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伴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这些新的传播平台和新的传播方式刺激了以网络文学、手机文学为代表的众多新文学类型的诞生,以及各类文学艺术新形式的出现和流行,如语音文学、网络博客、“微文本”创作等,他们主动适应新媒介主导下的环境,并获得自身的发展。同时,多元化的网络文学获得平台,大大降低了阅读的成本和门槛,且文学接受者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即时自由阅读,阅读获得的便捷性和自主性更加大了。于是“书本阅读”逐渐被“电子阅读”所取代,传统图书市场深受重创,大量发行的出版物出现滞销现象,唯独郭敬明的文学作品,仍然连续多年占据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郭敬明是“80后”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一名成功的文化商人。郭敬明文学作品的受众粉丝,大多数为青年群体,他深谙玩转多媒介、新媒体是提升这类群体关注度和好感度的捷径,能直达文学作品宣传传播的最佳效果。于是自2012年起,他和他的团队开始打破单一的传统媒体传播模式,借助互联网空间,聚焦纸质媒体、影音视听媒体、移动媒体、自媒体等的多元融合,利用多种媒体平台进行交互传播,同时由单一的文学创作向集生产、策划、传播、营销等集一身的文化产业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也许郭敬明未必在理论或者策略的层面看到这一点,但是他的文化帝国的缔造以及相关实践却恰恰契合或者说印证了这一结论。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去研究其文学作品被疯狂追捧的深层原因。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传播学传入中国较晚,80年代起步90年代形成气候,从传播学视角探讨文学传播这一课题更是较新,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介环境成为了文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促使文学传播研宄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从传播学视角立足大文化观,不仅深化了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也是传播学自身充实和发展的需要。作者在CNKI(中国知网)上通过搜索主题关键词“文学传播”,得到115596条相关文献内容,包括:针对某一年代或某一类文学的传播研究,文学与传媒的关系概论,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创作实践、文学传播模式和出版研究、“微”文学的传播路径和审美形态研究等。作者罗列以下几篇具体阅读的文章进行综述。黄发有的《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一书中,透视新时期媒介和文学生态,并单独辟出两章的内容来讨论网络文学,肯定了网络的边缘写作中一些时评和随笔,在辗转传播中唤醒了民众自由表达的热情,形成的舆论压力左右了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然而更多的网络文学的写作却沦落为商业利益侵蚀的名利场。同时还揭示了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是视听和文学的共同背景,提出了影视时代的小说危机以及对传媒趣味下的文化反思,认为媒体“制造”文学可能造成文学多种可能性的自然生长。周利荣的《传媒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中,通过搜集翔实的历史资料,详述从古至今传播媒介的变革、传播方式的转变对文学文体演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以历史长河为脉络,纵观媒介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是受众对信息获取的越加便利和对文学参与的更加关注,从而深刻影响了文学活动的传播和共享效果。在《网络文学产业论》中,禹建湘的表明了在大众传播业迅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双重催化下,文学的商品属性不断加重,并被释放出来形成了文学产业,文学在实现艺术生产的社会效应的同时,还实现其艺术生产的经济效益。作者通过具体例证和数据对比,去探讨网络文学的发展环境和盈利模式,直指千百年来文学的存在方式被新媒体所取代,传统的文学体质被打破、规范的艺术生产被解构。
........................
第二章现代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特征
2.1从作家到写手、从读者到“粉丝”
媒介之于文学绝非“中介”那么简单,数字化传媒的迅速发展和各类文学网站的出现,让时下文学的生产者、消费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作家以私人化的思维书写和精神创造为主,聚焦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怀、思想教化等社会价值,而作家的身份往往就是文本书写者而己。在繁荣的网络跨媒介时代,文学作品由传统的专业作家撰写模式到人人都是写手的模式,精英作家被束之高阁,大众写手成为新宠,就文本创作而言,呈现空间从实体化的物质转为虚拟的网络空间,由此,传统文学生产机制所定型的资源垄断,主体垄断,话语霸权等等均遭到了彻底的颠覆,单向度的话语灌输转变为多向度、间性化主体存在的大众舆论场。以起点中文网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名网络写手如何生成:首先是要注册成为网民,然后在作家专区申请并填写相关信息,上传5000字左右的作品,审核通过后便可以进行作品的上传和管理,当写手的作品达到一定读者点击率或推荐数,就可以申请成为签约作家,真正拿到稿酬,这期间,写手还要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来为作品打榜,引起关注。然而他们当中真正成为“大祌”的少之又少,写手们大多是业余创作,且年轻人占大部分,他们文化底蕴、文学作品的质量参差不一,避免不了个人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类型、内容存在严重的单一性和雷同性,甚至涉嫌抄袭低俗,没有宏大叙事和深沉主题,缺少艺术承担、人文承担和社会承担,他们利用网络上的虚拟身份进行自由写作无所顾忌,发表作品也十分便利,写作逐渐成为了自娱娱人的轻松游戏,写作者也不再是“社会良知的代言人”。
.................................
