究,而倾向于关注个体身份认同与全球化问题的美国文化研究以及强调媒介是人的延伸的北美环境学派,试图在基于德国解释学的传统历史语境中创造出独特的德国文化理论科学,开启了关注媒介考古学、档案与记忆、交互界面、软件与硬件等媒介研究领域的新德国学派或基特勒学派,也因此开辟出与法国技术哲学、美国数字媒体、电子文学研究、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和而不同的另一研究路径。正是这种思想的开创性、复杂性、丰富性、前沿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使对基特勒的研究成为当今世界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问题。
鉴于基特勒媒介思想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系统梳理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内容,确定基特勒媒介思想的重要地位,阐明基特勒媒介思想的理论价值则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国内,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有关基特勒媒介思想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与他拥有的学术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源于其晦涩难懂的德国思想风格与庞杂而丰富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在于他的德语写作特点使其思想由本国传播至世界性的英语国家再到我国的汉语学界,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译介过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鉴于国内还没有关于基特勒媒介思想的硕士论文,本人以《基特勒媒介思想研究》为题,系统阐释基特勒的媒介理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国内基特勒媒介思想研究的新领域。
..........................
1.2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基特勒的研究较少,共有九篇文章,没有相关的硕博论文,其内容多集中于对基特勒思想脉络的宏观梳理以及对基特勒提出的几个具体媒介形态的微观分析。
国内最早研究基特勒的文章是南京大学艺术研宄院教授陈静发表在《文化研究》第13辑(2013年)上的:《走向媒体本体论——向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致敬》和《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其人其书》,其内容大致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基特勒的思想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对其理论来源进行了宏观梳理。认为他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对1800年代和1900年代传播系统分析阶段、1980年代上半期关注具体媒介问题阶段、对媒介物质性及符号系统的哲学意义的考察。这一划分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将在后文进行具体阐释。同时结合基特勒的生平和成长背景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指出其思想发展与转变的理论源泉,看到基特勒理论来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其二,对基特勒提出的话语网络概念与以之为中心的思想内容给予了特别关注,指出了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与理论来源,认为这是基特勒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与福柯“话语”理论以及香农韦弗的信息论相结合的理论模式,延伸与拓宽了话语理论的研宄领域;其三,作者指明了基特勒后期理论的转向。基特勒越来越强调硬件对人类社会发展与生存意义的重要影响,走向“技术本体论”的文化研究路径。以上两篇文章只是对基特勒媒介思想的理论来源与主要内容所作的简单引入与介绍,并未进行较为系统详细的阐述,但是最先将基特勒媒介思想置于中国学者的视野之下,具有关键性意义。
.........................
第二章基特勒媒介思想的理论渊源
2.1成长背景
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1943年6月12日出生于一座临近德累斯顿的小镇一一东德萨克森州的罗赫利茨。童年时期,基特勒曾看到整个德累斯顿小镇因美英帝国大规模的空袭行动处于火海,担任教师的父亲也因战争失去了许多学生,而他的母亲也常常带他去波罗的海岛屿参观希特勒火箭发展的地点。正是受到二战经历的影响,基特勒对战争与技术关系的思考贯穿学术生涯,因此,在他思想研究后期称通讯技术与记录媒介的出现是“军事事务的滥用”则显得尤为正常。在他16岁的时候,基特勒全家搬迁至西德的拉尔小镇,并就读于德国拉尔的现代语言高中学习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1963年,基特勒高中毕业后进入弗莱堡大学学习德国研究、罗曼语研究和哲学。