2.2从单一文学产品到全媒体产业链下的产品
文学的跨媒介商业化运作盛行,使文学作品从单一的产品到全媒体产业链下的产品,在时间上从书籍、报刊、影音网络、移动终端、自媒体等不断演进,在空间上进行着多种媒体平台的交互传播、合作共赢,这些都促使了文学表现形态的创新,较之传统文学产品主要以纸质书本为主,部分辅以磁带、光盘,如今,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传播媒介的兴起,促使文学作品在技术变革的推力和商业利益的引力下,开始试水产业化、集团化经营模式。文学从以往单一的文字作品走向了多元立体,被改编成电影电视、有声小说、微视频、网游等,具备了电子媒介所呈现的画面感、视听感、互动性等特征,阅读时代步入了视听合一的时代。电影电视成为公众文化娱乐的重要部分,这让不少作家把视线投放在了“剧本工厂”的打造上,成为文字机器;后又随着榕树下、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网等文学网站的兴起,BBS、博客、微博等的出现,成为了跨媒介传播外部力量和内部应力扭结在一起的中介,拓展了公共舆论空间,使文学的呈现形态更加多元,现今流行的网络文学、影视文学、博客文学等新文学形式就是在新媒介崛起的背景下出现的。如:依托传统文学体裁的网络文学,包括有网络诗歌、网络散文、网络小说等形式,是文字结合视频、音频形成的多媒体艺术文学;又譬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极》、《大国崛起》等具有高收视率的人气作品;广告文学中比较有名的是城市宣传片,文案凝练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等,大多富有文学色彩,集中体现城市精神,从传播的角度,跨媒介传播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媒介融合的宣传手段,具备快速有效、开放互动的特征,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受众的文化认同。这些新的文学形态是对传统文学的补充和颠覆,造成了文学的扩张,文学领域的界限越来越广,一个短视频、一段论坛评论甚至几句微博留言都可以被作为文学作品来研究。文学界因新媒介的不断诞生而变得日益丰富,各类商业活动、娱乐活动甚至是政治活动,也被披上了文学的外衣,虽然消解了文学本身的纯粹,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仍能看到受众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这正是文学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不会灭亡的原因。
...............................
第三章郭敬明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契机...........................13
3.1文化工业和传媒经济的影响...........................13
3.2使用与满足视野下的郭敬明作品消费...........................13
第四章郭敬明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策略.....................23
4.1典型价值及现代产业特征.....................23
4.2产品及品牌策略.....................23
第五章郭敬明文学作品跨媒介传播的效果和影响.................31
5.1传播效果:社会舆论和议程设置.................31
5.2积极影响.................31
第四章郭敬明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策略
4.1典型价值及现代产业特征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德国贝塔斯曼为代表的国外出版集团纷纷涌入中国,在此冲击下,国内老牌杂志《萌芽》打着推动语文应试教育改革、发掘人文学科后备人才的旗号,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搅动了中国文坛的一池春水,郭敬明成名伊始,以“第四维”为笔名在榕树下进行文学创作,并成为《萌芽》杂志的首批签约作家,可谓其文学作品跨媒介传播的开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更是对海外出版商在原版图书进口、版权输入、合作出版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而中国的出版业却出现了一些怪象:图书品类急剧上升,销售数量急剧下降;成本持续上升,利润率持续走低。同时在主流文学青黄不接,青春文学成为黑马的最佳时机,郭敬明正式开启了青春文学的产业化链条。自2004年起,他先后成立了工作室、文化公司,创办杂志品牌,建立了官方网站、贴吧、微博等线上平台,网罗了各路优秀写手成为其旗下的签约作家。2007年,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如果说以上郭敬明的跨媒介传播还聚焦在单纯的传统出版物销售层面,那么2011年《小时代》影视版权的转让,则是跨媒介经营开始转向版权经营层面。
..........................
第五章郭敬明文学作品跨媒介传播的效果和影响
5.1传播效果:社会舆论和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其强调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它是大众传播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郭敬明在其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过程中,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的合力,通过对作家本人、团队及相关作品的大范围、连续性的反复传播,使得受众在传播机制的影响下,受到了媒介议程的影响。同时,郭敬明将单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IP作品,变商业传播为组织传播,形成关于"郭敬明"的个人议程。
作者在以发表青春文学为主的彼岸花文学网站论坛上,随机对200名读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达到96%,并整理成图表,就郭敬明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效果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略)