弗莱堡大学地处政治文化中心一一柏林,许多青年学者在这里努力拓宽学术边界,引进社会新思想,不论是迥异的生活群体、激进的宗教人士还是多样化的知识分子,他们营造的多元文化环境进一步促使这里成为孕育思想的理想场所,为诸多被当时视为激进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坚实基础。而对于基特勒来说,在弗莱堡求学的时间称得上是“长大后的童话时光1976年,他以一篇讨论哲学家康拉德.费迪南德.迈耶尔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也正是在此期间,基特勒受到了雅克.拉康和米歇尔.福柯理论的影响,为后来的媒介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
2.2理论来源
2.2.1麦克卢汉媒介分析理论
基特勒的媒介研究经历与麦克卢汉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二人均为文学学者,不满于起初的专业学科,后致力于媒介技术理论的建构与探究;均具有哲学学术背景,并将这种哲学思维贯穿于他们整个媒介理论研究之中;基特勒在他的媒介思想作品中经常引用麦克卢汉的理论,但是在他看来,麦克卢汉是一位确立了正确的研究问题却不断给出了错误阐释的学者。
对媒介的本质意义上的讨论来看,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均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例如,印刷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视觉功能的拓展,广播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电视延伸了人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和触觉能力,而网络则是人中枢神经的拓展。“作为专业的文学理论家,麦克卢汉对知觉与观念的理解比对电子技术的理解更深刻,所以他更倾向于从身体的角度反思技术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反思身体。”技术成为人类感知和建构人类历史的方式。可以看出,麦克卢汉对媒介的本质持一种折衷主义的立场,一方面认为媒介隶属于人,人是主体,媒介是客体,即他所说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媒介又完全占有人类,人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人的主体性被技术所消解。
然而,基特勒并不满于麦克卢汉在媒介和人类关系上的两可态度,一方面说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人的工具;另一方面说媒介完全影响我们。他在某种程度上同意后一种看法而反对前一种看法,但他又将后者大大推进了一步,不是媒介是人的工具,而是人是媒介的工具,不同媒介塑造不同的人类主体。在基特勒看来,技术不是人的对象,人已然成为技术的对象,媒介技术改变了书写,改变了人类生存的自主性与可能性,技术与人的界限早己不是泾渭分明,大大超出了麦克卢汉所认为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的思考路径。
..........................
第三章基特勒媒介技术思想的主要内涵.........................17
3.1媒介理论阶段划分.........................17
3.1.1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一20世纪80年代早期:话语分析.........................17
3.1.220世纪80年代早期——21世纪早期:媒介研究.........................17
第四章基特勒媒介思想的价值与争议......................26
4.1基特勒媒介思想的理论价值......................26
4.1.1研究对象:突破旧有媒介认知......................26
4.1.2研究界限:重构传播研究边界......................26
第五章结语..................37
第四章基特勒媒介思想的价值与争议
4.1基特勒媒介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研究对象:突破旧有媒介认知
在研宄对象方面,基特勒突破旧有媒介认知,走向后结构主义的研究路径。首先,基特勒将研究焦点置于媒介技术本身的力量,而非媒介的使用方式或媒介传播的具体内容。对基特勒而言,媒介既不是渠道或是工具,也不是由政治、经济、社会因素所决定的上层建筑,而是已然成为了一种权力中心,成为一种本体论意义层面上的决定人之为人的方式。这与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有诸多契合之处,例如,媒介环境学派重要人物麦克卢汉一方面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另一方面也认为所有的媒介都完全地作用于我们,但基特勒指出了这一理解明显的不足,他反对将媒介看成人的延伸,认为人已然成为媒介主体性的构成要素,大大拓宽了媒介与人关系的认知,除此之外,另一位北美环境学派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则提出了城市作为一种媒介,它“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并将它的产品变成了可以储存和复制的形式”,具有了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功能。基特勒在此基础上延伸了城市作为媒介的第三个重要的基础性功能一一数据处理,他认为“媒介能记录、传输和处理数据一一这是它最基本的定义”。从数字化的传输媒介到类比式记录媒介再到为了传输而产生的媒介,城市本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命令、地址与数据之间的传播活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所谓的“人”与媒介的历史作用,具有了主体性意义。
.......................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